薛紅娟
摘 要:試題解讀能力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它不僅是一種應試能力,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yǎng)。將認知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對如何提高學生歷史解讀能力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解讀能力;全面閱讀;學科聯系;閱讀習慣
隨著中考的進行,尤其是對學生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在中考中如何致勝,教什么,怎么教,成為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而歷史學科也已不再是單純的記憶和簡單的背誦就可以得高分的。如今,試卷中幾乎每道題都必須對背景資料有一番深入理解和分析才能得出基本的答案。而事實是每一張試卷的“試卷分析”有相當一部分題目都會寫上“審題不清”“不會讀題”“看不清題目意思”……解題技巧講了很多,“審題不清”這種情況還是如幽靈般陰魂不散,導致學生在考試時大量失分。究其原因,是學生讀題能力的薄弱,不具備對史料的準確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試題解讀能力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它不僅是一種應試能力,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yǎng)。本文將認知理論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學生歷史解讀能力作初步的探討。
一、培養(yǎng)全面閱讀的能力
閱讀是解讀試題的基本前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這段話告訴我們,對“描述”的閱讀與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我們解釋歷史現象的結果。
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中,越來越多的試題以文字、圖片、表格、數據等形式展開,重視材料、情景的創(chuàng)設、融合與運用。材料的設置往往源自教材涉及的知識點,并對相關知識作了一定拓展。材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會生搬硬套教材知識,也不能在講解題技巧時忽略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題目的閱讀。
《認知心理學》指出“閱讀是讀者從書面材料中提取意義并影響其非智力因素的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強調了閱讀能力對智能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并指明發(fā)展智能必須從培養(yǎng)閱讀能力抓起。由此可以看到:閱讀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終生發(fā)展的基本需求。實際上,有相當部分學生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閱讀能力,有的學生能基本明了試題的意思,卻無法有效地找準試題的導向,出現少答、漏答、答不對題、答非所問的情況,甚至有部分學生不能利用語法知識辨析結構復雜的句子,或在閱讀過程中無法感知全部信息,漏掉重要信息,最終影響對題目的解讀。這些都和缺乏全面的閱讀有關。
全面的閱讀是要學生通過復雜的、主動的心理活動,有目的地獲取書面信息(含文字、圖表等),并根據自己的已有信息、已有知識和經驗對信息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形成新的認識。閱讀時絕對不能先入為主,或斷章取義,而要全面、仔細地了解試題的內涵及與選項的契合度。而這不是在考試中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時的閱讀中養(yǎng)成。是精讀還是略讀,是帶著問題讀還是綜合把握地讀,不同的閱讀任務,不同的閱讀材料,都需要在全面閱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2014年蘇州歷史中考第6題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總局,成為當時最大的軍工廠。此外,各省先后辦過20個機器局,都是兵工廠。其間不僅搬入了外國的槍炮、彈丸、雷管,而且外國的機器也由此而傳入中國。這些企業(yè)由國庫支付開銷,以調撥分配產品,內無利潤積累,外無市場聯系?!睂ι鲜霾牧侠斫庹_的是(? )
A.興辦這些企業(yè)體現了洋務派“求富”的要求
B.興辦這些企業(yè)使李鴻章等官僚大發(fā)橫財
C.洋務派興辦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
D.這些企業(yè)的經營方式導致經濟效益低下
本題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大多數看不懂題目意思,備選答案的甄選也有一定的迷惑性,“興辦這些企業(yè)使李鴻章等官僚大發(fā)橫財”書中確有片語提及,但不是從題中“軍工廠”獲得,正因“軍工廠”信息的獲得,企業(yè)只體現“自強”的要求,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絕非由“洋務派興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如果進行全面閱讀,就會發(fā)現題干中隱藏著一個解題的題眼,“由國庫支付開銷……內無利潤積累,外無市場聯系” 是對其經營方式的描述,經過突出重點的全面閱讀,選擇D項就比較自然了。
二、重視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系
認知心理學認為閱讀是將閱讀主體所感知的信息與自身已有知識的結合,實現對信息的理解。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發(fā)現對歷史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掌握得不完善,是很多學生無法全面感知材料所呈現信息的重要因素。沒有掌握扎實、廣泛的基本知識,歷史閱讀是無從進行的。很多學生讀題能力之所以低下,除了是因為歷史知識掌握得不夠好,對基本歷史事實記憶不牢,對歷史概念理解不清,或者對歷史發(fā)展線索的模糊不清,還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其他學科知識技能儲備的欠缺。“歷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也?!笔怯涗浫祟惿鐣l(fā)展的學科,人類發(fā)展過程中涉及的事包羅萬象,這就決定了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歷史是發(fā)生在一定時空之中的,所以歷史與地理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歷史學習中去,對歷史學習的幫助不容小覷。如2017年蘇州歷史中考第23題判斷題 下圖所示戰(zhàn)役發(fā)生于全面抗戰(zhàn)初期,粉碎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是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大捷。
題目文字信息“粉碎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應指淞滬會戰(zhàn),而“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大捷”所指是太原會戰(zhàn)中的平型關大捷,題中所配地圖較明顯有太湖這一與蘇州有關的重要信息,所以多方得出答案為“B”即“錯誤”;又如2018年蘇州歷史中考第14題美國學者羅伯特·帕爾默把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同一時期發(fā)生在北大西洋東岸的政治事變結合起來,將18世紀最后40年命名為“民主革命的時代”。這一時期在北大西洋東岸產生的民主革命成果是(? )
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
C.《人權宣言》 D.《1787年憲法》
此題考查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強調“北大西洋東岸”這一地理位置的掌握,所以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會對歷史的解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敖裉斓恼尉褪敲魈斓臍v史”,政治學科與歷史的聯系亦非常緊密。學史明志,知史做人,以史為鑒,對基本政治概念的理解和時事政治的了解對歷史課學習及當今國際局勢發(fā)展理解都大有幫助。如2017年蘇州歷史中考第32題的(3)……當今中國引領全球化轉型的推進戰(zhàn)略是什么?題目密切聯系時政,平時政治教師滲透會比較多,學生基本沒問題。(如一時反映不出,材料題首亦有答案信息的設置)再如掌握語文學科中的語法技能、文言文閱讀等能力也能很好地提升解讀能力。
所以筆者在教學中不僅重視歷史知識結構的縱向時序、橫向聯系、圖表比較、因果聯系等方面來強化基礎知識,還重視不同學科知識間的聯系,關注時事熱點,滲透與其他各學科知識的聯系與運用,以助學生更好地解題。
三、注意閱讀習慣的調整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由于考試中的緊張程度大大超過了平時的訓練,以及擔心考試時間等情況,難免產生緊張、急躁的心理,故而“看前不看后”是大多數學生考場閱讀的通病。平時看題也有不少學生虎頭蛇尾、淺嘗輒止,注定了這些學生更加無法在考場上把握材料的準確信息。而那些講究閱讀方法的學生會在重要的字、句下面打符號、做批注、圈劃關鍵信息……這些好的閱讀方法使他們在考試中事半功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荚囍邪炎⒁饬性趯︻}干材料關鍵信息的閱讀、查找中,對每個選項逐個排查,發(fā)現解題突破口,是穩(wěn)定情緒更是解題的關鍵。堅強的意志、良好的閱讀情緒在考試中極為重要,平時訓練也要注意養(yǎng)成平心靜氣的閱讀習慣!
“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瓪v史學未完全者也,今猶日在生長發(fā)達之中,非逮宇宙之末劫,則歷史不能終極,吾生有涯,而此學無涯。”歷史解讀能力不但是考試的永恒主題,同時也是學好這門學科的基本素養(yǎng)。借梁啟超《新史學》的話反思自己、勉勵自己,在與學生的教學相長中不斷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楊欽銳.中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J].中學歷史教學,2018(2):384.
[2]朱可.試論高中歷史試題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歷史教學,2006(9).
[3]梁啟超.新史學[M].商務印書館,2014-0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