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
摘 要:高中階段開展信息技術課程,對其中程序設計內容的教學需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應當依據長期教學經驗,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分配學生學習任務,基于整體進行程序設計的策略設置。總結了程序設計教學效果實現(xiàn)的主要策略,并依據教學案例,提出任務設計所需要的步驟,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以及整合教材資源,最后是統(tǒng)一貫穿關聯(lián)任務環(huán)節(jié)。通過一系列研究希望能夠對未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程序設計教學開展與水平提升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程序設計;教學
高中信息技術選修課程之一就是程序設計。程序設計課程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原理。但是,程序設計同樣也屬于信息技術教學之中的重難點,學生也會感到學習困難,而造成學習困難和壓力的成因卻是多方面的。為了解決此類教學困境,教師需要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以此改善教學困境。
一、高中階段程序設計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程序設計教學開展十分必要,學校并不需要將學生都培養(yǎng)成為“程序員”,而是在教學階段,不斷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就不能夠單一,也不能僅從學生學習成績與升學方面考慮,而是應當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終身學習方面。
現(xiàn)階段教材將由VB語言轉向Python語言(VB具有可視化程序設計的用戶界面),轉向抽象的代碼編寫的學習,python編碼靈活多變,模塊多,可讀性和執(zhí)行性都要更強一些。因此需要考慮新課程下教學的革新問題。
就程序設計角度出發(fā),編程語言具有可選性、多變性,且逐漸增強人性化,但是算法基本保持不變,在程序設計學習方面,需要令學生體會程序設計的實踐應用情況,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相關實踐研究顯示,程序設計學習之初,知識還沒有被結構化比已經有結構化知識體系的人學習容易得多,人們認識一種新事物時,總是先要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如獲成功,便得到認識水平上的平衡,程序設計是一種新的知識結構,它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結構(如數(shù)學、物理學等)有很大的區(qū)別,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要想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表達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一種形式,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和以往人們學習的知識結構有非常大的不同,要把這種新知識結構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體系中,就會受到原有知識結構的排斥,原有知識結構越牢固,建立新知識結構就越困難。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結構的固化情況將會更加明顯,成人相對高中、初中階段也更難形成全新的知識結構。可見,學生階段形成的程序設計結構越豐富和完善,越早形成程序結構將對學習提供良好基礎。但是,這種程序設計知識結構也會受到年齡、基礎能力的影響存在差異,需要結合實際學習情況而定,總而言之,高中階段程序設計教學的開展具有必要性。通過程序設計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具有重要幫助。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程序設計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學習的問題表現(xiàn)
程序設計學習內容存在一定難度,尤其對高中階段學生而言,此類知識內容的抽象性較強。程序設計之中具有大量的概念、抽象性詞匯、語法格式等,這些都會令學生感到困惑,真正理解和吸收這些概念則需要一定時間。加上內容缺乏趣味性,學習積極性減退也導致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不足。
學習興趣度減退,學生普遍認為程序設計與自己的實際生活之間聯(lián)系不強,教師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算法與程序設計只是應付考試需要。學習沒有互動性,甚至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算法以及程序設計并不能夠產生任何實際用途,使其對教學內容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學生動手能力也較差,程序代碼分析往往出現(xiàn)錯誤,最終會導致上機調試能力不強。信息技術課程主要集中在課堂上,上機調試等實踐作為重要學習內容,學生往往會表現(xiàn)得無從下手。
(二)教師教學中的問題
教師策略設計存在失當?shù)膯栴}。在開展程序設計教學的過程中,主要依據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開展。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任務引導下完成相關任務即可達到學習目的。但是此類教學方法仍然存在問題,尤其是對于程序設計的內容,程序設計并非是一課節(jié)可以完成的教學內容,而是需要通過實踐訓練才可以實現(xiàn)能力提升。過于零散的教學和任務安排,學生往往是學完了就忘,根本不清楚是在面對什么問題,更加不懂得如何分析此類問題。
三、高中階段開展信息技術課程中程序設計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習慣
良好、正確的學習習慣與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開展中正確引導學生,令學生以正確態(tài)度對待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意義。基于約翰·阿特金斯的動機模型理論,分析程序設計教學在信息技術課程之中的應用,可以改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學科并不在升學考試內容之列,為此,對此課程的學習并不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本人的重視。加之,此項課程學習難度相對較大,信息技術課程多被其他課程擠占,學生無法對此課程有足夠了解,無法體會學科價值。如想改善此課程教學效果,提高學習熱情,應先令學生轉變認知,令學生感受到此課程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如可以組建相關奧林匹克競賽。通過榮譽的滿足感,讓學生逐步形成對信息課程程序設計的學習情緒。此外,還應當主動營造優(yōu)質學習氛圍,擴大競賽影響力,擴大學生對程序設計內容的學習群體范圍。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高低直接關系教學質量。程序設計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其更加需要調動學生興趣,利用學生對事物產生好奇心理,將學生身邊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應用在課程之中,刺激學生形成學習興趣。如通過“VB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結合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術,并兼顧學習項目本身對學生所產生的吸引力情況,可以設計“經典小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結合教材之中設計的學習內容,選擇符合學生實際學習生活條件且可以讓學生有能力達到的任務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
(三)全局統(tǒng)籌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
“任務驅動”屬于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條件下形成的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與相對獨立性方面效果顯著。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材,掌握學生實際狀態(tài),并根據學校硬件教育設備設施,設計符合實際需要的教學任務。此外,還需要對教學任務進行化散和歸整,令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動手與學習的機會。因此,設計任務作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優(yōu)質學習任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任務的設計更應當明確基本目標,在總體框架基礎上,將總目標進行細化,形成具體小目標,將所有學習任務納入課程教學實際之中。
(四)提高實踐水平,培養(yǎng)算法思維
程序設計作為實踐性課程內容,如果在學習階段僅停留于理論學習和分析算法,學生無法接觸到程序設計內容,則不利于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水平提高與思維訓練。為此,需要強化實踐練習環(huán)節(jié),具體教學中,應當做到深入淺出的教學。從簡單案例著手,降低學生對程序設計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畏難心理。教學過程進行任務布置階段,通過學生分析完成項目需要的知識能力,隨后,教師要講解主要知識點,再由學生利用軟件工程開發(fā)流程,提交詳細文檔與完整代碼。教師應當明確自身定位——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的指導者,學生才屬于學習活動的重要主體,需要進行主動學習。
(五)“連堂課”的開展
1.“連堂課”的探究學習
學習鞏固對強化記憶而言十分必要,學習內容不加鞏固將會出現(xiàn)大面積遺忘,而程序設計教學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學生需要憑借具有連續(xù)性的分析方式不斷實踐。但是,程序設計課程的安排數(shù)量有限,這樣并不利于此課程開展?!斑B堂課”形式則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實踐學習的容量,有效分析和解決時間效率問題。
2.調整教材內容,梳理教學順序
學習算法以及程序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首先需要入門。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具有一定難度,如何有效令學生更好地理解程序設計語言是教學過程中比較困難的部分。適當整合教材內容,調整教學順序,對提升學習效果方面具有促進作用。
如,在程序設計教學中可以將學習順序設計為三個階段:
(1)學習VB程序設計語言與相關實踐操作,且對From、Label、Text Box相關進行著重介紹;
(2)學習賦值語句、Input Box( )等比較常用的語句,并在此基礎上介紹順序、選擇以及循環(huán)結構;
(3)學習空間相對常用屬性以及各類Timer、Picture Box具體實用控件。
由于初次接觸程序設計相關內容,學生會具有一定興趣,但是隨著長期接觸此類學習內容,各種概念、屬性與函數(shù)會令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應當適當調節(jié)教學內容的基本順序,使其難度適宜,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提高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一方面要分析計算機軟件設計的發(fā)展趨勢;另一方面則應當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策略的選擇和應用都應當結合實際。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特點,程序設計教學方面更應當考慮教學內容的深度與難度,并靈活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吳云峰.基于游戲化教學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教學方案:以高中信息技術選修課《算法與程序設計》為例[J].中小學電教,2018(11):23-26.
[2]張嘉玲.淺談程序設計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必要性[J].昭通學院學報,2017,39(S1):206-208.
[3]趙倩倩.基于計算思維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探究:以“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140-141.
[4]王玲玲.高中信息技術“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教學策略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5]劉寶仙.高中信息技術《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與數(shù)學“算法初步”整合教學行動研究[J].海峽科學,2012(2):87-88,90.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