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禎 代成芳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護理部,江西 南昌 330008)
頸肩痛(Neck pain) 是頸部、肩部疾病引起的頭痛、頸痛、肩痛、上背部痛、上肢放射性痛及脊髓受壓后產生的四肢癥狀[1-3],發(fā)病率較高。該病病因復雜,現代醫(yī)學認為,頸肩痛原因可以是組織退化、肌肉勞損、撞擊、牽拉、扭挫等外傷、姿勢不良、組織結構畸形以及內分泌失調等。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頸肩痛原因有外力、勞損、外邪侵襲、瘀血阻滯、內因、七情等,病情較為嚴重,若不及時治療,將引發(fā)骨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該病,臨床常采用藥物進行治療,但藥物治療效果緩慢,臨床效果不能令臨床滿意。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院選取106例頸肩痛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價刮痧治療頸肩痛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2018 年9 月我院收治的頸肩痛患者106 例,分為針刺組以及刮痧組2 組,各53 例。針刺組男26 例,女27 例;年齡28~57 歲,平均年齡43.25 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14±0.22) 年。刮痧組男27 例,女26 例;年齡29~56 歲,平均年齡42.31 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 (3.16±0.19) 年。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生物統(tǒng)計學方法,對本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 符合頸肩痛的臨床判定標準者;(2) 符合針刺治療適應癥者;(3) 符合刮痧治療適應癥者;(4) 對本次研究知情,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剔除標準 (1)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 腫瘤、外傷、落枕等因素所致頸肩部疼痛者;(3) 合并心臟、肝臟、腎臟等嚴重器質性病變疾病者;(4) 肝腎功能不全者;(5) 有遺傳疾病家族史或個人史者;(6) 存在明顯溝通障礙者。
1.4 研究方法 針刺組采用針刺方法進行治療,取頸夾脊穴、肩井穴、風池穴、完骨穴、肩中俞穴、天柱穴、外關穴、肩外俞穴、天宗穴、中渚穴等為針刺主穴,在此基礎上,進行辨證施治。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采用直徑0.30 mm 的不銹鋼毫針直刺進針深度約為1 寸,之后行平補平瀉法操作,得氣后, 留針30 min/穴。同時,采用左右拇指按壓穴位四周,以散浮氣血。1 次/d,半個月為1 個療程。
刮痧組應用刮痧進行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對患處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取適量刮痧活血油于患處,利用長方形水牛角刮痧板,使其與患處皮膚呈45°角,自風池穴、天柱穴起,沿著斜方肌頸段方向,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刮向大椎穴、肩井穴等穴,之后,自風池穴、完骨穴,沿著胸鎖乳突肌方向,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刮拭5~6 次,并揉胸鎖乳突肌,注意力度保持輕柔,時間保持在1~2 min,之后采用長方形水牛角刮痧板揉風池穴、天柱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曲垣穴,治療時間為0.5 min/穴。治療頻率為1 次/周,連續(xù)治療3 d。
1.5 觀察指標 對比2 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颊呱钯|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 進行評價,共一般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八個項目,每個項目為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恢復越好。
1.6 評價標準 對比2 組患者不同治療后臨床療效的差異性。無效:患者頸肩痛、壓痛等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加重,頸部、肩部活動受限;有效:患者頸肩痛、壓痛等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頸部、肩部活動情況尚可,基本恢復正常功能;顯效:患者頸肩痛、壓痛等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或消失,頸部、肩部活動情況良好,恢復正常功能。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均運用SPSS 18.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臨床效果相關計數資料以率(%) 進行表示,并對統(tǒng)計值進行卡方檢驗;生活質量相關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 檢驗;若P<0.05,則代表數據存在顯著差異。
2.1 2 組患者不同治療后臨床療效的差異性比較 治療后,刮痧組顯效34 例,有效15 例,治療有效率為92.45%,明顯高于針刺組(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不同治療后臨床療效的差異性比較 (例)
2.2 2 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治療后,刮痧組患者一般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八個生活質量項目的評分值,均明顯高于針刺組(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x±s,分)
頸肩痛的發(fā)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颊叱0殡S頸肩痛、壓痛、頭痛以及四肢疼痛等癥狀和體征[4-6]。若不及時治療,將延誤患者病情,導致更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使生活質量下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消除頸部、肩部炎癥,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頸肩痛屬于中醫(yī)“項僵”“痹癥”等病證范疇[7],與氣血不通、經脈失調、痹阻不通以及頸肩勞損等因素相關[8-9]。近年來,針刺和刮痧在治療頸肩痛方面得到了一些應用。采用針刺作用于頸部、肩部四周與神經節(jié)段支配區(qū)密切相關的穴位,可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使氣血恢復通暢,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符合現代針灸學的生理基礎[10]。刮痧根據中醫(yī)皮部理論,通過采用長方形水牛角刮痧板在頸部、肩部患者風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肩井穴、完骨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曲垣穴等相應穴位進行刮拭,刮治后可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發(fā)汗解表,疏筋活絡,調理脾胃[11]。根據現代醫(yī)學分析研究表明,刮痧可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借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御機能,從而能夠活血化瘀,調整臟腑,并促進頸肩部位相關經脈、氣血循環(huán),增加椎動脈血液供應,緩解頸肩局部肌群緊張度,增加組織纖維的彈性,有效治療頸肩痛相關的臨床癥狀和體征[12]。二者連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對于頸肩肌肉酸疼等所致的痹癥都有立竿見影之效,可起到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顯示,采用刮痧治療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和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針刺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