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全庵桃花
【宋】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
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
怕有漁郎來問津。
[注]謝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隱居,多次堅拒元朝征召。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hù)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模擬練習(xí)】
(1)《慶全庵桃花》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請簡要分析《慶全庵桃花》中“桃花”在全詩中的作用。
(3)《題都城南莊》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請簡要分析兩首詩結(jié)句的表達(dá)效果。
【參考答案】
(1)首句化用《桃花源記》原意。“又”首先表現(xiàn)年復(fù)一年,時光推移;其次起到強化情感的作用。
(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將作者隱居山間的眼前事實(實)和陶淵明筆下的幻想世界(虛)奇妙地結(jié)合起來。②作者借寫隱居之地桃花開放之景,表達(dá)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盼望“花飛莫遣隨流水”,曲折地表現(xiàn)了隱居絕仕之意。
(3)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舊情難續(xù)的思想感情。
(4)“怕有漁郎來問津”一句是借用典故,作者希望門前的桃花凋謝時千萬不要隨流水淌出,他怕有人見到,跟尋而至,發(fā)現(xiàn)自己隱居的地方。詩人不愿讓外人知曉,含蓄委婉地表達(dá)自己絕不與新朝合作的意愿?!疤一ㄒ琅f笑春風(fēng)”一句是間接抒情,“笑”字以擬人手法生動地寫出桃花迎風(fēng)怒放之態(tài),反襯詩人感傷之情。
【走進(jìn)桃花文化】
1.請為下面四個上聯(lián)配出下聯(lián)。
A.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
B.陶令一篇文,引千年爭論未休,從來天下紛繁,世外洞津真有否
C.桃花人面紅相映
D.誰說桃花輕薄,看灼灼其華,為多少佳人增色
2.桃花不僅僅是自然界花卉中的一種,在中國傳統(tǒng)中,它還是一種文化符號。桃花以它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觸動了人們某種情緒和情感,融匯了特定的審美心理,作為人們共同認(rèn)可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桃花文化”如同“梅文化”“菊文化”一樣世代承傳。請把下面的詩歌和相關(guān)的桃花象征義連接起來。
A.代表春天??B.代表美人??C.情義的見證??D.桃花源情結(jié)
①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②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
③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④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⑤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qū)雞犬入桃花(????)
⑥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⑦豪情義氣沖云天,歃血為盟桃花園(????)
【參考答案】
1.A.世外千年,飽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
B.桃花千樹火,照一水云霞不絕,得此山間清靜,心頭塊壘早無焉
C.楊柳春風(fēng)綠更多
D.我夸福地妖嬈,眺青青之嶺,添哪些瓊閣浮云
2.①A??②A??③B??④B??⑤D??⑥D(zhuǎn)??⑦C
【下水美文】
桃花灼灼
◎劉德福
我所在的城市主干道上有長長的兩列桃花,足足有七八公里,春天的時候,桃花開了,一路淺白粉紅,頗為壯觀,可以用“灼灼”來形容,可我總感覺美麗的背后缺了很多氣魄。
我想起了童年時在塞北老家的桃花來。故鄉(xiāng)的桃花是散養(yǎng)的,沒有城里人工種植的宏大規(guī)模,只能說是村姑系列,但卻是我最好的樂園。記不清多少個春天的放學(xué)后,我總是找個借口,偷偷地溜到后山上,那里有一坡的桃花。桃花開放很有意思,沒有葉子,只是旺盛的花朵,一簇簇地占滿了枝頭。此時,春意談不上盎然,風(fēng)中還有凜凜的寒意,小草也剛剛冒芽,可是桃花卻忍不住全開了,像一個淳樸的少女,因為心中的喜事,突然綻開了笑臉。你看,枝頭上只有灼灼的桃花。
陽光送來了溫暖,風(fēng)送來了柔和,蚯蚓松動了泥土,河水漲起了春潮。一坡桃樹簇?fù)碇r艷的色彩,我走上前去,用鼻細(xì)細(xì)地聞著,這是一種看似淡雅卻芳香濃郁的花,我經(jīng)不住誘惑,用手撫摸了一番花瓣,那種柔和,讓我的手禁不住縮了回來。日光從對面山崗上投射過來,視線里有一種溫煦的光芒。光芒四射中,濃郁的花香仿佛在喧騰著、奔涌著。一個少年,就在光芒和芳香中陶醉著,心中涌起了一種暈眩的感覺。幾日之后,我再次登上山坡,粉紅和粉白的桃花已經(jīng)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濃綠的樹枝,花瓣都落在地上,形成一層厚厚的花瓣土。我失望,我悵然,心中突然疼痛起來。這么美好的東西怎么說沒就沒了呢?如果這些花永遠(yuǎn)盛開在枝頭上多好?。?/p>
少年的心中,還沒有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慨,只是覺得美好的東西如此脆弱,繁盛和凋零殘敗對比如此明顯,讓我突然感覺到手足無措。
上初二時,學(xué)習(x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老師的講述中,我想到了我家的后山坡,還有春天繁盛美麗的桃花。老師說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是虛幻的,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晌业奶一ㄔ词钦鎸嵉?,每年春天,滿坡的繁花,還有飛舞的蜜蜂、蝴蝶,組成喧鬧的世界,都是真實的?!昂龇晏一郑瑠A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樣的景象,在我的生命中,每年春天都有一次。在那樣的春天,一個少年徘徊在一片桃花林里,思緒如風(fēng),生活的壓力和走出大山的渴望,堆積在心里,只有在那片桃花林里,才感受到了一種放松和解脫。
后來,我讀到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兩首桃花詩,詩人把桃花比喻成投機(jī)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這頗令我不解。為什么我心中美好的桃花成了這樣的形象?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想起用他以及柳宗元等人。于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寫下了《游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表面上,詩人寫的是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卻是諷刺當(dāng)時權(quán)貴。千樹桃花,暗指十年來由于投機(jī)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指的是那些趨炎附勢之徒,為了富貴利祿而奔走的權(quán)貴們,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
由于這首詩刺痛了當(dāng)權(quán)者,時年44歲的劉禹錫再度被貶。十四年后才被重新召回,詩人故地重游,于是寫下了《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聯(lián)系政局變化,詩人睹物生情,百感交集。此時劉禹錫已近花甲之年,這個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明哲保身而三緘其口,至少會韜光養(yǎng)晦。然而劉禹錫依然故我,豪氣逼人,初衷未改。
后來,劉禹錫再次因詩被貶,派往東都洛陽做了太子賓客這樣的閑官。而這一切,其實早在他的預(yù)料之中。
兩次吟桃花,政治厄運二十四年,詩人都一笑而過。這是多么豪放灑脫的襟懷!
到了江南之后,我終于見識了鮮花怒放的繁盛。因為美麗來得過于容易,絢爛的花色在我心中總是淺淺淡淡的,再也沒有少年時那片盛開的桃花灼灼動人。那片最美的桃花,就那樣灼灼地開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開在我的記憶深處,時常喚醒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詩意的一片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