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適用話題】詩意和遠方 人生是一本書 人與書 旅行 走在路上
我出了一本書,我分得五百冊,這五百冊書,放在家里也占地方,就掛到網(wǎng)上博客里去賣。本來,我對出書、贈書之類的事,意趣了了。你送人家書,人家不一定需要,所以這五百本書,我沒有送人,全放在網(wǎng)上賣。
第一個買我書的是湖北洪湖的讀者,他加我微信好友,早晨起來看到了,下午就去寄快遞,一本書就這樣出發(fā)了。一本書星夜上路,天空有流云,如駱駝,若一人牽著,邁著大步在走路。我用手機跟蹤這本書的旅蹤,從我所在的城市出發(fā),半夜到省城,后來它又從省城出發(fā),去了武漢,又從武漢到荊州,再從荊州到洪湖。想象著快遞小哥騎他的電驢子,車子走起來一搖一擺,在一個陽光的午后開始派送,送到另一個人手上,那個人夾在包里帶回家,想到時,拿出來翻翻。洪湖,想到會有一個很大的湖,有荷花和藕。一葉晚舟,泊在煙波里。我沒去過的地方,我的這本書卻搶先到達了。
一本書跟著快遞去旅行,有些線路頗有意思。鄰近城市的一位老師,買了我的書,按我的理解,直接發(fā)到就可以了,誰知它卻被拉到外面轉(zhuǎn)了一大圈,先到淮安,然后又到鹽城,最后才打馬加鞭,直奔目的地而去。其實這樣也反映出我所在城市周邊的人文環(huán)境與交通地理。比如,與我鄰近的小城,說同樣的方言,卻不屬同一行政區(qū)。它先跑到淮安去,與在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說說普通話,然后再去它要去的地方。
一本書到別人手上會經(jīng)過千山萬水,它就像放出去的一匹馬,又像漂出去的一條船,行進在江湖上。有一本書,在去東北的路上丟了,丟在時間和空間里。就像馬迷了途,找不著去路,也找不回來路,不知滯留何處。
我在傍晚的薄暮晚霞中給朋友寄書,對方在某個早晨的天青色里收到,摩挲著這本書,猜想著這人在書里究竟寫了啥?有位朋友,人在嶺南,也喜歡我的這本書。我給他寄書時,他暫時離開,回了一趟老家。當那本書到達的時候,他又回到那座城市。這位朋友在離開城市的這三四天空當期內(nèi),書在路上,翻山越嶺,待他回去,人與書,不期而遇。
一本書的旅行線路,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區(qū)劃在走,也有抄捷徑,行走到一個不相干的城市,然后一轉(zhuǎn)身,朝目的地徑直而去。比如,一本書要去連云港的贛榆區(qū),卻中轉(zhuǎn)到另一個城市,然后徑直去了贛榆,把連云港繞過了。還是一本書,是到太倉的。先去蘇州,才順理成章。它一腳到了上海,然后一轉(zhuǎn)身,到太倉去了,呵呵,它這是要去國際大都市里兜兜風,然后再到江南小城喝下午茶。
一本書要去的地方,有些地名讓人過目不忘。有一個地方,叫“四灶”,是一個小鎮(zhèn),距黃海灘涂不遠。古代是煮鹽的地方,可以想到,在古代,這個小鎮(zhèn)有四口大灶在煮鹽,人渺如蟻,滄海桑田。寶雞鳳翔,關(guān)中平原,西鳳酒的產(chǎn)地,讓人想到雞與鳳凰,古有佳人弄玉吹笛,引來知音,乘鳳凰飛翔而去。我沒有去過,當然神往。
一本書,結(jié)集我那些誕生于水邊的文字,就這樣在江湖上飄著,喜歡它的人才會買上一本。書往南方,容易想到青山綠水、古道茶馬、快意人生……這些詞;書往北方,又會想到大河大山、書劍恩仇、江湖夜雨十年燈。
(王世全摘自《桂林日報》2019年4月24日)
【素材分析】書可以跨越千山萬水,書可以跨越時空,書可以成為人和人之間的紐帶?!拔摇钡臅鴱囊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我”的心也隨著它跨越山水,感知著一路的風景。一本書,讓油鹽醬醋的日子有了詩意和遠方,跌跌撞撞的生活有了哲悟?qū)庫o。寫書、愛書、讀書……書帶領(lǐng)著我們走過春夏秋冬,走過東西南北。
(特約教師 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