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晨
摘要:蒙古族作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一朵絢爛之花,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打擊樂作為人類音樂最為重要的啟蒙樂器,對人類音樂發(fā)展進程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本文將針對蒙古族打擊樂教學開展的意義進行詳細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蒙古族打擊樂教學的開發(fā)利用策略。
關鍵詞:蒙古族;打擊樂教學;民族情懷
中圖分類號:J6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48-01
一、前言
打擊樂作為音樂演奏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引領節(jié)奏,而且還能夠有效的烘托氣氛。蒙古族在自身發(fā)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形成、創(chuàng)造出了特色打擊樂器,并且經(jīng)常運用到傳統(tǒng)的宗教儀式當中。例如,蒙古族特有薩滿鼓、碰盅等,都是獨具蒙古族特色的打擊樂器,很多蒙古族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與別的打擊樂器節(jié)奏相比較就相對簡單,能夠有效的烘托音樂氣氛。為了讓學生們在了解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樂器演奏技能,增強學生們的音樂素養(yǎng),本文將針對蒙古族打擊樂器教學的開發(fā)與利用策略進行詳細分析。
二、蒙古族打擊樂教學開展的意義
蒙古族打擊樂顧名思義,便是利用蒙古族特色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通過探索和科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掌握打擊樂器演奏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在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引領之下,音樂教學已經(jīng)并不僅僅是將教學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更加注重學生們對樂器、音樂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與音樂涵養(yǎng)進行了解。蒙古族打擊樂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們參與和實踐的教學內(nèi)容,科學合理的將蒙古族打擊樂教學融入到音樂教學工作當中,能夠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起學生們自身音樂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為學生音樂素養(yǎng)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蒙古族打擊樂教學自身具有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和節(jié)奏感,通過教學引導可以真正的讓學生們在聆聽、感受蒙古族打擊樂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理解和認知,感受粗狂豪放蒙古族人民蘊含在音樂當中細膩和真性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情懷。
三、蒙古族打擊樂教學的開發(fā)利用策略
(一)科學創(chuàng)新蒙古族打擊樂教學方式
在開展蒙古族打擊樂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有效的展現(xiàn)出蒙古族打擊樂教學的科學性與先進性,教師應該在原有的“講授——練習”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多元化教學的手段調(diào)動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的結合與時俱進的教學特質(zhì),采取新穎的教學模式,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例如,在開展“蒙古杖鼓”教學時,教師便可以結合“蒙古杖鼓”的使用情境,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融入到教學工作中,通過繪聲繪色的視頻、影音、圖片等諸多手段形式,讓學生們感受到“蒙古杖鼓”在演奏過程當中背后的文化與宗教背景。通過宗教活動、祭祀活動當中“蒙古杖鼓”的使用,讓學生們生動直觀的感受到“蒙古杖鼓”豎掛于腹前,兩手同時敲擊上鼓產(chǎn)生特殊的效果。
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感受到“蒙古杖鼓”的演奏方式,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們了解樂器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營造出生動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起學生們的諸多感官,增強學生們學習蒙古族打擊樂的積極性。
(二)高效開展蒙古族打擊樂演奏實踐活動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要真切的增強學生們自身的音樂演奏能力水平,不僅需要讓學生們了解蒙古族打擊樂的內(nèi)涵與背景文化,更加應該在教學工作基礎上,為學生們拓展創(chuàng)新樂器演奏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們的樂器演奏成就感。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們對樂器的掌握能力,以小組為形式通過任務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們開展“小組打擊樂比拼”。
例如,在學習“碰盅”時,教師便可以針對制定曲目《玉簪記》,引導學生們自主進行創(chuàng)作和演奏編排,并且以小組形式進行演奏比賽。切實通過演奏的手段,,在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調(diào)動起學生們參與蒙古族打擊樂學習的熱情,感受良好的蒙古族打擊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們樂器演奏和編排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蒙古族打擊樂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當中的一個分支,可以在教學工作當中,積極滲透正確的情感思想與觀念,能夠讓學生們在實踐學習的基礎上,感知打擊樂教育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們健康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實際開展蒙古族打擊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在科學創(chuàng)新蒙古族打擊樂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高效開展蒙古族打擊樂演奏實踐活動,切實增強蒙古族打擊樂的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