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不只是事先預設好的教師演繹教案的過程,更是學生不斷體驗、感悟的歷程,是學生在教學中不斷生成體驗的過程。我們要及時捕捉“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課堂綻放活力。
關鍵詞:課堂生成;學生參與;課堂精彩
一、 始于疑問
“享受學習”——(部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本框的主題是讓學生“享受學習,學會學習”。第一目主要從體驗的角度讓學生認識、感受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第二目主要讓學生學習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建議,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
針對第一目“體味學習”這一內(nèi)容,就課本第二十一頁“探究與分享”的話題進行改動,設計如下內(nèi)容:
1.
在學習中,使我苦惱的瞬間是……因為當時……所以我痛苦!
2. 在學習中,令我快樂的瞬間是……因為當時……所以我快樂!
在填寫內(nèi)容的過程中,同學們思維異常活躍,提出了:“學習哪來的樂趣,整天呆在教室里,苦死了!”頓時,班級里議論紛紛。明人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生正因為“有疑”,才會進一步去“解疑”,最后達到“釋疑”的目的。于是,我設置了“大家持什么想法?”,經(jīng)過各方簡單地表態(tài)后,臨時組隊,正反兩方就“學習是快樂多”還是“學習是辛苦多”展開小辯論。
辯論開始,正方的觀點很明確,也向反方提出了許多反問,例如,與那些因為貧困和戰(zhàn)爭而失學的孩子相比,我們今天擁有學習的機會不是一種幸福嗎?當我們自己通過努力完成一道數(shù)學題,背下幾個英語單詞,記下幾個公式,用學習內(nèi)容解決了實際問題……這種情境不都蘊含著學習帶給我們的快樂嗎?反方提出了,例如,學習的快樂是一瞬間的,攻克難題的過程中,要克服困難,我們體會更多的是學習中的苦。試問一下,我們班里有幾個同學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在唇槍舌劍中,正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駁。此時,如何看待學習中的苦與樂、中學生應怎樣學會學習等等之類的問題已不再是書本中枯燥的條條杠杠了。
雖然七年級的同學他們的辯論水平不是很高,但他們都熱烈地參與了辯論,自身內(nèi)在的潛力得到了挖掘,經(jīng)過分析、比較及正反雙方思想的碰撞,大家都經(jīng)歷了一次情感的升華、態(tài)度的認同和內(nèi)化,有效地達到了“當我們經(jīng)歷了學習的辛苦,收獲了學習的成果時,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悅讓我們體驗到學習的美好,它是學習過程帶給我們的美妙享受”的目標,這時高質(zhì)量的學習也就產(chǎn)生了。
二、 收于反思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xiàn)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nèi)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chǎn)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痹趥鹘y(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以師為本,刻意執(zhí)行預設教案,冷落課堂生成,講求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的教學方式,學生猶如“被折翅的鴿子”,難以展翅高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看待課堂生成性資源,及時捕捉“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課堂綻放活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際話題。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 科學預設,精彩生成
首先,貫徹落實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和諧統(tǒng)一,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科學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預期性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jù)《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教材所確定的預期要達到的目標,而生成性的教學目標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互動中學生提出來的新問題、出現(xiàn)的新情況。就本節(jié)課而言,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一種享受”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并沒有讓學生直接進入這個主題,而是先完成續(xù)寫的內(nèi)容,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安排了辯論會,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出現(xiàn)思想上的“激烈碰撞”,進而明確:學習,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苦樂交織的,這樣就較好地處理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二者之間的關系。
其次,學情分析是科學預設的關鍵。學情分析包括教師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認知水平、學生原有知識儲備、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了解,這就是平時我們講的備課不但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重點與難點等一系列問題,事先進行充分的預設,對每節(jié)課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說,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形下,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弛張有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使學生在積極活躍中參與課堂活動,進而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 互動對話,高效生成
良好的課堂互動是教學成功的基本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憤而啟之、悱而發(fā)之”,則課堂會因教師的及時引導而生成層出不窮的精彩。有效的課堂生成重在“過程”,重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一個教師只有在真正意義上從內(nèi)心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思想的火花,才能實現(xiàn)高效生成。本課辯題“學習是樂多還是苦多”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jīng)驗,是學生普遍關心的有爭論的話題,這一話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只有靈活機智地抓住學生的每一個情感與思想的細節(jié),才有可能實現(xiàn)課程高效的生成目標。此時,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按照預設的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而言就是照本宣科,走不進學生的心里,這樣的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說教式的教育??梢?,課堂教學不只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而是師生生命互動對話、共同成長的過程。
(三) 體驗感悟,誘導生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只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為學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一旦離開了學生對實際生活的情感體驗,離開了學生靈魂的自我對話,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的建構(gòu)就成為一句空話。這一教學片斷的課堂生成,從體驗的角度讓學生體會學習的苦與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因為只有具備正確的學習觀,學生才有可能不僅僅是把學習當作一項任務,而且還把它作為伴隨自己一生的追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的精心預設,但也需要我們教師及時捕捉學生“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課堂綻放活力,從而演繹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6(9).
[2]彭為成.課堂教學要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J].現(xiàn)代教學,2010(11).
[3]孫俊強.正確對待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J].基礎教育參考,2011(21).
作者簡介:
王巧賓,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一中文公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