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源村將傳統(tǒng)野生香菇引進大棚種植。
劉國兆在查看香菇種植情況。
南源村村民在采摘香菇。
南源村種植的香菇品質優(yōu)良。
南源村是荔浦最邊遠的水庫移民村,2017年以前,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村民多外出務工,村子成了一個“空殼村”。
說起以前的南源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國兆笑稱當時是“巧婦無米、有業(yè)無產”。這種局面的改變,來自于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試點項目資金的到位?!拔覀儬幦〉截斦Y金15萬元?!睆?017年開始,村民們在村干部帶領下,精打細算,建起20畝大棚香菇種植示范基地。去年,小香菇成了大產業(yè),給村里帶來2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富裕起來的南源村擺脫了貧困,建起“香菇宴”農家樂。
南源村位于荔浦花篢鎮(zhèn)山區(qū),距縣城30公里,是荔浦最邊遠的水庫移民村,2017年以前,村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收入,村里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許多難題。雖然南源村依托廣西“香菇之鄉(xiāng)”的資源優(yōu)勢,歷來有著種植野生香菇的習慣,但由于野生種植的香菇產量低,沒有形成產業(yè)發(fā)展,也沒有給村民帶來多少收益。
為了改變村里這種尷尬的境地,2016年,村支書劉國兆召集村委班子成員,一起商量如何讓南源村富裕起來。經過商量,劉國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南源村地處山區(qū),氣候溫和多雨,空氣濕度大,有種植香菇的資源優(yōu)勢,可以考慮將種植野生香菇的做法改成大棚種植統(tǒng)一管理。
為此,當年的冬天,劉國兆帶領村干部隨鎮(zhèn)里的考察隊到貴州考察學習香菇種植,并到附近的雙江鎮(zhèn)龍坪村等實地了解香菇種植情況。通過到縣內外考察,劉國兆等人認為將野生香菇種植轉換為大棚集體種植的前景廣闊,值得嘗試。
傳統(tǒng)的香菇種植依靠山林的竹木,分布散,面寬而數(shù)量少,很難管理。為了方便管理,南源村委通過協(xié)調租下村民位于河邊的20畝土地。有了項目,有了土地,但缺少資金,如何發(fā)展?
一籌莫展時,南源村委想到了自治區(qū)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試點項目資金,于是積極爭取,并得到了15萬元資金扶持,有了項目資金支撐,南源村人做事有了底氣。
2017年初,種植香菇的大棚很快搭好了,香菇架也焊接完畢,成功將野生香菇引進大棚種植集中管理。劉國兆介紹說,香菇種植是門技術活兒,為了保證種植好香菇,他們還邀請村里的種植能手一起加入。同時,請來公司幫忙管理運作,當年就種下15萬筒香菇,村里每筒收取一元左右的租金。這讓村里2017年有了近16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順利實現(xiàn)了脫貧。
分工合作讓小香菇壯大村集體經濟
“發(fā)展前景是好的,但是2017年集體經濟只得了小部分收益,很不劃算,得學技術自己干?!眲渍J為村集體經濟要發(fā)展壯大,得改變種植和運作方式。于是劉國兆等村干今年初決定自己管理。為此,村干部將管護香菇的工作進行了分工,實行輪班制度。“到了南風天,就要通風;晴天就要噴水,保持濕度,保持溫差長出來的香菇才靚;沒開袋的香菇要每天觀察菌絲的增長情況,轉色后要控制溫度和光度,目前存活率達到96%,香菇種植很誘人。”劉國兆如今提到香菇種植,已經能說出一大堆經驗,成為香菇種植的“好手”。
他說,與其他種養(yǎng)項目一樣,香菇種植也存在風險,2017年的三號、四號臺風來時,幾個大棚被掀翻,損失不小。為了吸取教訓,劉國兆等人將大棚進行改進,用鋼材進行焊接,提高穩(wěn)固性,還將水管拉到大棚內,這樣噴灑保濕更方便。
之前采用的種植方式是大棚內只種植一層香菇,如今他們在種植中摸索出往空中發(fā)展,進行鋼架焊接,增加種植層次,節(jié)約了土地。
菌筒上架期間,除了劉國兆等村干全天忙碌外,每天還需請工8到10人。經過努力,南源村種植的7.2萬筒香菇長勢喜人,而且上市就遇到了10元每公斤的好價錢。
南源村利用網絡銷售鮮菇、干菇及香菇零食。
當香菇進入采收期時,在香菇種植大棚內,每天都有工人忙著采摘、分揀、搬運香菇保鮮,以便晚上將香菇送到縣城銷售市場。由于香菇到縣城市場銷售的時間是凌晨0點至2點,因此劉國兆他們總是白天忙著采摘管護香菇,晚上趕“夜市”。2018年按市場8元到10元每公斤的價錢算,種植的7.2萬筒香菇收入達到50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可達20多萬元。
“新鮮出爐的花篢南源香菇,今日4.5元/斤,需要的接龍?!贝甯刹磕潲[、鄧??€通過微信朋友圈發(fā)布香菇產品信息。在莫翠鸞的手機上可以看到,最近一次接龍購買香菇的微信好友已達42位,銷量超過100公斤。
據(jù)介紹,南源村如今已經為他們生產的香菇注冊了品牌,利用淘寶店鋪和微商平臺銷售鮮菇、干菇及香菇零食,網上購買南源香菇的客戶來自廣東、貴州、湖南等地,訂單越來越多,很多客戶都催著他們發(fā)貨。
接下來,劉國兆等人琢磨著如何將香菇種植與農業(yè)旅游結合發(fā)展,嘗試“香菇采摘體驗”“香菇宴”,吸引游客到村里來。種植香菇的收入也將投入到村里的公益事業(yè)中,同時也帶動了不少村民在大棚做事,每人每天有約100元的收入,帶動村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yè),可謂一舉多得。
因此,可以說,一筆集體資金,改變了一個“空殼村”。而有了南源村成功榜樣,荔浦市各鄉(xiāng)鎮(zhèn)也因地制宜,文德村靈芝種植成功,當年獲得20萬元收入;新坪鎮(zhèn)與桂林先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結對子,引進集裝箱循環(huán)水生態(tài)養(yǎng)魚項目,一舉解決黃竹、清江、長灘、雙和、興義5個貧困村的集體經濟發(fā)展難題……集體經濟的壯大有效提升了群眾收入。去年,該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