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禮中
貝聿銘,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筑學。貝聿銘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代表建筑有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xiàn)代建筑的最后大師”。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該文根據(jù)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貝禮中在“2017清華設計學術周”上的演講整理。
我的父親在2017年4月份的時候剛過了100歲的生日。他于1917年出生在廣州,當時父母親是銀行家,后來成為中國銀行上海的總經(jīng)理。我父親是六個孩子中的老二,在他幼年的時候在蘇州、上海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在蘇州我們有家庭園林,在夏天的時候他會到那里去,有很多的水池和假山園林,常和兄弟姐妹在園林中游玩。1935年的時候我的父親離開了中國,兩周之后他到了舊金山,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求學。
初到美國時處于戰(zhàn)后,美國當時經(jīng)濟發(fā)展十分迅猛。作為一個移民,機會也是非常多的,他的事業(yè)宏圖就此展開。后來他搬到了紐約,并且被紐約這個城市的活力和文化所吸引。他非常喜歡去博物館看一些著名設計師的作品,并發(fā)現(xiàn)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展現(xiàn)在這種實實在在的物體上,所以他的靈感就來源于他經(jīng)常去的這些著名的博物館建筑中。
我父親設計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于上世紀60年代建成,這個項目對他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標志著他在公共建筑設計領域的開端。我參與了15年后的重修,建筑所展現(xiàn)的藝術感和影響力,完美結合了當?shù)厮囆g運動的精神。我父親用了他專業(yè)的背景和華人的身份,在這里成功建造了一棟結合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的建筑。
1978年的時候他回到中國,四年之后,也就是1982年,他在北京設計了希爾頓飯店。盡管這個飯店是十分知名的西方連鎖酒店,但我父親希望能夠在設計中增添中國新一代建筑的元素,保持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但是,當時他的設計觀點被認為太過于超前,沒有很好地把握中西方之間建筑的關系。
我的父親十分喜歡老子,他在他的建筑設計中加入許多老子文化的精髓和內(nèi)涵。比如,我們能夠用一個設備,就絕不要用兩個設備。所以他也會把一些關鍵的問題進行順序的排解,減少復雜的要求,盡量體現(xiàn)最原本的概念。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能夠看到他不斷地有新的杰作和產(chǎn)品,并延續(xù)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他的建筑不是去呈現(xiàn)一種形式或者是造型,而是希望能夠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如何能夠盡快地識別建筑存在的問題,并且解決這個問題。他說:“建筑中解決問題的方案是時空之間的一個關系。”
在埃菲爾鐵塔建造時,曾經(jīng)為巴黎帶來了巨大的藝術浪潮。當我們完成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時,許多藝術家更加熱愛這座藝術都市。玻璃金字塔位于盧浮宮,代替了埃菲爾鐵塔成為了城市新的地標。相對于埃菲爾鐵塔快速高效的工程建造,玻璃金字塔擁有非常強的視覺效果,我們能透過透明玻璃看到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充滿現(xiàn)代的特征,代表著先進的技術,表達建筑的理性和邏輯,令人難忘,也就成為了代表性的地標建筑。
盧浮宮不僅是關于當代美術的作品,也是我父親事業(yè)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在最早期的設計過程中,他并沒有太多的設計想法,隨著對歷史的考究,逐漸理清建筑的設計思維。盧浮宮為當時帶來巨大的轟動,即使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去參觀建筑,也可以獲取除去藝術以外的特性和特點,留下深刻的回憶和印象。
建筑除了擁有很好的幾何形設計外,同時也納入到周圍的景觀之中。這個設計很好地把不同的光的條件進行了整合,我父親曾講過“建筑其實就像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感覺到過去,并且也能感覺到現(xiàn)在以及能夠看到未來。所以,建筑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斷地反射過去和現(xiàn)在?!?/p>
我們貝氏建筑事務所在1992年成立,我父親當時剛剛宣布退休,25年的時間,不斷地在國際范圍實踐,并取得巨大的榮譽,也在不斷傳承創(chuàng)始者的精神。我們一直堅持將客戶的需求當作第一要任和設計靈感的出發(fā)點,不斷地去把藝術方面的特點和元素整合在傳承的精神中,包括這些居住的大樓,還有辦公樓以及劇院、酒店等等,都能夠體現(xiàn)出我們的“設計智慧”,這也是不斷傳承我父親講到的概念、理論和原則。
這些項目不斷加深“要多思多想,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設計智慧。在新的作品中——佛利尼亞的醫(yī)學院大樓、紐約市住宅、中國銀行的大樓、蘇州博物館、澳門科學中心、中國在華盛頓的博物館等等都不斷強調我們的設計智慧。我們的建筑分布在全球各地。喬布斯說過我們不需要事情的改變來改變世界,我們相信有這種能力找到正能量,一起攜手體現(xiàn)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而且,通過一種無意間的靈感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家族故事來說明連貫性、持續(xù)性和協(xié)作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我們家族也應是一以貫之地實現(xiàn)一種連貫性。
我父親十歲左右,曾在蘇州園林待過幾年,我爸爸的爺爺當時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當時建了蘇州園林。當時我爸爸非常喜歡蘇州園林的風格,而且經(jīng)常會在這些水池、假山里面游玩。中國的園林應該和法國的花園截然相反。有的園林是為這些畫家、藝術家設計的,而不是為國王設計的。有些園林要追溯到14世紀,這里石頭精美,是構成花園的重要要素,我們能夠通過花園和園林推演時間的流逝和關系。尤其是這些石頭,他們的挑選是由一些當?shù)氐霓r(nóng)民所選,經(jīng)過切割,具有濃厚的歷史記憶。在湖邊或者河邊有流水的地方,把石頭放在那里之后,石頭可能會延續(xù)幾代人的歷史,農(nóng)民或者是他的兒子、孫子,可能也會使用這些石頭,這也是一種家族紐帶的連接感、連貫性,也是講述了一種故事、中國的文化。
包括像父親能夠播種,兒子能夠進行收獲一樣。在很多方面,我相信這也是我們一直堅信的設計哲學,也是我父親的一些“設計智慧”的靈感和精髓,我們能夠得以傳承。我父親設計的這些建筑,十分精心、獨具匠心,而且靈感都用于其中。有些建筑經(jīng)歷了幾代人,建筑的使用者之間產(chǎn)生了歷史的共鳴。
我相信這也會提醒我們,我們充分發(fā)揮這種靈感,這種經(jīng)驗,這種實踐和耐心能夠完成這樣的創(chuàng)新性精神,能夠尋求和諧處理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歷史關系,追求我們心中的“設計智慧”,最終實現(xiàn)目標,為人類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貝氏建筑事務所(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于1992年成立于紐約,是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國際設計事務所,該事務所只專注于一個目標:卓越設計。
貝建中和貝禮中是事務所的創(chuàng)始合伙人,同時也是享譽世界的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兒子,他們一直是貝氏建筑事務所的核心成員,始終致力于堅守設計承諾和實現(xiàn)設計創(chuàng)新和獨特性。貝氏兄弟成功完成了很多世界級的綜合建筑,這不但印證了貝氏兄弟積累的知識和經(jīng)驗,而且為他們贏得了公眾和專家的認可。建筑應該有目的、優(yōu)雅并能夠滿足社會需要 ——貝氏兄弟的設計宗旨即建立在此信仰的基礎上?!白鹬貧v史,超越現(xiàn)實,追求永恒”是貝氏建筑事務所的理念。
事務所代表項目有蘇州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中國銀行北京總部、澳門科學館、南京六朝博物館、青島Q1財富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