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肖藝 毛欽韻 朱鳳鳴
摘要:金庸的小說將通俗小說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進行了緊密結合,從而使其小說巧妙將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進行了融合,武俠小說中穿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元素,其中最顯著的文化就是佛教文化和佛學思想。金庸將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報應和悲天憫人的精神巧妙融入在小說的情節(jié)中,讓小說呈現(xiàn)出厚重的文化滄桑感以及人性的光輝。佛教思想在金庸小說中的出現(xiàn)和內涵的表現(xiàn),不僅讓小說的人物呈現(xiàn)出極度的張力,讓小說本身也表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是金庸小說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金庸;武俠小說;佛學小說
中圖分類號:1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007-01
中國武俠小說經歷了長期的發(fā)展,而將武俠小說從通俗小說中提升到文學著作地位的就是金庸。他成功地將通俗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融合,賦予武俠小說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雅俗共賞的小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金庸小說中的復佛學思想,佛學思想的注入促使金庸小說蘊含了豐富的文化魅力。
一、佛教思想在金庸小說中的表現(xiàn)方式
佛教在魏晉時期傳入中國,并和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道教、儒教思想等發(fā)生融合、沖突以及取長補短中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尤其是唐代的玄奘法師去天竺的取經行為,更加劇了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擴散。
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主人公陳家洛獨自闖少林寺,最后與方丈談論佛經,并通過幾個小故事將佛教思想的精華進行了闡釋:
天虹禪師沉吟了一會,道:“從前有一人善于牧羊,以至豪富,可是這人生性慳吝,不肯用錢……”陳家洛頗務雜學,聽他說到這里,已知是引述佛家宣講大乘法的《百喻經》,聽他又道:“其實世上的事無不如此,皇位、富貴,使如那牧羊人的妻子兒子一般,都是虛幻。又何必苦費心力以求,得了為之歡喜,失了為之悲傷呢?”
在這本小說中,金庸先生不但借助天虹禪師宣揚了佛教中萬般皆空的思想,同時他也將少林寺塑造成他心目中的集佛教之大成的圣地,少林高僧都是不但精通武藝而且佛法修行深厚,能渡人脫離世俗之苦海,感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佛教典籍出現(xiàn)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這些典籍成為宣揚佛教思想的工具,佛教在小說中被渲染成武林正宗武學思想,往往承擔著去邪歸正、固本扶元的作用?!敖鹩箾]有在他的小說中直接對佛家思想進行直接的論述,但他通過主人公的言行、觀點、立場和命運對三種文化思想進行了闡述,從而使他的武俠小說具有更深的內涵,他也成為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p>
二、金庸武俠小說中佛學思想的內涵
佛教認為貪、癡、嗔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凡人容易被這三種情緒所干擾而陷入無盡的煩惱中。佛教認為,貪、癡、嗔為三毒,執(zhí)著于追求這三者,人生必將陷入永恒的痛苦之中。而金庸武俠小說中佛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圍繞人生如何被貪、癡、嗔所困以及如何擺脫這些達到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
所以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圍繞如何被貪、癡、嗔所困和最終解脫的模式就成為其武俠小說的經典敘述模式,也是其佛學思想的集中表達。金庸先生在此基礎上塑造了一系列最終投身佛教,用佛學思想凈化自身,擺脫人生欲望的經典人物。
比如《射雕英雄傳》中的一燈法師,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癡迷于武學,一心想成為武學大家,最終卻因此夫妻反目,他內心深感愧疚,最后為求得內心的安寧,最終選擇出家為僧。
金庸在小說中通過一系列被貪、癡、嗔折磨的人或痛悟、或毀滅的命運,深刻向讀者揭示了揭示了“命運”的成因:
“不在天,不在地,而恰恰在于人本身,每個人都是命運的承擔者,同時也是命運的制造者。書中的人物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環(huán)環(huán)相繞,因果交錯。那么,故事寫到這里,要如何去化解這滿耳的殺戮之聲、滿眼的刀光劍影和滿心的癡仇情恨?只有佛門的大悲大憫,才能讓眾生脫離苦海?!?/p>
金庸的武俠小說依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選取了他最熟悉和喜愛的佛學思想,并將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報應、世道輪回、人生追求境界等等滲透到小說的人物和敘事中。
所以,在金庸的筆下,大俠們最好的歸處是寂靜山林的隱沒的佛家圣地少林寺,在最終的修行中去領悟佛法的高深。佛教思想在金庸小說中最豐富的思想內涵就是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就是擺脫被各種欲望的控制,人生終極的圓滿就是從追求欲望中退隱,最終回顧平靜和質樸。
佛教思想在金庸小說中的出現(xiàn),不僅讓小說的人物呈現(xiàn)出極度的張力,讓小說本身也表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是小說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