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琛 聶帥 劉照輝蘭州大學
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物質經濟基礎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建設產生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城市綠地建設從西周時代的苑囿發(fā)展到今天的公園城市建設,是一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私享走向共享的過程。在此背景下,破墻透綠工程應運而生,成為近些年來我國各大城市市政綠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北京、上海、長沙、寧波、西安等多地相繼開展破墻透綠工程。
“破墻透綠”,又稱拆墻透綠,是指利用現代建筑以及園林景觀等手段,在改造城市主次支路兩側實體圍墻的基礎上,對城市臨街空間進行多層次、多樣式的綠化美化,實現增加城市綠量,優(yōu)化城市空間,改善小區(qū)域生態(tài)、美化沿街景觀,提升城市形象的目標[1]。目前已成為在全國各地廣泛實施的一種城市綠化形式。
破墻透綠工程中“破墻”只是手段,是指破除的是老舊、破損的分割,打通視覺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連貫性,工程的目的在于通過多種方式“透綠”,還綠于民,完善當地綠地系統(tǒng)。破墻透綠工程通常還會包含立體綠化等。
1.2.1 生態(tài)功能
破墻透綠能夠增加城市綠地覆蓋率,提升城市綠量,改善城市環(huán)境。園林植物能夠調節(jié)城市空氣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同時植物可以平衡CO2與O2,吸收臨街汽車尾氣,消減有害氣體。特別是在北方地區(qū),植物通過葉、枝干的器官可以吸附空氣中的塵埃,對道路上的揚塵有一定的隔絕作用,另外,一些植物釋放的化學物質還能殺滅空氣中的病毒細菌,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
破墻透綠還能完善增加城市綠地斑塊之間的聯系,植物群落的多層次組合豐富了城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拆除的實體圍墻,為昆蟲等生物增加更多的通道,將城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連接的更緊密,打造更為和諧的生境空間。
1.2.2 社會功能
破墻透綠拆掉的公園、沿街機關單位、小區(qū)等地塊的實體圍墻,改建城市綠地,為更多的城市居民提供通行的便利以及服務場所,同時也拓寬了行人的視覺感受。另一方面,破墻透綠展示了黨政機關的公開、透明的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讓政府與市民的關系更加和諧;而企業(yè)單位的開放性綠地,則能表達企業(yè)共享、共贏的理念,也能展示企業(yè)的開放與胸懷。
破墻透綠對于城市沿街空間的整合與美化,能夠快速的改善一個城市的外在形象,增加城市的舒適性與親和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
1.2.3 景觀功能
破墻透綠中對于沿街地塊的改建,能夠增加城市綠地景觀,可以形成花園、口袋公園、附屬綠地的服務性綠地等等多種景觀形式。
立體綠化、墻面綠化不僅提高構筑物的墻體的壽命,同時還能增加城市季相景觀層次,植物的季相變化構成成了一個城市主要色彩景觀。而新建的柵欄也能夠成為城市的文化載體,通過提煉當地文化以及新時代文化的內涵,運用藝術手法進行表達,可以將城市的風貌通過景觀展示出來。
我國城市的“破墻透綠”工作大致三個階段,最早是一批國外留學的設計師在北京、上海等地區(qū)模仿歐洲國家的一些做法,拆除了圍墻,更換為鐵藝欄桿,在院內種植大量的觀賞類植物;第二階段是2005年《國家園林城市標準》(2010年重新修訂)中提出“城市主干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破墻透綠”,各大城市開始進行破墻透綠試點工作;第三階段是2017年至今,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逐步深入以及共享經濟理念的推動下,各大城市開始全面推進“破墻透綠”工作的進行。陜西省在2017年正式出臺《省級森林城市評定辦法》要求各類城市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小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等盡可能的破墻透綠,讓公眾享受城市生態(tài)建設成果。
在城市的道路兩側存在大面積的空地,如老舊的建筑、城市違建等拆除后的預留建設用地,目前大多被臨時性的墻體圍合,墻內建筑垃圾堆積如山;另一種是居住區(qū)以及企、事業(yè)單位內的閑置荒地。
街道兩側綠地缺乏管理,雜草叢生,黃土裸露,植物生長萎蔫,缺乏生氣,缺乏生境感,景觀效果欠缺。
城市公共綠地與居住區(qū),企事業(yè)單位附屬綠地被實體圍墻所隔絕,使得小范圍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被割裂,消減了生物之間的聯系,讓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得支離破碎。
街道兩側景觀是展示城市文化與內涵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人民幸福感的關鍵,在現狀主次干道及支路兩側存在大量的破舊墻體,嚴重影響城市形象。
圖1 景觀現狀問題
3.3.1 應拆盡拆,應透盡透原則
加快建設城市綠地空間,推行應拆盡拆,應透盡透,進行整合梳理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空間的舒適度與系統(tǒng)性,建設完善的適用性高的城市綠地系統(tǒng),為居民提供開放、綠色、友好的城市新空間。借 “破墻透綠”,對現有城市空間進行優(yōu)化整合,對于臨街的違章建筑進行拆除,去除“圈地圍墻”露出城市真容;對于拆除產生的空地進行分析和規(guī)劃,保證道路和綠化的建設優(yōu)先;對閑置土地加強管理,進行臨時綠化以及立體綠化,政策審批上可以引導建設者建設開放式街區(qū)。
3.3.2 生態(tài)性原則
注重城市空間的完整與和諧,運用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使城市附屬綠地景觀與周邊環(huán)境有機聯系起來,創(chuàng)造空間開敞的生態(tài)景觀空間。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植物配置,結合多種種植形式,充分發(fā)揮綠化在城市美化環(huán)境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生態(tài)服務功能。
3.3.3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
從人需求的角度出發(fā),整合現有活動空間,使綠化與各項功能設施有機融合,同時要注重植物的需求,最大化保證種植池內植物的生長空間,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環(huán)境。
3.3.4 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以發(fā)展的眼光考慮設計內容,在綠化設計時考慮建設與經營養(yǎng)護同時并重,選擇適合生長、易于養(yǎng)護、病蟲害少的苗木,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綠色涼州。
3.2.1 破墻建綠
加強閑置土地管理,主干道上閑置3個月以上,以及沿街短期內不能開工建設的政府儲備待建閑置空地,要求業(yè)主自行或委托實施開敞式臨時綠化,并負責養(yǎng)護,對于無法查找業(yè)主,或業(yè)主不按有關規(guī)定管理,造成空閑土地臟、亂、差的,由政府強制實施;對院內環(huán)境臟亂差的單位、小區(qū),破墻后應重新設計,提高標準,增綠造景,提升環(huán)境品質。
3.2.2 破墻透綠
凡臨街實體圍墻、到期臨時建筑以及違章建筑,原則上全部拆除,將墻內的綠化景觀面向城市街道開放,重視整個城市綠化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打造高質量城市綠廊。墻內臨街綠地綠地景觀不佳的,在破墻改建后,需要補植、景觀提升,做到整齊美觀,花木生長良好,綠化景觀效果顯著。
3.2.3 立體綠化
對于少數不能拆除的實體圍墻以及拆除后的鐵藝欄桿進行立體綠化,注意攀援類植物的生長習性,應予搭設攀爬藤架的,預留并布設攀爬設施,考慮攀援植物短期以及長期的景觀效果,做到最快時間建綠。
破墻透綠并非要完全破除圍墻,而是要因地制宜,結合用地環(huán)境對圍墻的需求程度以及墻體的完整性和歷史性等多方面綜合考量,確定對墻體的改造方案。不同的圍墻適應與不同的場地,兼顧側重不同的功能屬性。圍墻設計的重點就在于分析的這些功能,以及實現圍墻與周邊環(huán)境以及整個城區(qū)風貌的的協(xié)調性,不僅要考慮到考慮圍墻的風格樣式、顏色材質,而且要考慮到圍墻的安全性、文化性以及其他功能。并且鼓勵在公園綠地四周不設圍墻,或者以植物形成的“綠墻”來替代。
安全性:欄桿的設計要滿足相關規(guī)范,如欄桿之間的距離不能大于0.11m。學校、居住區(qū)必須設立圍墻,且圍墻高度不宜過低,各種護欄都不應采用帶尖角、利刺等構造形式,圍墻的材質應經濟、環(huán)保、耐用,帶照明頂燈的一定要將安全處理電線以及對燈進行保護,避免因天氣情況等引發(fā)的漏電、燈壁破裂,引發(fā)危險。
生態(tài)性:圍墻不僅要實現行人視覺上貫穿,而且還要實現生態(tài)上的連續(xù)性,所以當兩面都存在綠地時,圍墻的基座擋墻不得過高,要方便昆蟲、小動物的通過,同時要考慮到雨水以及灌溉對于圍墻及花池的影響。
藝術性:首先是選擇圍墻的風格樣式、形態(tài)等要素要協(xié)調統(tǒng)一,形成統(tǒng)一的風格特點;同時圍墻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墻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設計中要有一定的繼承和發(fā)揚,融合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以及新時代思想標語,能讓圍墻內容更加豐富,景觀上更加多樣。
圖2 景觀改造意向圖
4.2.1立體綠化
4.2.1.1
墻體綠化指的是對于城市沿街建筑物及構筑物的外表面、以及各種的實體圍墻、護欄圍欄等進行立體綠化,包括立交橋、匝道等側、立面綠化。
墻體綠化在實踐過程中通常分為三種形式:
(1)攀緣植物綠化:
通過攀緣類植物對不能拆除的墻體以及新剪的臨街護欄圍欄進行綠化。植物選擇配置上有:
纏繞類:需要供其纏繞的物體。這類植物生長迅速,往往在一個季節(jié)就能形成完成的景觀。如:紫藤、金銀花、牽牛花、忍冬等。
卷須類:需要細線、鐵絲或窄小的支撐物供其抓握,但往往需要額外的棚架來保障其生長。卷須類植物它們很容易沿預定方向生長,且在沿街景觀中擁有很強的趣味性,而且耐受性較好,容易成活。如:絲瓜、葫蘆、葡萄等
吸附類:往往依附在實心物體上生長,吸附類植物的氣根會扎進墻縫之中,為避免建筑結構受到破壞,需要做專門的種植池或將種植位置偏移墻體約30公分。如:常春藤、凌霄、爬山虎、五葉地錦等
蔓生類:在幼年期需要一定的牽引措施,植物以莖上的鉤刺或蔓靠他物生長,植株較為高大。如:薔薇、木香、藤本月季等
(2)垂吊種植池
適用于橋體(包括人行天橋)、匝道、燈柱等綠化,也被應用在鏤空墻體及景墻上,通過種植槽垂掛、安放種植缽、懸掛種植袋等進行立體綠化,植物選擇上根據種植形式的不同進行調整,如各類花卉(三色堇、矮牽牛、萬壽菊等)、以及攀緣類植物(地錦等)被廣泛應用。
4.2.1.2 植物綠墻
植物綠墻由植物形成或覆蓋形成的“墻體”。一種是依靠植物自我攀緣形成綠墻,通常依靠不銹鋼或木質網格等作為植物攀援的支撐。另外一種是通過植物群落搭配的形式,形成較為細密的植物空間,對“墻”內事物進行遮掩,是目前比較生態(tài)且擁有推廣價值的一種綠化形式。
4.2.2 綠地改建
對于主干道上閑置時間較長(3月以上),以及沿街短期內不能開工閑置空地,進行開敞式臨時綠化,臨時綠化場地在清除污染性垃圾后,保留并利用現狀地形,盡可能做到用地內部的土方平衡,減少工程成本。在保證種植條件的前提下,結合現場微地形進行綠化種植,在設計的過程中注重經濟、可持續(xù)材料的使用,綠化以小型花喬木、花灌木以及宿根地被花卉為主,形成小規(guī)模的花海景觀,花卉品種可選用選取具有特色的鄉(xiāng)土種,使之成為城市的美化亮點。
對于有條件進行永久性綠化的場地,沿街面設施種植花池,綠化種植以多年生宿根花卉(豐花月季、地被菊、地被石竹等)以及攀援類植物(五葉地錦、藤本月季等)為主,在院內附屬綠地內根據情況進行綠化種植,當院內景觀豐富且綠化良好時,墻邊種植形式以小喬木地被進行搭配,借景院內景觀。當院內景觀不佳時,采用喬灌草群落搭配,將景觀效果不佳的進行遮掩。
圖3 綠化種植效果圖
4.3.1 苗木栽植
要選擇株型茁壯,根系良好,健康、無病蟲害的苗木,并且在運輸和栽植過程中要減少水分蒸發(fā)和不必要的損傷。土壤容重1.0g/cm3——1.35g/cm3,全鹽含量應為0.1%——0.3%,有機質含量不應小于1.5%,并且要保證種植土的有效深度,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空間。
4.3.2 養(yǎng)護管理
綠化工程素有“三分栽,七分管”的說法,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植物的水肥,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非栽植季節(jié)種植的植物,更要將強植物的水肥管護。在栽植后,還要及時進行適當的修剪,減輕根系負擔,減少蒸騰,保障苗木的成活和成型。
“破墻透綠”工程是一座舊城向一座園林化、生態(tài)型、共享發(fā)展的現代都市邁進的必由之路,應盡早納入城市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藍圖。在工作中要強化領導班子對“破墻透綠”工作的認同與實施力度。緊隨政策導向,在建設城市生態(tài)文明的時代潮流中,“破墻透綠”等生態(tài)建設工程事半功倍。在景觀敏感度高的區(qū)域率先進行城市“破墻建綠”的試點工作,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拍攝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