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鉞 劉淵江
(1.陽泉市建筑設計院,山西 陽泉 045000;2.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汾西縣師家溝建筑群,建筑美輪美奐,遠看像木結構建筑群,實際卻是依山而建的窯洞建筑群。本文將研究這些帶有迷惑性的建筑做法是如何實現的。
師家溝民居,既保留了窯洞建筑冬暖夏涼等種種優(yōu)點,又兼顧了木結構建筑的富麗堂皇,發(fā)展了許多窯洞式住宅與木結構結合的方式。
丁村民居建筑形式圍合方面的特點:院落布局緊湊,庭院高聳狹窄。寬長比在1:3 左右,因此,素有“窄院”之稱。在院落處理上對氣候環(huán)境做出了適應性調整:為了防止風沙,山西民居的院落往往高寬比較大;為了集雨,山西民居往往有許多單坡(內坡) 式的廂房。
圖1 丁村民居合院布局
丁村民居單體建筑的平面大多為為三開間,其中一些三開間通間無隔斷,兩次間為窗,當心間設兩扇門,兩扇門并不相連,兩扇門中央一般還砌有厚550mm 左右的墻,當地將這樣的門稱作“連理門”;另一些,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在當心間中央另砌一與山墻平行的磚墻隔斷,房門仍為“連理門”,而外立面保持三開間的形式,當地俗稱“三間兩室”;還有一些則在明間和次間設隔斷,成為“一明兩暗”式的“一堂二屋”平面的典型式樣。
圖2 丁村民居平面形式
丁村民居正房多為二層。有時上為倉庫,下住人,二層凈高小于一層;有時在一層和二層之間做出夾層。
丁村民居廂房以三開間為主,有單層亦有兩層,若正房為兩層,廂房也常建成兩層,上層層高低于下層,屋面硬山雙坡頂最為常見,屋前不設檐廊,但錮窯除外。人們把三開間廂房在屋內隔為兩間,即在當心間中央砌一磚墻隔斷,兩次間為窗,兩室的入口房門都裝在當心間,而外立面仍保持三開間的形式,當地俗稱“三間兩室閣樓房”。由于兩扇門緊挨在立面上位于同一間中,人們稱這種做法為“一框兩門式”或前文提及的“連理門”。在二層樓閣通暢不隔斷,每間朝院落開一扇矩形橫窗,廂房立面較有特色。
圖3 正房立面圖
圖4 廂房立面圖
中國古建筑中形成的高聳大屋頂有利于排水,形象上厚重大氣。然而,坡屋頂在室內的部分,即梁架所存在的空間,一般情況下并沒有被利用起來。
圖5 民居室內
丁村倉儲夾層在構造做法上相當于在夾層部位加了一層樓板。在常見的屋架最靠近地面的三架梁或者五架梁之下,再加一根梁,用來承擔倉儲夾層的重量。
圖6 丁村民居廂房剖面示意
如圖所示,以普通廂房為例,丁村民居自上而下一般是三架梁、五架梁和倉儲夾層的梁。丁村民居是利用的倉儲夾層梁之上屋頂之下的空間作為倉儲夾層的。
倉儲夾層的做法在當地這么根深蒂固,頗受歡迎,是有其獨特原因的。
圖7 夾層倉儲位置示意
將需要保存的糧谷、衣物、生活用品等放在頭頂的夾層中,不容易被盜。有什么風吹草動能即刻發(fā)現。雖然,一般聚居在一起的都是同一宗族的人,并且民風也比較淳樸,可是總是有備無患,防人之心不可無。將雜物、糧食等放在頭頂的夾層,可以減少專門設谷倉的數量,也不需要專門考慮儲藏的安全問題,一勞多得。
每個開間一個窗戶或門,經常通風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內部的干爽。室內一直有人居住的情況下,做飯生活及其他生活活動會產生熱量,這些熱量有利于保持夾層的干燥。
隔層的存在,能減少熱量的傳遞,是比較好的保溫隔熱措施。西北苦寒,保溫一直是比較重要的事情。隔層的存在使得室內和室外在屋頂這個方向有了緩沖和過渡,所以有利于保溫。
在雨天單層建筑的儲物夾層可以減少風雨聲的噪音;在多層中,可以減少二樓人活動噪音對一樓的傳遞。作為樓板的木板不可能做到太厚,隨著時間的推移,踩在木板上會吱吱作響,有了一二層之間的夾層后,極大地減少了噪音的傳遞。在丁村調研時,上過一家農戶的二層,單跑樓梯在經過樓板處觀察到,樓板處做了大約1.5m 左右的夾層。這1.5m的夾層完全可以起到隔音的效果。
倉儲夾層的做法是對梁架下的三角形的空間進行了利用,這在中國古建中很少見到。倉儲夾層在實用、外觀和剖面都有獨特的特色,最終形成了上適應當地、與眾不同的空間形式特色,是對坡屋頂使用方式的一種補充。
對容易浪費的空間進行合適的改造與利用的營造方式也被廣泛的應用再了當代建筑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