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 麥克唐納
縱觀整個歷史,人們精心創(chuàng)造出各種方法來紀念逝者: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哥特式陵墓、印度的泰姬陵。有些哀悼者認為有意義的事物,在他人眼中卻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在19世紀的歐洲和美洲,“死亡攝影”是將死者擺成像活著一樣的姿勢拍照。
紀念逝者的觀念受很多因素影響——文化、傳統(tǒng)、地理和宗教。但觀念是一回事,做起來則是另一回事。在每個時代,當時已有的技術決定了我們可選擇的紀念方式。
長久以來,死亡與技術始終糾纏交織。在21世紀初,這二者的關系變得著實有趣。我撰寫科技文章養(yǎng)家糊口,所以我經年涉足于它們的糾纏之中,發(fā)現了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新: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數字化悼念、環(huán)保的綠色入葬方式,甚至還有互動式的墓碑。
在當今針對逝者的技術中,有一項特別突出,因為它實在是太怪異了。由于工業(yè)工程學的迅猛發(fā)展,我們現在可以人工重新制造出巨大的地質力量,來塑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終極歸宿。這個做法是任性的、瘋狂的,也是美妙的:我們能將我們的遺體變成鉆石,真正的鉆石。
工程師們使用高科技機械,可將人骨灰中的碳轉化為鉆石,這些鉆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與天然鉆石完全相同。
現在,全世界已經有好幾家公司可為有這種意向和財力的家庭提供服務,以可能是最為持久的方式紀念他們的摯愛親人,瑞士的愛歐尼恩(Algordanza)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工程師們使用高科技的重工業(yè)機械,可將人骨灰中的碳轉化為鉆石,這些鉆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與天然鉆石完全相同。這個需要經歷數億年的地質過程,如今只需幾個星期就可完成。
其制造過程是:死者被火化后,其家屬將500克骨灰送至愛歐尼恩位于瑞士的實驗室??茖W家們對骨灰進行處理,提煉出其中的純碳元素并去除其他雜質。(剩余的骨灰會被送回。)從這時起,愛歐尼恩采用與大自然相同的工具來制造鉆石:高溫和高壓。
下一步,碳灰被轉化為石墨,這是碳的一種性質穩(wěn)定的同素異形體,碳原子被擠壓成緊實的片狀。然后,碳元素穩(wěn)定下來,被送入愛歐尼恩的高溫高壓(HPHT)設備中進行長時間的烘烤。烘烤的溫度會上升至1300攝氏度左右,對比鑄鐵的熔點,后者約為1200攝氏度。
接下來就該加壓了。在高溫高壓設備中,一個六面頂壓機系統(tǒng)對石墨施加6萬巴的壓力,逐步改變其分子結構,將碳轉化為純鉆石。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這些鉆石并非僅是與天然鉆石相似,而是在原子的層面上與天然鉆石完全相同。這些鉆石可不做任何加工直接收藏保存,也可由愛歐尼恩的專家進行切割和拋光。
整個制造過程——從收到骨灰到送回鉆石——一般需要耗時五個月至八個月。愛歐尼恩每年加工約1000顆紀念鉆石,公司在34個國家設有商務代表。
愛歐尼恩公司的美國商務代表克里斯蒂娜·馬托亞說,愛歐尼恩提供多種服務套餐,價格約為3000美元起。關于價格問題——詢問價格或許不太禮貌,不過我們都想知道,對不對?
“到目前為止,愛歐尼恩制造過的最大一顆紀念鉆石重1.76克拉,采用明亮式切割,” 馬托亞說,“價格為3.8萬美元?!?/p>
雖然紀念鉆石所反映出的自然科學十分迷人——幾周就完成了原本十幾億年才能完成的巨變!——但對我們這些精打細算的往生策劃者來說,這個價格可能還是難以承受。死亡已經無法抗拒且讓人深感悲痛了,難道還要那么昂貴嗎?
令人高興的是,又有一家公司進入了這個不尋常的小眾市場。這家西班牙的初創(chuàng)公司名叫Bios Urn,總部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提供更為廉價的高科技紀念方式。
公司的Bios系統(tǒng)通過一個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和一種交互式的骨灰甕,可以讓家屬們將故去的親人變成一棵盆栽樹,擺放在家中。把裝有骨灰的容器放置在一個大花盆里,再在里面種上一株樹苗。隨著樹苗逐漸長大,它的根會伸進骨灰里,Bios Incube裝置會自動為紀念樹苗澆水并照顧它的生長。內置傳感器會監(jiān)控溫度、濕度和土壤條件。相關信息會被發(fā)送到智能手機上,家屬們就可以在樹苗的成長過程中對它進行照護。
公司提供兩種套餐。一種包含基本的可生物降解骨灰甕和花盆,售價為145美元。另一種則要昂貴些,包含傳感器和手機應用程序,售價約為700美元。這個價格我付得起,而且我也有點想讓我的孩子們在我變成橡樹后一直照顧我。
坎迪·K. 卡恩是現代殯葬研究領域的世界頂尖專家之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貝勒大學教授比較宗教學,并著有《虛擬往生:在21世紀悼念逝者》一書。她說,作為一種悼念習俗,紀念鉆石和智能骨灰甕不過是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現代翻版而已,兩者都與生者想要一直與死者保持關聯(lián)的心理有關。
其理念是,讓逝者以某種形式存在于他人的生命中,這要比斷然與逝者分離,例如把去世的父親葬在兩米深的地下更易讓人接受。不論是鉆石還是骨灰甕,都反映了“人們需要持續(xù)的儀式來表現并承認失去逝者的遺憾,”卡恩說,“這樣做,生者就可以釋放悲傷,而不必被迫‘向前看或忘卻逝者?!?/p>
如果你對這種奇特的紀念方式感興趣,卡恩建議,可以去欣賞一下維多利亞時代喪禮珠寶的奇異之美。“逝者親屬會取下逝者的一綹頭發(fā),把它制成可佩戴的功能性飾品,”她說,“這綹頭發(fā)一般會被編織成復雜的圖案,再做成戒指、胸針或別針。頭發(fā)的來源只有逝者親屬知道?!?/p>
卡恩說,在這一點上,這類珠寶與現今的紀念鉆石和互動式骨灰甕——抑或是過去的死亡攝影具有相同的功能。這些紀念方式反映的是人們利用自己所處時代的技術來面對死亡。羅馬人是這么做的。波斯人是這么做的?,斞湃耸沁@么做的。我們正在使用精密的微芯片和大型儀器來做這件事。技術改變了,但人類的基本經驗依然如故。
我還有些時間(希望如此),所以我打算把21世紀所有的紀念方式都調查一番之后再做決定?,F在,我傾向于首選紀念樹。這種方法更令人愉悅,而且我一直很欣賞植物那樣靜止不動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