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娟
《悲傷逆流成河》是由郭敬明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聚焦校園霸凌的電影,也是中國第一部以校園霸凌為主題拍攝的青春片。影片揭示了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道德觀時,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同齡人和身邊同學所展示出的一種偏激的行為方式。整部電影以悲傷的基調展開,灰色的天空,霧蒙蒙的大海,都預示著悲劇結局——電影通過一系列電影語言展現(xiàn)了故事情節(jié),使觀眾在受到情緒感染的同時進行自我反思。本文將電影語言美學定位為詩意的流轉,從畫面構成、臺詞、道具與音響三個方面對影片細細咀嚼,層層剖析,解讀傷痛青春中的笑與淚,美麗和脆弱。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現(xiàn)手法,如小說中的文字,繪畫中的色彩與線條,音樂中的節(jié)奏和旋律等,它們皆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載體,將創(chuàng)作者賦予其中的寓意或信息傳遞給欣賞者,以產生美的藝術感染力。而對于“第七藝術”的電影來說,其是以怎樣的語言來傳遞信息的呢?毫無疑問,電影的呈現(xiàn)方式以人物、臺詞、音樂以及畫面的構成為主,這些皆是電影語言,都能傳達出電影意欲傳遞給觀眾的信息及情緒。而怎樣渲染才能將這些表現(xiàn)形式以美的方式展示給觀眾,是每一位執(zhí)著于電影的創(chuàng)制者的追求。正因如此,電影創(chuàng)制者往往在選擇電影的表現(xiàn)形式時更傾向于詩意的手法,因此詩意的流轉便成就了電影獨特的美。正如黑格爾所說:“這個因素是一切類型的藝術所共有的,所以詩在一切藝術中都流注著,在每門藝術中獨立發(fā)展著。”[1]
一、詩意夢幻與殘酷現(xiàn)實的強烈場景對照
電影中能直接沖擊觀眾視覺的是流動的畫面,其一方面具有真實不可推翻的特性,另一方面則融匯著導演的主觀意志和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角度。因而電影畫面不單單是對一個場景的展現(xiàn),其滲透著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表達和審美意識,體現(xiàn)著他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真實生活的解讀[2]。電影畫面構成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場景安排,二是光色運用,這兩個沒有語言的設置,卻是襯托敘事的存在。在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中,有幾處場景的安排頗具深意,讓故事情緒更為飽滿。第一處是電影開篇,男女主人公生活在同一條擁擠的弄堂中,鄰里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地理上狹小的空間給予了女孩喜歡上男孩的便利條件,他們被稱為青梅竹馬。女主角穿著有別于其他人的校服被夾雜在人群中,不同的校服在此處似乎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將她與同學們隔開,但又被同學們包圍著,無聲中預示了女主角整個高中時代的命運——無法逃開這一切令她“獨特”的境地,也無法讓自己融入群體。而此時場景中的天空是灰蒙蒙的,映襯了女主角暗淡的心情,看似平靜的場景,藏著她無助又強撐著的倔強。聯(lián)想到之前女主角與媽媽之間關于校服的對話場景,觀眾已得知她沒有新校服,而當這個場景真正出現(xiàn)時,視覺的沖擊強于語言的敘述,此時的場景無疑是電影作為生活的觀察者將一切真實鋪陳在了銀幕上。
而最值得剖析的是影片中段和結尾的兩個場景,女孩在遭遇同學霸凌之后遇到了她的騎士,他們在一個游樂場里,當女孩輕松快樂地躺在盛滿了彩色小球的池子里時,被彩色小球覆蓋著身體,她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陽光灑在她的身上,呈現(xiàn)在鏡頭前的是五彩的光暈,對女孩來說,這一切夢幻又真實;在這個充滿光暈,各色小球,開懷的笑容,詩意一樣柔情又絢爛的畫面中,觀眾重溫了各自的青春,電影亦再一次與觀眾產生了情感共鳴。該場景中彩色的小球亦映射了青春期本該擁有的顏色,美好且五彩繽紛。電影畫面構成的詩意流轉在此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女主角一直表現(xiàn)得堅強且冷漠,但在這個場景中,導演想告訴觀眾,她原本就是一個在青春期里懵懂成長的少女,她值得擁有所有美好。影片女主角享受的短暫的美好時光與其長久的遭受霸凌形成了強烈對照,隨后導演用流轉的畫面冷漠而又決絕地宣告,這個女孩無力享受她的青春。正是導演這樣的安排,喚起了觀眾的無限同情和對女主角遭遇的思考,因而用詩意畫面來反襯現(xiàn)實的殘忍,更能引起強烈的感情激蕩。電影最后一幕,除了女主角之外的所有同學都站在岸邊,女孩奔向了廣闊的大海,霧蒙蒙的天空再次出現(xiàn),岸上的同學們看似是青春的幸存者,但其實是青春里殺死別人的“劊子手”。女主角像一個“救世主”,一個救自己“脫離苦海”的“救世主”,她義無反顧地沖向大海,好像將要沖破命運的牢籠。她看著他們、譴責他們,可他們冷漠卻又充滿惡意的挑釁像死神一樣步步向她逼近;好奇又渴望她“死去”的同學們,和奔向大海尋求解脫的女孩,這樣的畫面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雖然該片畫面構成處處顯出詩意,卻也是一首悲壯的詩,怒斥著那些為青春制造苦難的人。
二、華麗傷痛的青春文學凸顯影片主旨
電影藝術中,除了畫面,臺詞亦是令電影人物完整的構成。影片《悲傷逆流成河》在臺詞表現(xiàn)力上,兼具力量與詩意。實施霸凌而無所顧忌的同學們,以及忍受霸凌最終反擊的女主角,他們都充分展現(xiàn)了電影意圖揭露的這一社會現(xiàn)象。故而該片在將語言以臺詞的方式表達出不同人物的情緒時,展現(xiàn)了口語化和氣勢如虹的特征。
首先就電影中的臺詞進行鑒賞,領略郭敬明電影中華麗且傷痛的青春文學?!懊恳粋€生命都像是一顆飽滿而甜美的果實。只是有些生命被太早的耗損,露出里面皺而堅強的果核?!边@是整部電影總括性的一句話,揭示了該片的主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生命力像果實一樣飽滿、甜美,但總有人在年少無知的歲月里承受著不該有的痛苦,結果只能練就自己全身的刺。女孩生病了,喜歡的男生送她來醫(yī)院,她突然說:“齊銘,你就是對我太好了,好得有時候,我覺得你做什么都是理所當然的,很有可能有一天,你把心掏出來放在我面前,我也覺得沒什么,沒準還會在上面踩上幾腳?!倍泻⒙牭竭@些話的反應是平淡且不知所云,因為從小一起長大的緣故,他將女孩當作好友一樣看待,已經習慣了對她好,照顧她,但他從來沒想過會喜歡她,只是生活在一起太久,習慣使然。可是女孩卻默默喜歡著他,認為自己會越來越貪戀男孩的好,最后變得不再珍惜;便有了以上所謂“及時止損”的語言,這樣不免讓觀者更加心疼。
“上一次覺得陽光這么溫暖,是什么時候?好像就在昨天,又好像上輩子那么遠,不要拒絕悲傷,只管去難過,去憤怒好了,忍不住眼淚,那么就盡情的哭吧,而悲傷就像一條大河,或許會吞沒你,但也能帶你去夢想的遠方?!边@是一句點題的臺詞,優(yōu)美又溫暖。青春期的孩子的倔強不是柔性的,是剛性的,給人一種“寧折不彎”之感。而這句臺詞的力量就在于主人公小小年紀卻能夠在糟糕的環(huán)境中自我釋然,使得電影在生活的基礎上超越生活,造就電影獨特的美。當人們將深埋在陰影中的心撬開一條縫,讓陽光照進來,連眼淚都變成了珍珠——這是影片對社會的態(tài)度和想要傳遞給大眾的觀點。
“你們罵過我最難聽的詞,編過最下流的綽號,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魔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么你們就跟著做什么,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后果,殺死顧森湘的兇手,我不知道是誰,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知道是誰?!边@是女主角在奔向大海之前對岸上同學們的控訴與譴責。這些臺詞道出了觀眾一直想表達的心聲,這樣的語言在整部電影的氛圍中像刀鋒一樣凌厲。然而鏡頭一轉,同學們依舊默然,更有甚者會說“你去跳啊”“你快去死啊”,在導演冷靜的鏡頭下,此時觀眾的情緒已被點燃;而這一幕和這些臺詞正是導演以及影片對于校園霸凌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電影對社會現(xiàn)實的鏡鑒作用。
三、音響與道具對劇情的深化使命
音響在電影中渲染情緒的功能不可忽視,其進入電影畫面的空間是帶有藝術造型、選擇、加工的使命的。1928年愛森斯坦等人在設想音響的功能時這樣說到:“音響的最初的實驗工作應當放在同視覺形象尖銳相對的方面。只有這種‘沖擊才能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以后將會創(chuàng)造出視覺和聽覺形象,及新的管弦樂般的對位法?!盵3]這里的“管弦樂般的對位法”認為音樂并不僅僅是畫面或者劇情對等的解釋物、從屬者,而要讓音樂成為能創(chuàng)造藝術的美的手段。一般說到電影配樂,其往往能夠深化劇情所要表達的感情,配合著劇情的氛圍,音樂能使悲傷更悲傷,使歡快更歡快。該片中,當媽媽得知女兒的病是因為自己生意的緣故,拉著女兒義無反顧地走出弄堂,走向醫(yī)院的時候,背景音樂是房東的貓唱的《給媽媽》。畫面中一向對女兒苛責的母親,在此時,拉著女孩的背影變得高大起來,充滿溫度。
道具的合理運用亦有助于劇情的深化,起到輔助完整敘事,以及飽滿情緒的作用。該片中出現(xiàn)了一個揭示女主角命運的道具,同時在整個敘事過程中都起到了預示女孩未來的意義,那就是全片唯一出現(xiàn)的一束花。電影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中少不了道具的參與,借助道具自身所蘊含的意義來完成無聲的表演,正是“此處無聲勝有聲”表現(xiàn)手法。正如電影中那束別人因為它而過敏,棄之如敝屐,卻被女孩珍視的花。女孩喜歡的男生將那束花隨手送給她,她看著嬌艷欲滴的花臉上洋溢著笑容;可是當女孩檢查出性病的時候,花在枯萎,預示了她的生命變得暗淡。最后,女孩丟掉了那束枯萎的花,也丟掉了她對所有美好事物的期待;劇中鏡頭停留在那被拋棄的即將完全枯萎的花片上,孤零零卻依然美麗的一抹色彩。導演對場景的構建和對道具的使用,傳達出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情緒和未知劇情中埋藏的已知。
影片《悲傷逆流成河》用詩意的表達手法展現(xiàn)出社會中存在的真實與惡,這是電影藝術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揭露。雖然電影的結局是沉痛的,但呈現(xiàn)一顆正芳華時的生命隕落正是該片留給觀眾的反思,而社會大眾對影片的結局能做到的絕不僅僅是惋惜,而是為每一個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安全成長環(huán)境的擔當;亦絕不能讓年少無知的惡釀造不可挽回的悲傷,這亦是該片對觀眾的警醒。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13.
[2]李一平.光色聲畫里的詩意流動——對電影語言美學問題的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美學),1989(3).
[3]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有聲電影的未來[ M ]//王心語.影視導演基礎知識.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