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慧
雖然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但因為不用承受“學業(yè)考查的”壓力,很多學校的教育現(xiàn)狀仍然是“語數(shù)英”教學明顯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會認為用“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的課時來上語文或數(shù)學課是為了學生好。但我想,每一學科的課程目標都存在一定的獨特性,體現(xiàn)其學科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被其他學科的教學所替代的。當然,在尊重學科特點的前提下,我們可利用學科間相通的一些特性,將不同的兩個學科進行整合,以實現(xiàn)學生全面充分地發(fā)展。
本學期我?guī)Ф昙?,同時擔任 “語文”和“道德與法治”兩門課程的教學,在制訂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我再次翻看兩個學科在對應年段的課程標準,發(fā)現(xiàn)其中有著很多的契合點。例如:語文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閱讀的目標要求:“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薄伴喿x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guān)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而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中每一課的設置都包含一個帶有生動圖畫的小故事,通過大量的圖畫、照片、學生作品引導學生閱讀感悟,引導學生置身其中,并能夠從自身出發(fā)進行表達,進而在表達和討論中獲得美好品質(zhì),促進身心健康成長。捕捉到這一點,我便大膽地將每一課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與“語文”教學進行一系列整合。
例如:我將“道德與法治”的第一課《挑戰(zhàn)第一次》與“語文”教學的看圖說話、寫話教學相整合。首先,引導學生“讀一讀、演一演”《小馬過河》的故事,然后思考和討論:“小馬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樣戰(zhàn)勝困難的?你從中懂得了什么?”通過討論引出“如何面對第一次做某件事的困難”,學到了諺語“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閱讀文字,結(jié)合生活實際來學會分辨“可以挑戰(zhàn)的事情,不能挑戰(zhàn)的事情及在別人幫助下可以挑戰(zhàn)的事情”。最后,通過與自己建立連接,選出自己一直很想挑戰(zhàn),但還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可以挑戰(zhàn)的事情),思考“要如何克服內(nèi)心恐懼,挑戰(zhàn)第一次等問題”,寫一寫《我要挑戰(zhàn)……》。在書寫中進一步深入思考,留下深刻印跡,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鑒證自己的上課所得。
這次課之后,最明顯的收獲就是,班上有幾個平時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變得敢于舉手表達自己的看法了,我看了他們的小短文《我要挑戰(zhàn)……》,有的寫道:“我要挑戰(zhàn)站上舞臺,去表演。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我要敢于在上課的時候回答問題……”看來,孩子們正是在內(nèi)部力量的驅(qū)動下實現(xiàn)自己的小目標呢!
本冊“道德與法治”有一課是《試種一粒籽》,內(nèi)容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種下一粒種子并觀察它的生長情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奇妙以及勞動的樂趣,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本學期“語文”教學中,我把“看圖寫話”設置為一個重點,因此,從學期初,我便要求學生觀察自然和生活,每天書寫《繪畫日記》(即:把事物畫下來,再用語言寫下來),因此,在教學《試種一粒籽》時,我就指導學生從“選定花盆”“選定種子”(不用現(xiàn)成的花盆,而是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物”來制作花盆)開始,隨著種子發(fā)芽、生長,每天寫一篇“觀察繪畫日記”,讓學生在觀察、繪畫、書寫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奇妙。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表現(xiàn)得興致勃勃,繪畫與文字都非常細致,不僅達成了“道德與法治”在本課設置的一系列教學目標,而且提高了學生觀察與寫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更加愿意用書寫來表達了。
當然,除了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整合,語文課上兩學科的整合也經(jīng)常發(fā)生,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識字課時,跟隨《神州謠》《傳統(tǒng)節(jié)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幾課的學習,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為祖國自豪之情。
總而言之,當我們懂得各個看似分散、相對隔絕、自成體系的小學科,其實是可以綜合的、相互聯(lián)通的、互相緊密相連的,這個時候,我們的教學思路就能夠更加開闊,方法和策略運用也就更加靈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