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華
張裕的父親是我多年的文友,緣于他經常邀請我們圈內文友前往前墅龍窯采風。最早聽說張小偉夫婦是從徐朝夫老師的贊美言辭里,待見到張小偉本人后,覺得他不僅為人熱情、誠懇,還見多識廣、謙虛、善良,他的女兒張裕在這樣良好家風的熏陶下,藝品藝德俱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張裕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是中國畫碩士研究生。1993年出生的她已是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善畫、善書、善制壺。按理說,這樣年輕有為的藝者,身上該有鋒芒,可坐在我對面的她,除溫文爾雅外,似乎更多的是謙和、沉穩(wěn)。
張裕從不急功近利,她在南京的這幾年,社交不廣,卻有多位摯友,他們不喜歡互相謬贊,喜歡相互切磋藝術。他們都熱衷于寫生,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在真山真水中體悟有生命力的藝術思想,尋找傳統(tǒng)的筆墨樣式在實景中的印證和運用,也借此不斷探索自己的筆墨語言,在寫生及創(chuàng)作中做些筆墨語言以及題材上的新嘗試。
繪畫芝術是創(chuàng)作者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更是創(chuàng)作者心中各種思想、意念的表達。張裕的畫作風格不愛熱鬧,卻活潑可人,在柔和的氣氛中頗具中國水墨畫的渲染效果。她的作品《雁來紅》《秋菊圖》構圖獨特,在張揚中炫色,卻又巧用素山石使畫面和諧,有種頗具先鋒意味的創(chuàng)意。
如果一位畫家只能繪出一種藝術風格的作品,那么最多只能算個畫匠。為了尋求突破,她在潛心創(chuàng)新的同時,細研傳統(tǒng)畫作。她的作品《白賢修竹》就讓人觀之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她在此作品中,用筆清新中不失老練,精工細作中不乏寫意,表達出她內心的溫婉與寧靜。
張裕是輕聲慢語的典型江南女子,由此她的書法有細膩、溫順的情調,筆墨清透虛靈,且又不失質樸酣暢。她臨帖時,喜歡強調最大限度地貼近古人當時的心境,以靜心態(tài)、慢筆調追求“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的境界。
陶刻是一項傳統(tǒng)的藝術表達形式。當今的陶刻藝術,已與書法藝術緊密地結合,以達到一種寧靜高遠、氣韻生動的效果。張裕的陶刻作品含有典型的年輕人的藝術風格,氣息清雅,靜謐中不乏活潑,不染一絲俗氣,真可謂件件皆神妙,字字有風骨,在厚古不薄今中讓人刮目相看。
創(chuàng)造出生活中的美事物是藝術家的使命。張裕作為一個尋求真正藝術的青年,人生和藝術之路還很長,希望她將永不消弭的青春活力融入作品中來,成為一道獨特的藝術風景線。
張裕是“90后”中具有代表性的年輕紫砂陶刻藝人,有點詩意、有點激情的她,正沿著藝術之道在執(zhí)著地往前走,而宜興這座城市,也正春和景明。
張裕簡介:
張裕,女,1993年生于江蘇宜興。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碩士研究生,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南京市顏真卿畫院院委,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紫砂),2015年6月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師從顧偉璽、孔六慶、楊立奇諸位先生。
2016年2月陶刻作品《二十四詩品一則——含蓄》入展江蘇省第五屆刻字藝術展;2017年4月書法作品《二十四詩品一則一一典雅》入展江蘇省女書法家暨最美家庭書法作品展;2017年7月美術作品《白嫻修竹圖》入選江蘇省第六屆新人美術作品展,并獲佳作獎;2018年5月美術作品《雁來紅、野菊圖》入選第二屆青春時光——江蘇省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并展出;2018年7月,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導師顧偉璽教授。2018年10月撰寫的《淺談紫砂陶刻藝術的發(fā)展》在宜興市2016一2017年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2018年12月,作品紫砂《喜上眉梢壺》榮獲2018“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銀獎,證書編號:2018JSB9030;2019年3月,陶刻作品《梨花》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