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成軍
小學語文的學習包含了識字、閱讀、寫作等各方面,通過思維可視,將抽象化、模糊化的思維過程、方法轉變?yōu)樾蜗蠡⒅庇^化與具體化的思維圖例形式,將不可視的思維(思維方法與路徑)呈現(xiàn)出來,使得其清晰可見,能夠幫助理解和記憶,提升信息加工和傳遞的效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本文結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學實例,分析了思維可視化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和實施,從加強糾錯引導、提升閱讀能力、發(fā)展邏輯表達、有效積累應用、助力深入探究這幾個方面,分析了小學語文思維可視化學習方法的運用。
“思維可視化”技術有圖示技術(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思維導圖)、圖示軟件技術(XMIND、Linux、Mind manager等)。小學語文中提到的思維可視化,更多的是研究如何將知識以形象化、具體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如師生借助軟件作圖或動手作圖等,以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
一、讓思維可視,加強糾錯引導
教學中常說的“因材施教”和“建構主義”,都需要結合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情況,科學設定教學方法與策略。而如何更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是教師們較為頭疼的問題。引入思維可視化教學方法,設置一些活動,可以有效擺脫教師基于經驗進行學情預測的不足,把握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重難點、興趣與能力生長點,以此更好地策劃教學方案。通過讓“思維可視”,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知識、能力與思維過程,教師及時了解、深入分析與快速應對,合理調整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介入,實現(xiàn)高效教學。
二、讓思維可視,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階段,閱讀教學是知識掌握的基礎。閱讀能力體現(xiàn)在理解概括和綜合分析能力這兩個方面。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面對一篇文章,較難掌握知識脈絡,對文章的內涵理解也較為模糊。結合思維導圖方法,將復雜的文章細化為幾個核心部分,建立從屬、并列等一些邏輯關系,構建可視化結構,清晰地呈現(xiàn)文章內容,加深學生理解和運用。
三、讓思維可視,發(fā)展邏輯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一門課程,語文學科也是其他學科的基礎,需要加以重視,前提是扎實語文基礎。邏輯表達能力其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表達或者是說話這一方面,還與閱讀和寫作有關,影響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閱讀、寫作與口頭表達的基礎是思維過程,沒有良好的思維能力,那就難以形成通暢的表達。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先想后說,通過梳理清楚脈絡,再細部加工。這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小學語文階段進行閱讀活動時,鼓勵“思維可視”,通過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有效發(fā)展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
四、讓思維可視,有效積累應用
小學一年級學生正處于知識和能力快速增長的階段,由于他們年齡小,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積累、沉淀,將接觸到的大量知識、語言現(xiàn)象與事件素材等,經過去粗存精,積少成多,不斷積累形成自己的知識,從而扎實語文基礎。小學一年級語文學習是起步階段,需要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和語言材料,逐步構建成集成塊,構建成知識網絡庫。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應用,鼓勵學生集腋成裘,引入思維可視化學習方式,運用畫知識樹、構建知識網絡圖與概念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將零碎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以此由點到鏈、由鏈到面,逐漸構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扎實語文根基。
五、讓思維可視,助力深入探究
思維可視化方法還可以由教師設計與展示,學生基于教師的引導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究。新課改提出以后,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增加互動的方法,但是無序和零碎的提問使得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很多課堂只是圍繞課文內容和主旨進行分析,未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思維過程。由此,需要引入思維可視化學習方法,打造開放探究式學習活動課堂,基于“思維可視”主旨,設計教學主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經歷和發(fā)現(xiàn),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讓思維可視,即引導學生運用圖像、符號、動作等多種手段,形象生動、界面直觀、深入淺出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可視化學習方法踐行了新課改中以學生為本教學思想,它改革了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教學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和方法,更加關注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技能的發(fā)展,因此成了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的新命題,有待教學工作者深入研究與探索,更好的完善,為培養(yǎng)更多新時代人才而努力。
【作者單位:沭陽縣錢集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