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敏
摘? 要:本文通過對檢村白族語言生活現狀的田野調查,探討檢村白語和漢語競爭和互補的語言關系,認為檢村白族是以白語為主要交際用語,兼用漢語,漢語和白語在競爭中長期共存,互利互補,構成了和諧的語言生活。
關鍵詞:白漢雙語;語言競爭;語言互補;語言和諧
[中圖分類號]:H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8--01
檢村是白族聚居的一個村寨,是禾甸的集鎮(zhèn),隸屬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禾甸鎮(zhèn),位于祥云縣的北部。長期以來以與漢族人民友好相處,進行文化貿易交流,白語與漢語的接觸融合中,形成了競爭、互補與和諧的關系。本文對于漢族與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少數民族母語的保留與發(fā)展,以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接觸融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一、檢村白漢雙語的競爭
“不同的語言共存于一個社會中,相互間普遍存在著相互競爭的語言關系,可以說,語言競爭是語言關系的產物,是調整語言協(xié)調于社會需要的手段。”
檢村的白族同時掌握白語和漢語,白語和漢語都已經達到了能夠自由使用的水平,從語言能力的視角看,存在白語和漢語均等使用的可能。我們在現實的語言中看到,漢語和白語在語言表達功能和使用功能存在競爭關系。
白漢雙語的語言使用功能的競爭體現在母語和兼用語的競爭。母語和兼用語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處于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檢村白族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際。在各種公共場所,不論是聊天,還是在醫(yī)院、集市、政府部門,同族人之間都是用白語交流。白語在當地具有較高的語言地位。在漢語和漢文化長期的影響和強烈的包圍和沖擊之下,白族仍然很好地保留著自己的母語,并且廣泛使用白語。
語言除了表達交流之外,還有交流情感的功能。我們從對語言的情感認同和功能評價來考察檢村白居民的語言態(tài)度。檢村白族絕大部分的人最喜歡的語言是白語,認為白語是自己民族的象征,同族人之間講白語會感到親切。此外,檢村白族大多數人認為在必須學習和使用白語的同時,也要學習和使用漢語,尤其是青少年更傾向習漢語和普通話。所以檢村白族對漢語的認同度也是比較高的。
白漢雙語的競爭中,漢語的強勢還體現在母語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通過四百詞的詞匯測試,得知青少年的母語水平出現下降,青少年的母語水平下降是語言競爭導致語言能力衰弱的一種語言現象。檢村白族青少年與成年人的語言生活習慣大致相同,并且都能流利的使用白語,但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所掌握的母語詞匯量有所下降。隨著年齡的減小,母語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檢村白漢雙語的互補
語言互補是指出現在語言指出現在雙語社區(qū)或多語社區(qū),所謂的多語社區(qū)或雙語社區(qū)是指某一個地區(qū)的人能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才具有語言互補的基礎。漢語對白語的影響,不僅豐富白語的表達功能和使用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白語的發(fā)展演變。
白語是檢村白族人的母語,也是第一習得語言,白語是在檢村社區(qū)使用最廣泛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檢村白族母語保存相對完好,在漢語和漢文化長期的影響和強烈的包圍和沖擊之下,白族仍然很好地保留著自己的母語,并且廣泛的熟練使用白語??梢姡瑱z村白語具有較強的語言活力。
檢村白族都是白漢雙語者,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使用白語和漢語方言兩種語言進行交際;他們一般在入學前就已經會說漢語方言,這主要是因為周邊有漢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就學會了漢語。
“一種語言由于自身使用功能的不足或交際的需要,使用者就選擇兼用另一種語言,這就形成了語言功能的互補。”在白漢雙語的接觸中,白語和漢語形成了功能互補。通過語言接觸吸取其他民族的語言可以豐富本民族語言。一方面,白語中借入了大量的漢語詞匯,另一方面,漢語也積極地從白語中汲取養(yǎng)分。白語和漢語的功能互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白語主要是完成族內交際,漢語主要是完成族外交際;其二,白語不斷借入漢語詞匯豐富本民族語言的表達,在語言結構里達成語言互補這樣一個特征。漢語和白語都有各自的功能,它們在不同的層面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的語言系統(tǒng)。
三、白語和漢語和諧共處
檢村的白族普遍都是白、漢雙語者,絕大多數白族村民都兼用白語和漢語。白語和漢語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際用語。在不同的交際場合,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人們根據經交際雙方的實際需求選擇相應的語言。白語和漢語在檢村的語言生活中既有分工,又有互補,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雙語關系。白語中借入了大量的漢語借詞,甚至有些時候在交際中一句話會出現一半白語半漢語現象,當地人稱之為xan??si??p???k???(漢義一半白語一半漢語)。白語和漢語在這種互相競爭的關系中長期共存,爭奇斗艷,各有千秋,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和諧的語言關系。
既要尊重自己本民族的語言,繼承和發(fā)展好自己的民族語,又要承認各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語言。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是這個民族的文化象征,凝聚著民族智慧,彰顯民族個性。民族語言起著維系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我們在與他族人民交流中,要尊重各族語言在競爭中長期共存,各盡其職,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形成和諧的語言關系。
參考文獻:
[1]]戴慶廈.語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2]羅冀,余金枝主編. 語言和諧論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118
[3]戴慶廈.語言競爭與語言和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