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州十一家詩選》是柳得恭早年的作品,通過對這本域外詩集的研究可以觀照當時清朝文人對詩歌和學術的傾向,可以增補史料。
關鍵詞:柳得恭;《中州十一家詩選》
作者簡介:譚海濤(1994-),男,漢族、湖南省婁底市人,南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8-0-01
柳得恭(1748-1807),字惠甫,號惠風,漢城府貫黃海道文化縣人,朝鮮王朝后期的學者,“北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李德懋、樸齊家、李書九合稱“海東四家”。柳得恭曾于1777年、1790年、1801年三次隨朝鮮王朝使團赴清。著有《泠齋集》、《熱河紀行詩注》、《燕臺再游錄》、《二十一都懷古詩》、《古云堂筆記》等多部著作。1776年憑借“海東四家”詩歌集——《韓客巾衍集》(集中收錄四人詩歌)馳譽中國文壇。早中進士,1779年拜奎章閣檢書官,世人將他與李德懋、樸齊家、徐理修并稱為“四檢書”。后歷任提川、抱川、楊根等地郡守,晚為豐川府使。
此集自序開篇即言:“詩從何興乎?非二南十三國之地之興乎?”,“今獨言詩而不宗中國,是猶求鱸魚而不之松江,須金橘而不泛洞庭,未知其可也”,其服膺于中國文化明矣!柳得恭編此集為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年二十九,隨其叔父柳彈素來訪中國,第一次踏上自己理想中的國土,其新奇與崇敬可知也,是以會有“鱸橘”之嘆!
柳得恭強調要學詩于中國,未可“一生不知鱸橘之味”。編此集之目的便是為了讓朝鮮境內之人學詩之“正宗”,了解中國文化,不要眼光狹隘,荒陋寡聞,乃至于“明一代四杰、七子、竟陵、云間,風聲振海內,而東土諸公側耳而無聞”,希望朝鮮的詩人開闊眼界、與時俱進!
十一家詩前皆有小序,大抵述其生平、交游趣事、詩歌風貌,敘事言情則錯落有致,寥寥幾筆而人物情態(tài)纖毫畢現(xiàn),宛然而出,如在目前。其文筆風格大致簡練蕭疏,仿佛秋冬高月,舒爽利落令人暢快,頗得史家風致,與其后之《渤??肌房苫閰⒖?。即可知此公既善詩又善文,無怪乎為一時之杰。
陸飛詩其下序云:“起潛詩清真淡遠”,又言其詩、畫雙絕,蓋指其詩中有畫,意境高遠。泠齋此論甚篤,頗得陸詩三昧。試舉三例,明之。
有《無錫》詩,詩云:
“九龍山色好,一塔逞孤清。酒肆陶家并,橋門漁火明。行舟穿近郭,流水瀉高城。漸入丹陽路,微分淮楚聲?!?/p>
有《金山》詩,詩云:
“樓船憑虛迥,何年倚斷鰲。風煙綃蜃氣,戰(zhàn)鼓入秋濤。日午江心麗,霜清塔影高。從來滄海興,滋欲息塵勞?!?/p>
有《晚渡錢江》詩,詩云:
“塔層涌破白云堆,海氣青蒼返照來。萬弩尚余沉鐵在,群山渾欲勒潮回。人行淺淖長于鶴,車碾寒濤激似雷。信宿西興重訪古,振衣須上越王臺?!?/p>
陸詩其余詩風格特色與此三詩一也,余不贅言。由此可見陸詩之清麗雅致、語淡而遠,追求語言上的自然風致,但亦有煉字之處,不求艱澀峭拔而努力追求詩之清麗自然之旨,與宋人之煉字則迥異。與唐人頗近,然才力有不足,故不似初、盛唐之詩歌,風格意味與晚唐之纖細相近。
李調元之詩風格特點與陸詩近,然才力不及陸詩,有《太白湖》、《南唐后主祠》、《烏石鎮(zhèn)》、《漁歌》、《渡潯陽懷春甫》、《江口晚泊》、《臨江江上短歌(仿張紫燕作)》、《隋堤曲》等詩可與陸詩互相參看,便知此論非虛。
嚴誠善畫能詩,其詩與陸詩近,有《山樓鼓琴》、《虛橋弄月》、《次韻和洪書狀》、《題畫贈送養(yǎng)虛》等詩雋永清麗,可堪把玩,然錄其詩多應酬唱和之作,格調不高。
郭執(zhí)恒詩法李太白,風格清麗可喜亦與他三人相近,有《古意》、《長吟》、《懷津門西亭月夜》、《有感偶賦》等詩可互為參證。
其余諸家詩則不一一論述。
《中州十一家詩選》共收詩百二十七首,而陸詩、嚴詩、李詩、郭詩共占百十四首,占比十分之九,因此認為此四家詩之風格代表詩集之整體風格大致是準確的,概括來說他們的總體風格為:語言上追求清麗雅致、自然雋永,意境上追求語淡而永、“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風格則循晚唐,整體趨纖細精巧一路。
終清一代,于詩歌創(chuàng)作,總在宗唐與宗宋之間搖擺,原因無他,清人想求詩歌創(chuàng)新與突破,不想因循蹈矩,是以總在唐宋人之框架中,左沖右突,尋求出路。清初王士禎在錢謙益的推舉下高舉“神韻說”主盟文壇數(shù)十年,又有沈德潛為其先鋒,是以其流風余韻一直影響著后來的清代詩壇。柳得恭編此集乃在1777年,距王士禎死不過六十六年,是以詩壇依舊奉“神韻說”為圭臬,以唐詩為正宗,此集十一家詩人風格相近,抵近唐風,則不足為奇了。
集中收錄的詩人中,陸飛、嚴誠為浙江錢塘江人,潘庭筠籍貫不明,李調元、李鼎元為四川羅江人,祝德麟浙江海寧人,博明蒙古人,周厚轅江西人,郭執(zhí)恒山西平河人,李美直隸永平府人,孫蓉洲三河人。十一人中除潘庭筠籍貫不明以外,有六人是南方人,另有博明長期在南方為官,受南方文化影響頗深,也可算作大半個南方人,明顯可以看出詩集中以南人為主,這個現(xiàn)象恐怕與當時的學術風氣相關。乾隆朝大興文字獄,文人惶恐,不敢多關注當下,只好在故紙堆里尋求慰藉,是以考據(jù)之風盛行,此書編于乾隆四十二年,“乾嘉學派”開始到達鼎盛?!扒螌W派”重考據(jù),師法鄭玄,采用漢代儒生訓詁、考訂的治學方法,有“漢學”之稱,與著重于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宋明理學大相徑庭。當時北方“漢學”大興,而在明代風行的“朱子學”則逐漸式微,只在南方的少部分地區(qū)例如江浙沿海一帶還有留傳,而當時朝鮮則依舊尊崇“朱子學”,是以柳得恭初次訪清便與諸多南方文人交厚,恐怕是因為和南方文人之間的學術思想和觀念較為接近。
參考文獻:
[1]柳得恭.中州十一家詩選(奎章閣藏本)[M].
[2]嚴迪昌.清詩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