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依涵
【摘 要】編劇用筆塑造角色,而演員用自己的表情、動作、臺詞、心理變化、細節(jié)等栩栩如生表現(xiàn)角色。在實際生活的歷練與表演中,演員不停突破自我,打破阻礙,利用生活積累去完善角色、塑造角色。本文將以電影《流浪地球》為例,從在情節(jié)中理解角色,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體驗角色以及在情感中體現(xiàn)并塑造角色三個方面來進行演員塑造角色的探討。
【關鍵詞】演員;角色;塑造;《流浪地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088-02
演員以劇本為基礎,揣摩人物內心,感受角色的內心,做到真情實感,構思出一個人物雛形,即我要塑造出什么樣的角色。經(jīng)過實際生活細致的觀察與體驗能夠打下塑造好人物的基礎,這也就需要演員去進行現(xiàn)場表演的積累和體驗。只有這樣,角色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演員才能相輔相成,演員才能塑造好角色。
一、分析劇本中的角色
演員的職責就是創(chuàng)造人物藝術形象,根據(jù)劇本中的人物設定,在觀察、思考、體驗生活等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匯想象、情感等多重心理因素完成藝術創(chuàng)作。眾所周知,演員對于藝術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演員是影視作品的表達載體,演員可以通過豐滿的人物角色傳遞感情、傳達主題、感染觀眾,將觀眾帶入到相應的場景之下。
以電影作品《流浪地球》為例,其劇情是在將來的某個時間點,人類已經(jīng)無法在太陽系生存。面對絕境,人類沒有束手待斃,而是開啟了“流浪地球”的計劃。人類想要用盡所能,嘗試著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建立人類的新家園、新文明。在劇中,主要演員有吳京飾演的軍人航天員劉培強,屈楚蕭飾演的劉培強的兒子劉啟,吳孟達飾演的外公韓子昂,趙今麥飾演的活潑單純的妹妹韓朵朵。演員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要做到對劇本的時間、地點、人物、風格、主題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表面特征有著整體的把控。
這部電影雖然是科幻電影,但是也講述了一個傳統(tǒng)中國式家庭的三代人之間的感情。劉啟和父親在劇中的關系一直很緊張,這不僅僅是因為劉培強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還有劉啟因為母親的去世也埋怨自己的父親,兩個人始終有著心結,形成了一種矛盾的關系,有著難以逾越的隔閡。劇中的劉培強是一位干練的航天員,有著軍人獨有的霸氣與威嚴。演員在初步分析劇本時,應該就在腦海中勾畫出劉培強截然不同的兩個身份,一個是平凡隱忍的父親,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孩子,卻難以相見;另一個則是嚴謹認真的軍人,要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使命感。演員在讀劇本時,會思考劉培強離開自己的家人是怎樣的心情?應該有怎樣的神態(tài)?應該是怎樣的表情?這些理性的剖析讓演員在扮演這個雙重角色時有著很大的表演空間,使人物變得多面且立體。
在劉培強和兒子的相處上,也體現(xiàn)了父親和兒子鮮明的個性。劉培強離開兒子已經(jīng)十幾年了,確實對于兒子沒有盡到責任。兒子因為拒絕與自己的父親見面,而帶著妹妹離開了地下城。兒子有著抵觸父親的情緒。演員和角色是有著一定的空間和距離的,需要用創(chuàng)作去填補這個距離,塑造出角色本身的特性。提到缺失父母關愛的設定,普通人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叛逆、壓力、迷茫、困惑這些詞語。劉啟在劇中也做了一些比較叛逆的事情,符合現(xiàn)代人對于青春的描述。如損壞校園的設施、偽造證件去地面、對自己的父親說話總是帶著不耐煩的語氣等。這些細節(jié),也使人物更加豐滿。
關注細節(jié),細節(jié)往往是角色的魅力所在。演員應該認真理性地對待自己的所飾演的人物,第一步就是分析角色。只有在熟讀劇本的前提下,好好分析劇本中的細節(jié),加入自己獨到的理解,并在表演之中傾入自己的感情與人生經(jīng)歷,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
二、在情感中體驗角色
演員塑造角色不僅需要豐富的想象力使人物在自己的腦海中變得豐滿鮮活,也需要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加上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在規(guī)定的場景下去激活角色。當在閱讀劇本時,可以想象自己在規(guī)定的場景下,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而實際生活沒有想象與假設,角色就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血肉之軀,有情感、有動機、有矛盾、有迷?!灾煌ㄟ^劇本上簡單的文字描寫,還不能完全刻畫出角色本身。適當加強人物外部的表現(xiàn),與文字分析緊密結合,互相借鑒,不斷思索,由表及里,做到思其所思,痛其所痛,尋找情感共鳴,才能夠更加深層次的觸碰到人物的靈魂。
常聽到有人說:“成功的演員能夠演出人,而不止于演戲?!鄙钍撬囆g的源泉。即使是科幻電影,原點也要回歸到人的情感上。劉啟飾演者在拍攝和妹妹分開的那場戲時,眼前的分離真真切切,情感想通,所以很自然進入到了表演的狀態(tài),不自覺地濕了眼眶。劉啟的人物設定是一個在很小的時候失去母親,和外公、妹妹相伴長大的叛逆男孩。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講,他就是個留守兒童。從小缺失父愛與母愛的他,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長大后呈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厭棄、排斥自己的父親。在他的心中,自己的父親是不合格的,是他害死了自己的母親。對于相當于取代父親的韓子昂,他的態(tài)度也有些不夠尊重。甚至喜歡喊韓子昂為“老東西”。劉啟這個人物在編劇的筆下,無疑是很真實的存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幼時缺失父母的關愛,長大后會誤解自己的父母,產(chǎn)生隔閡和不信任感。而對于獨立的個體,每個人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及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而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在內心留下傷痕。扮演劉啟的演員聯(lián)想自己叛逆期的情感以及離開家鄉(xiāng)遠離父母的心情,很自然地展現(xiàn)出了一個有棱角、有脾氣的叛逆男孩。演員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將自己的情感不斷細化和升華,才會有了最終原諒父親、理解父親的心理變化。
劉培強是一個剛毅的軍人航天員,他看似“硬核”,但是內心柔軟,時刻惦記著自己的家人。其扮演者吳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自己當了父親之后才明白一個父親對于孩子的愛,所以在父親與兒子最后的通話中,吳京忍不住潸然淚下。演員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生活中因為工作的繁忙而無法經(jīng)常陪伴自己的孩子,使得自己錯過了孩子很多成長的瞬間。這和劇中與自己孩子難以相見的劉培強的情感矛盾是對應的,激起了演員對于家庭的感慨與愧疚。就是因為演員現(xiàn)實生活中父親的身份與劇中飾演的父親角色產(chǎn)生了深厚的共鳴,也就是在情感中體驗了角色,才會在表演的時候找到突破口,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去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
在實際生活體驗中,演員會注意到很多小的細節(jié)。在拿到劇本的那一刻,演員的使命便開始了,即開始在每一個步驟中去思考如何更完美地呈現(xiàn)出角色,使角色更加可信,更具有立體感。在情感中去學習,能夠理解環(huán)境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和內心活動,使人物更有說服力。
三、在表演中塑造角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演員應該塑造出“活生生的人”,最打動觀眾的應該是演員所傳達出來的情感。通過了之前兩個重要的步驟——在劇本中理解角色和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角色,現(xiàn)場的拍攝無疑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之前的鋪墊,演員在真實表演中增加了信心,表演也會更加流暢自然,它決定著演員最終塑造出怎樣的角色,需要演員盡可能調動之前的所有積累去完成這個人物。
吳孟達之前在自己擅長的喜劇領域里,往往采用一種夸張的小丑式的表演來取悅觀眾,吸引觀眾。而在這部電影里,他的表演嚴肅冷靜。影片一開始,當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和女婿劉培強離別時,他面色沉重,昏暗的光線下簡短的三個字“別說了”,蘊含著他的無奈和難過。將一位長者的形象樹立了起來。演員通過這個角色在影片中經(jīng)歷了很多情緒的波動。如韓子昂因為行賄而待在拘留所里,他用手機聽著海草舞,讓人忍俊不禁。立刻使觀眾相信了2075年的韓子昂帶著我們這個時代獨有的記憶,完全拉近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隔閡。當韓子昂開車駛入冰封的上海市,暗含著對以往生活的無限眷戀和無盡的遺憾。而吳孟達最精彩的表演應該是在最后的角色塑造時,將對孫輩的擔憂細微真切地表演了出來。演員在實際拍攝時不應該有太多的表演痕跡,不矯情、不夸張、不做作,要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與想法,更要有自己當演員的信念,將自己帶入到角色中,從而給觀眾留下解讀的空間。
塑造角色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演員需要不停地思考和行動,才會得到理想的效果。不管是平凡的角色還是偉大的人物,通過演員的表演都能夠豐富角色形象,使人物豐滿。編劇將鮮活的人物塑造出來,演員的任務就是將角色栩栩如生地演繹出來。
在實際拍攝中,吳孟達有著很多吊威亞的戲,他不畏懼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由于身體支撐不住而無法順暢呼吸,他靠著吸氧完成拍攝。在該片中,演員常常穿著非常厚重的特制服裝,需要吊威亞,要在風雪等特效下進行拍攝。心理素質要不斷加強,體力也要被消耗。拍攝救援隊執(zhí)行點燃木星氫氣的這場戲,耗時33個小時,很多工作人員都到了體力和心理崩潰的邊緣。演員屈楚蕭說,感覺自己快撐不下去時就會想到吳孟達老師和趙今麥。如果一個老人和一個未成年人尚能堅持,他又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因為演員對人物戲里戲外的把控,韓子昂清晰的形象就確立了起來。
角色的塑造對于演員的職責是一種全方位的考驗。牽扯到演員對于人物的理解、演員對于人物性格的揣摩,會考慮到當下的國情、社會背景、社會地位、生活習慣等。面對塑造角色的挑戰(zhàn),演員在指導老師耐心細致的講解下,以及自己的實際體驗、觀察思考下,終于在過程中取得了進步,提高了自己表演的能力。演員對一切角色的塑造都要在理解角色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只要這樣才能盡善盡美地體現(xiàn)出角色鮮活特有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
[2]鄒磊.論塑造角色的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4,(9):156-158.
[3]刁海明.以“體驗藝術”為創(chuàng)作目標的演員創(chuàng)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美學特征之二[J].戲劇叢刊, 2009,(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