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惠杰
西周晚期 邢人鐘高69.5厘米 舞縱26.5厘米 舞橫32.8厘米 銑間3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蘇州博物館,這座承載著蘇州地方歷史文化的歷史藝術(shù)性博物館,自2016年起,推出了“清代的藏家系列特展”,此次的“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集合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貴州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蘇州圖書館、蘇州博物館8家單位的88件潘氏精品文物?!芭使拧敝概使艠?,是潘祖蔭收藏青銅器之處,“奕世”本義為世代傳承,也是潘祖蔭的曾祖、祖父兩代名字的排輩,意指潘氏收藏精神繼承先人、傳之后世。
“貴潘”一族自明代從歙縣遷居吳中,清乾隆以后,門庭漸盛,科甲蟬聯(lián),有一狀元、八進士、十六舉人的盛況,潘世恩狀元宰輔,潘祖蔭官至軍機,這個世代經(jīng)商的外來氏族一躍而為人文薈萃之地的名門望族,其子孫在功名之外,尤以詩文、書畫、收藏著稱于世。此次展覽以潘祖蔭、潘博山及潘氏五世的收藏為主。
雖為蘇州籍,潘祖蔭的一生卻多在京為官,并最終卒于任上,其所藏多由其胞弟潘祖年從北京運回了蘇州,保藏數(shù)十年,未嘗有失。好古之心,古已有之,潘家收藏青銅器名揚海內(nèi)外,僅1937年拍有照片的就多達(dá)380件。其中最負(fù)盛名的莫過于大盂鼎與大克鼎了,當(dāng)時它們與毛公鼎并稱西周青銅器三寶,而潘祖蔭一人就藏有兩鼎,并刻下了“天下三寶有其兩”的印章一枚以茲紀(jì)念。
今天我們透過滂喜齋的圓窗,大克鼎(復(fù)制品)近在咫尺,循著克鼎的方向望去,兩側(cè)影布上影印的大克鼎若隱若現(xiàn)、若即若離。你聽到了嗎?它在悄悄地向我們訴說著自己當(dāng)年被長埋于地下、深藏于密室的點點滴滴……
此次展示的潘氏舊藏青銅器八件,多器形小巧,銘文豐富,或為主人案頭、架上時常品玩之物,足見潘氏藏器之精。潘祖蔭所藏之物,大多經(jīng)過細(xì)致的研究,每得一器,常拿出與友人切磋商討,記錄研究始末,供后人學(xué)習(xí)增改,盂、克二鼎的銘文拓片,或可見其全形,或可讀其銘文,更有吳大澂、潘祖蔭諸家之考訂,足證潘、吳兩姓之交好。此外,潘祖蔭所藏碑拓善本,《四歐寶笈》有其三,已隨潘靜淑同歸吳湖帆梅景書屋。青銅之外,潘祖蔭還收藏古希臘文、古埃及文石刻翻拓本,足見其碑拓搜集眼光廣闊,功力深遠(yuǎn)。
潘祖蔭滂喜齋藏宋元善本,大部分已見于《滂喜齋藏書記》,而往往有溢出者,今已不可見其全貌。其中最為人稱道者如宋刻《梅花喜神譜》、十卷本《金石錄》等,多在秘庫。
《梅花喜神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描繪梅花種種情態(tài)的木刻畫譜。畫譜根據(jù)梅花新陳代謝的規(guī)律,集結(jié)了百幅不同生長周期、不同形態(tài)的折枝梅花。每幅梅花圖配有題名和一首五言絕句,圖文并茂。潘靜淑30歲生日時,潘祖年將其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女兒,遂成為吳湖帆夫婦的摯愛。展覽中的《梅花喜神譜》仿佛是吳氏梅景傳家特展的延續(xù),讓潘吳兩家的世交關(guān)系在“攀古奕世”特展上得以梳理和升華。
宋 宋伯仁著 梅花喜神譜高23.1厘米 寬28.6厘米刻本上海博物館藏
清 潘祖蔭撰 潘祖蔭日記高14-16.8厘米 寬9.5-12.8厘米蘇州博物館藏
宋 陳師道撰 后山居士文集高29.4厘米 寬21.1厘米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與《梅花喜神譜》并相媲美的,還有宋刻《后山居士文集》,這本由潘博山、潘景鄭兩兄弟在舊書攤購得的字大如錢、氣息古樸的宋刻本,是北宋詩人陳師道的文學(xué)作品集,也是目前傳世最早的后山文集刻本。兩兄弟得到此物后特將書齋更名為“寶山樓”以示紀(jì)念。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十卷》著錄了阮氏鑒藏商周秦漢歷代青銅器五百五十余件,為金石學(xué)研究之重要參考書,亦為潘祖蔭日用之物,書眉有其墨筆批注。此外,還藏有元刻《樂府詩集》、明刻《顧氏畫譜》、清抄《鳴野山房書畫記》等。
潘氏之藏書畫,始于潘祖蔭祖、父輩。潘祖蔭的大伯父潘曾沂善丹青,曾指點吳大澂作畫;二伯父潘曾瑩精于鑒賞,著有《墨緣小錄》;父親潘曾綬與畫家戴熙交好;潘祖蔭所藏書畫,有唐人寫經(jīng)《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第十三》、宋人湯叔雅《梅花雙雀圖》等。至潘博山,始以明清吳門一派繪畫、手札著稱于世,并立志搜羅名人肖像,匯為大觀。有明人肖像冊、匯集文徵明等人書法作品的《三吳墨妙》、黃丕烈致張燕昌札、都穆致槐雨札、祝允明致約齋札等。
《三吳墨妙》集合了明代34位三吳地區(qū)書者的作品,潘博山藏《三吳墨妙》計上卷兩家:文徵明、周倫,下卷為:金琮、徐禎卿、陳沂、顧瑮、王逢元、陳淳、王寵、王同祖、徐獻忠、袁袠、朱日藩、陳鎏、彭年。卷末有明萬歷七年(1579)王世貞題跋,記原卷名目甚詳。
明 文徵明 石湖三詩縱26.1厘米 橫35厘米紙本故宮博物院藏
清 張淇 潘世恩小像縱 43.2厘米 橫196厘米紙本設(shè)色蘇州博物館藏
清 張臨頓新居圖縱23.9厘米 橫201.5厘米紙本設(shè)色蘇州博物館藏
《漢宮春曉圖卷》集書、畫、題跋于一體。王世貞得到文徵明的小楷《趙飛燕外傳》后,請尤求作畫。尤求的白描長卷以圖畫的形式呈現(xiàn)了趙氏姐妹入宮以后的故事,構(gòu)思巧妙,細(xì)節(jié)刻畫功力深厚,后又請文彭書引首“漢宮雙燕”,題跋請了周天球、俞允文楷書。
潘世恩高中狀元后,購得靠近臨頓路的部分鳳池園,修葺建成了“臨頓新居”,以奉養(yǎng)父親潘奕基。建成之后,潘世恩長子潘曾沂即先后請張深、王學(xué)浩、張崟等名手繪圖數(shù)卷,現(xiàn)第二圖下落不明。
張崟所繪為第三圖,因其父和王文治、潘恭壽是好友,故得以隨侍左右,請教詩書。畫面曲廊遮護、青桐高引、梅竹繁密,亭臺樓閣隱現(xiàn)其中,布景中除了室內(nèi)琴書之外,可見文士往來其中。引首潘奕雋題名,卷后題跋多吳中名流所書。張崟長子張深,入京宦游時得與潘世恩、潘曾沂父子等人交往,館潘邸十余年,其所繪第一圖是在京時據(jù)想象所繪,庭院中曲廊回繞,松林掩映,室內(nèi)書籍堆疊盈案。筆墨溫潤,風(fēng)格有吳門文派園林山水的特色。
張淇繪潘世恩閑居行樂之像,庭院中竹石清雅,花樹芬芳,子孫、女眷侍坐于側(cè),其樂融融,筆墨秀淡,神態(tài)生動。
吳中七老的群體肖像,采用白描手法表現(xiàn),精細(xì)工整,線條流暢。憑幾而立、一鶴銜書至其前者為潘曾瑋(潘世恩幼子),還有沈秉成、勒方锜、李鴻裔、吳云、彭慰高、顧文彬。他們不時雅集于私家園林,飲酒作詩,品評書畫。此圖以群體圖像的形式形象地記錄了蘇州當(dāng)時的社會情貌,是了解當(dāng)時社會狀況、吳中士夫文人精神風(fēng)貌的第一手圖像資料。
潘祖蔭日記現(xiàn)存十二冊,記載的年份為同治二年、光緒七年至十三年、光緒十五年至十六年。日記記錄較簡略,主要內(nèi)容為上朝議政、政務(wù)工作、交游書信、金石圖書、花銷賬目、身體狀況等,但仍包含了從宮廷禮儀、典章制度到生活起居的豐富歷史信息。
潘氏在青銅、拓片、古籍善本、書畫等領(lǐng)域的收藏,都較為有序、整齊,亦值得進一步發(fā)掘和認(rèn)識。透過“攀古奕世”的展覽,將有更多的人了解到潘氏收藏之豐厚。然潘氏遺物及潘家歷史,又何嘗不是我們今天要了解和收藏的對象?尤其是潘氏一門所書、所繪、所編、所著。蘇州陷落后,潘氏文物經(jīng)潘達(dá)于、潘博山等掩護、轉(zhuǎn)移,得以無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自1951年起,經(jīng)潘博山夫人丁燮柔和潘達(dá)于二人之手,潘氏的收藏陸續(xù)被捐獻國家,入藏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gòu),由私藏變?yōu)楣?,而今潘氏的收藏在蘇聚合,我們得以一覽潘家收藏盛況,何其有幸!
時光搖曳古今,潘氏的收藏牽動了幾代人的心,收藏對于潘家究竟意味著什么?這些藏品在潘家受到了怎樣的禮遇?為了守護文物,潘氏一族做出過怎樣的壯舉和思想斗爭?潘家的收藏理念對于今天的收藏又有何啟發(fā)?器雖不語,器主也逐漸遠(yuǎn)去,但這些被潘家收藏過的展品,似乎也帶著“貴潘”風(fēng)骨,潘家遺韻,向我們講述著當(dāng)年的故事。
(本文作者任職于蘇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