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明
紡織品耐洗色牢度是最常見的色牢度考核項目之一,準確把握各種檢測方法,按標準要求規(guī)范操作,并了解測試樣品的上染染料種類和工藝,都有利于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筆者從不同測試方法、相同測試方法不同測試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手法、樣品所使用的染料種類和染色工藝三大方面對耐洗色牢度測試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
目前,國內外紡織品耐洗色牢度的測試方法標準都已頒布實施,并多次修訂完善,歐標ISO 105 C10:2006、國標GB/T 3921—2008、美標AATCC 61:2013這3種測試方法[1-3]在測試原理上基本相同,但在測試條件方面有所差異,常用水洗條件參數見表1。在變色方面,國標與歐標的變色較輕,兩者一般比美標的變色等級均高0.5級;而在沾色方面,國標與歐標的沾色較重,兩者的沾色等級一般比美標低0.5級。
從表1可以看出,歐標與國標的測試條件相同,而美標在是否加鋼珠、使用的洗滌劑及洗滌時間上與歐標、國標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導致測試結果有差異。季媛[4]采用深咖和深酒紅兩組針織物試樣、藍色牛仔布和白黑條紋機織物兩組機織物試樣,分別采用歐標、國標、美標,在相同貼襯條件,測試了同一測試樣的耐洗色牢度,試驗結果發(fā)現:國標與歐標的測試結果相差較小,但兩者與美標相比有較大差異。
在變色方面,國標與歐標的變色較輕,兩者一般比美標的變色等級均高0.5級;而在沾色方面,國標與歐標的沾色較重,兩者的沾色等級一般比美標低0.5級。
實驗室耐洗色牢度測試包含多道工序:取樣、貼襯、水洗測試、烘干、評級,即使是同一種測試方法、相同測試參數,不同的檢驗員受自身習慣、主觀判斷等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試驗結果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每個環(huán)節(jié)需嚴格按標準統(tǒng)一規(guī)范操作,否則會對色牢度評級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下面以國內最常用的耐洗色牢度測試方法GB/T 3921—2008為例分析各個工序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表1 耐洗色牢度水洗條件參數
按GB/T 3921—2008,樣品為織物時,取樣尺寸為40mm×100mm。但實驗室日常的檢測樣品種類較多,可分為素色、色織、印花和染色類織物等。在規(guī)定的尺寸內,正確挖取有代表性的試樣,對測試結果影響較大。尤其是深淺色漸變染色類樣品,由多種顏色自然過渡,由深至淺或者由淺至深逐漸變色。取樣時需避開顏色漸變的位置,分別在染色均勻的淺色和深色位置剪取兩塊測試樣。如取樣位置的顏色不均勻,則易影響試驗結果,且不具代表性。
在GB/T 3921—2008標準中,規(guī)定貼襯織物的選擇可以是兩塊單纖維貼襯織物,也可以是多纖維貼襯織物,后者測試更便捷。而多纖維貼襯織物又包括DW型:含羊毛和醋纖的多纖維貼襯織物,TV型:不含羊毛和醋纖的多纖維貼襯織物。在多纖維貼襯織物選取上,國標GB/T 7568.7—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標準貼襯織物 第7部分:多纖維》通用要求中規(guī)定:某些色牢度試驗不能使用羊毛和醋酯纖維時,應使用TV型代替DW型。但“某些色牢度試驗”的表述較模糊,同時國標GB/T 3921—2008并沒有明確其試驗條件,這會導致采用不同多纖維標準貼襯織物,得到的結果會存在差異。陸孟亮[5]隨機選取23個不同顏色、各類纖維成分的機織面料為樣品,按照國標GB/T 3921—2008中方法C(3),各裁取兩塊試樣,分別與DW型、TV型多纖維標準貼襯縫合成一個組合試樣進行試驗,試驗結果發(fā)現:大多數樣品采用DW型多纖維標準貼襯織物比采用TV型測試時得到的結果低,而貼襯織物中相同纖維條的腈綸、滌綸、錦綸、棉的沾色等級,DW型比TV型均低0.5~1級。
色牢度評級可采用目光評級或儀器評級。目光評級時,要求中性灰色的背景,晴天北晝光(9:00—15:00)的照明條件,或光照度在600lx及以上的等效光源;入射光與紡織品表面約成45°角,觀察方向垂直于紡織品表面,遮蓋原樣和試后樣的套板顏色應一致,尺寸和形狀相接近;要求評級人員應穿著中性灰工作服,評級過程應避免環(huán)境色的影響。同時評級員必須清楚了解相關的標準,熟悉標準要求以及企業(yè)的相關規(guī)定,正確評定組合試樣的級數。但由于不同評級員在目光方面的差異,評級結果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在目光方面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行目光差異比對,有條件的,可采用儀器評級與目光評級相結合,以避免一些人為的誤差給企業(yè)和客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測試方法及操作流程對耐洗色牢度測試結果有直接影響,而紡織品印染加工工藝則是影響耐洗色牢度測試結果的根本因素。日常測試中發(fā)現,部分紡織品耐洗色牢度沾色測試結果,錦綸和醋纖貼襯的沾色等級較其他纖維貼襯較低,在3級或3級以下。這主要與布面浮色和部分有色纖維微粒的轉移有關,同時不同纖維材料所使用的染料和印染加工工藝各不相同,因此也即與所使用的染料品種、染色工藝和后處理工藝相關。
以活性染料為例,上染染料與纖維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共價鍵,水洗時不易造成染料解吸與褪色,但皂洗牢度還與染料的成鍵穩(wěn)定性有關,如上染染料易斷鍵,就會發(fā)生水洗掉色的情況。因此,染料結構和性能是影響皂洗色牢度的重要因素。馮愈[6]采用3種不同結構的活性染料以相同的染色工藝染絲光棉織物,取樣后按照GB/T 3921—2008進行耐洗色牢度的檢測評級。試驗結果發(fā)現:由于活性翠藍KN-G與纖維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醚鍵,醚鍵耐堿性差,堿性皂洗時易發(fā)生化學反應,導致該染料的變色沾色等級是3種染料中最差的; 而活性黃X-RN和活性橙K-GN與纖維反應,形成共價鍵,耐堿性均較好,且K型染料好于X型,因此活性黃X-RN的變色沾色等級較好,活性橙K-GN最好。
耐洗色牢度與染色工藝也密切相關。染料吸附和擴散充分,固色率就高,殘留染料和水解染料少,易于洗除。染色工藝合理,染料與纖維的共價鍵在染色和后處理時不易斷裂,耐洗色牢度較好。葉宗保等[7]采用不同顏色的滌棉染色織物各2塊,按照GB/T 3921—2008進行耐洗色牢度的檢測評級,試驗結果發(fā)現:滌棉純色布為一浴法染色,滌棉色織布為紗線染色(兩浴法染色),由于染色方法不同,導致在相同測試條件下,滌棉純色布的耐洗色牢度級數要比色織布的低。隨著滌棉織物顏色的加深,耐洗色牢度級數逐漸變低。陳鎮(zhèn)等[8]采用酸性金屬絡合染料上染錦氨織物,后經耐洗色牢度測試,結果分析也發(fā)現:采用常規(guī)染色工藝,酸性金屬絡合染料上染錦氨織物時,染淺、中色比染深色耐洗色牢度好。
染色后經過固色處理,可防止未固著染料掉色,提高皂洗牢度。而后處理工藝,特別是洗滌工藝,如較合理,則未固著染料也可充分去除。因此,殘留在纖維孔道中染料的洗除程度,對耐洗色牢度影響很大。例如,滌綸、尼龍、醋纖和氨綸采用分散染料染色時的熱遷移現象,是造成這些織物色牢度不理想和引起醋纖貼襯和尼龍貼襯沾色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散染料發(fā)生熱遷移導致已滲入纖維內部的染料向纖維表面遷移,并堆積在纖維表層,染色深度越深、后處理溫度越高,這種現象越明顯。
(1)歐標與國標的測試條件相同,而美標在是否加鋼珠、使用的洗滌劑及洗滌時間上與歐標、國標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歐標與國標的測試結果相差不大,但兩者與美標相比有較大差異,測試中采用不同標準時,應注意其結果的差異。
(2)在GB/T 3921—2008測試中,由于檢測樣品種類較多,在規(guī)定的尺寸內,應正確挖取有代表性的試樣,尤其是深淺色漸變染色類樣品,應注意取樣;而在選擇貼襯時,建議采用DW型多纖維標準貼襯織物;評級時需定期進行目光差異比對,有條件的,可采用儀器評級與目光評級相結合。
(3)試樣的上染染料品種、染色工藝和后處理工藝有差異,都會對耐洗色牢度測試結果造成影響,了解和熟悉其相關原理,有利于把握評級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