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芯蕾 楊含
摘 要:城市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經濟文明的集合點。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城市居民對園林的思想觀念逐漸從藝術觀轉變?yōu)楣δ苡^,并呈現出向環(huán)境觀轉變的趨勢。城市生活園林化與園林綠地城市化推動了生態(tài)園林城市的形成。
關鍵詞:城市;園林;城市生活;園林綠地;廈門
1 城市與園林的關系辨析
古代園林是人們理想王國中的形象模式,“園”是人們物化的產物,是人與自然協(xié)調的地域,也是人們對自然需求的一種本能,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考。而“天人合一”自然觀則是古代園林的最高境界,園林質量的好與壞、做工精致與粗糙、耗資多與少,都反映了該園林所在城市的富裕強大與否。但城市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代園林可居可游的簡單功能已不能滿足城市的發(fā)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園林逐漸外延為文化產業(yè)和綠色資源,城市與園林逐漸出現多種形態(tài)與組合,一個新的概念——“生態(tài)園林”應運而生。現代城市園林逐漸轉型,開始致力于改善環(huán)境質量,維持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園林由私人化變?yōu)楣不?。因此,現代城市與園林的關系既矛盾又調和,既對立又統(tǒng)一。但城市與園林正如陰陽,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托,動態(tài)發(fā)展,從前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注定會為生態(tài)園林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城市需園林為其增色,園林也必定依靠城市與自然共榮。
2 城市生活與園林綠地的關系概述
城市與園林的關系是從宏觀而論的,微觀來看,城市中城市生活為主線,園林綠地為重點。城市生活與園林綠地的關系更與居民息息相關。城市公共綠地如城市公園、城市廣場、道路綠地、街旁綠地逐漸成為城市發(fā)展的焦點。城市生活需要園林綠地來增添樂趣并作點綴,園林綠地更需要城市生活賦予自身生存形態(tài)。園林綠地有美化景觀的基礎作用,維持城市生態(tài)平衡,改善城市水分、氣溫、污染等問題是其更深層次的作用。
再者,園林綠地的附屬功能為城市生活帶來經濟效益。園林綠地經改造可成為旅游資源,對個人生活而言,可豐富市民休閑生活,發(fā)揮其文化傳播功能。一塊種植本市代表性樹種花卉的綠地能讓市民在休憩之余感受到本市蘊含的精神文化,增強城市市民的凝聚力。一處精致的景墻或一座雕塑也能對市民起到教育作用,使市民潛移默化地理解該地區(qū)的歷史和地域文化。對集體生活而言,園林綠地可以帶動周邊產業(yè)鏈的發(fā)展,特別是促進城市商業(yè)的繁榮。一個一線城市的CBD的附屬綠地必然是現代而先進的,無論是植物種類選用、山石水體的配景,還是喬、灌、草的空間層次與生態(tài)位分化,都能極大增強城市的軟實力,甚至對外商更有吸引力。
但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邊緣的不斷擴張也帶來了綠地使用的功能沖突。園林綠地的多與少以及它的發(fā)展經歷都能體現出人與自然是否和諧。18世紀的工業(yè)文明讓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由良性轉為惡性循環(huán),而為改善這一現狀,生態(tài)園林城市逐步成為城市生活建設的最終需求。故而“海綿城市”“屋頂綠地”等新型思路相繼出現,園林綠地又起到了為城市生活儲蓄土地的功能。走節(jié)約型生態(tài)城市之路,徹底拋棄被奉為國粹的中國古代的經典造園術,發(fā)揚可持續(xù)理念。所以,城市生活園林化和園林綠地城市化的趨勢成為必然,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打造園林生態(tài)城市。
3 以廈門城市綠地建設為例綜合闡述
金磚國家領導人進行廈門會晤時,習總書記評價廈門是“高顏值的生態(tài)花園之城”??v觀廈門整體城市規(guī)劃與園林綠地建設,該城市將“園林綠地城市化”和“城市生活園林化”模式良好運用于實踐之中。
廈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位于福建省東南部。但廈門作為一個島,占地面積過小,限制了其走傳統(tǒng)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的道路。近年來,隨著廈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立體式交通體系不斷發(fā)展,可利用綠化土地面積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逐漸減少,城市美感以及居民生活體驗感均受到嚴重影響,空氣、噪聲污染等環(huán)境問題接踵而來,建設生態(tài)園林城市是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唯一途徑。然而廈門寸土寸金,要想大力進行綠地建設,缺乏資金支持,此時“園林綠地城市化”思想起指導作用,應結合當地多雨氣候,引入“屋頂綠化”概念進行垂直綠化。園林景觀設計中水資源的利用是一個不可不考慮的因素,將節(jié)水灌溉與雨水利用合理納入廈門園林綠地建設,為生態(tài)文明城市構建注入活力。
屋頂綠化是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綠化的結合,在廈門公共建筑與小區(qū)頂部建設屋頂綠化,首要改善了廈門因大量機動車影響而排名福建省區(qū)市中倒數第二的空氣質量,其次豐富其建筑群體輪廓線。研究顯示,廈門的屋頂面積總和占居住區(qū)的1/4,倘若將這一部分合理利用,必能為廈門空間垂直綠化增添更絢爛的色彩。以人為出發(fā)點,屋頂綠化覆蓋率的增加改善了大量玻璃幕墻導致的屋頂眩光,緩解了人們的視線壓力,并且秉持科學安全、經濟適用的設計原則,公共建筑的屋頂綠化可供白領等上班族短暫休憩,減輕工作壓力,也可供游客欣賞廈門城市建設,一覽無余。小區(qū)內屋頂綠化為居民提供休閑、晾衣等場所,方便自己生活的同時增進鄰里感情,真正做到了生態(tài)化與人居化的完美結合,以及建筑與綠化藝術的完美合璧。
此外,在廈門城市中心慢慢生長的“廈門園林植物園”則恰好是“城市生活園林化”的最好體現。該植物園為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提供不同類別的服務功能:接納中老年居民入園晨練,向來此春秋游的學生群體展現廈門特色植物的獨有魅力,接納外地游客并代表著廈門城市形象。作為全國唯一一處地處城市中心的植物園,萬石植物園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作為天然氧吧改善空氣質量,增加廈門城市建設的綠地面積,更重要的是引發(fā)服務對象的心理共鳴,廈門園林植物園“適人適樹”的植物配植原則給所有來此的居民和游客帶來蔥蘢迷蒙的綠色回憶。廈門居民生活與該植物園相輔相成,利用這些城市中心的原生自然資源生活、娛樂、休閑甚至發(fā)展,是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城市生活與園林綠地相結合的良好驗證。
世界規(guī)劃大師彼得·霍爾曾說:“每個城市都應有其個性,只需讓人置身其中,無須別人告訴,他就知道自己在哪里?!背鞘猩罱ㄔO為整體,園林綠地建設為局部,道路綠地中高大挺拔的棕櫚科植物帶給廈門居民綠蔭,公園綠地中熱帶植物遍布帶動周邊水果產業(yè)的發(fā)展,廈大附屬綠地中種植的廈門代表性樹種——鳳凰花,帶給學子人文情懷。廈門的城市生活逐漸被園林浸透,作為一個充滿南國風情的現代化城市,廈門走在了園林綠地城市化與城市生活園林化大趨勢下生態(tài)園林城市創(chuàng)建的前列。
參考文獻:
[1] 李錚生.城市與園林的關系 一個模式的追求[J].城市規(guī)劃匯刊,1995(3).
[2] 鄭進社.淺談屋頂綠化美化與廈門生態(tài)園林城市建設[J].福建熱作科技,2008,33(1).
[3] 陳演澤.適地適樹在園林建設中全面推廣的理論與實踐——以廈門城市綠地建設為例[J].福建建筑,總第242期,2018(08).
[4] 李京濤.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園林景觀設計模式——評《城市園林景觀設計》[J].中國瓜菜,2019,32(2):65.
[5] 楊瑞華,羅云龍.城市園林與城市文化建設之關系[J].理論科學,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