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
千年古鎮(zhèn)蘄州,是醫(yī)圣李時珍的故鄉(xiāng)。走在江邊,看著滔滔長江水,思緒在千年歲月里穿行,一場追憶歷史、守望文化的美妙旅程從這里開始……
與千年古鎮(zhèn)的親密接觸
“蘄州美、雨湖春水綠,蘄州美、荷池多鮮藕……”湖北省黃岡市蘄州鎮(zhèn)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是個山清水秀的小鎮(zhèn)。大別山龍脈此起彼伏,像舞龍般一直舞到蘄州鎮(zhèn),生動非常;彎彎曲曲、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像玉帶那樣輕飄流過蘄州,然后緩緩東流,呈現環(huán)抱形狀,又被巴水、湍水河兜裹,成為“水抱格”。它的西北方有桐柏山和大別山擋住西北風,形成“環(huán)山格”。
蘄州東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氣勢磅礴;西南的鳳凰山山勢軒昂,如一只鳳凰展翅欲飛,雄偉壯觀。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到鳳凰山游歷,至今鳳凰山下的白甫沖,就是為紀念他們而命名。在這片沃土上,誕生了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著名的文史學家顧景星和現代詩人、文藝評論家胡風等文化名人。這里自古大賢云集、英才輩出,歷有“水淹紅石頭,狀元滿街游”之美稱,鎮(zhèn)內500米長的東長街被稱為“博士街”。這里還是《本草綱目》《西游記》兩部古典名著的成書地。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也曾在蘄春拍攝了“蘄州訪古”系列節(jié)目,講述蘄州悠悠往事。
想觸摸古城1400多年的歷史到底有多厚重,就去城北的雄武門。這座保存完好的用巨大青石壘筑的古城門樓,將小鎮(zhèn)劃為城里城外。雄武門又稱蘄州城北門,是一座完整的明代古城建筑,始建于公元1263年,古韻雄風猶存,城門頂平臺上建有紀念李時珍采藥的“醫(yī)圣閣”。
蘄州自古就有“見人皆懂醫(yī),指草皆為藥”之說。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良好的氣候,種植中藥材得天獨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1932種藥中,蘄州所在的蘄春縣就有1000余種。當地人有數千年的采藥、種藥習慣,及至宋朝,蘄州已成為長江中游一帶的藥材貿易集散中心。在今天,蘄州古色古香的街道上,還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藥材批發(fā)店。蘄州不因“醫(yī)圣”李時珍立,卻因李時珍名。
蘄州城小,卻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北周到清初,蘄州一直作為州、路、府、縣級行政區(qū)的行政中心。蘄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這座長江之濱的州城日漸繁華,她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6個兒子荊憲王朱瞻堈看中,于正統(tǒng)十年(公元1445年)將自己的王府從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縣)遷到蘄州,從此便有了荊王府。蘄州本為古鎮(zhèn),一變?yōu)榍G王府,便立即成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經過10代荊王198年的苦心經營,一直延續(xù)到明末,這里社會富庶,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蘄口作為全國六大貨場之一,主管茶葉、布匹、食鹽等物資的進出,僅鹽稅就占全國總額的六分之一,是長江中游的貿易中心,號稱“四十里長街”。
《本草綱目》誕生地
路過威嚴雄壯的“雄武門”,經過玄妙觀,穿過一望無際風景秀麗的“雨湖”,遠望一片明清建筑,松竹蒼翠,白墻綠瓦隱約其中。不知不覺來到一座明代四合院,院落古韻幽遠,兩根紅柱撐起頂上四角飛天的古建筑大門,氣勢端莊雄偉,大門頂上鐫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李時珍紀念館”。
館內展示著明代蘄州古城的模型和李時珍行醫(yī)、采藥、著作的文物、照片、文獻等資料,這些全面系統(tǒng)地記錄了李時珍專于一部醫(yī)藥巨著的人生。目睹圣人采藥時用的草鞋、竹簍,行醫(yī)時用的碾藥槽、銀針,讓人腦海中不時浮現一位在艱難困境中行醫(yī)救人的布衣老人。
醫(yī)圣李時珍,字東璧,家庭世代為醫(yī),居蘄州雨湖邊上,自幼聰慧,14歲便考上秀才,后來卻三試皆不第,遂絕意科舉,從家父學醫(yī)為業(yè)。他經常為平民百姓和王府上下治病,荊王將他介紹到楚王府(現武漢)任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后又入太醫(yī)院。他淡泊功名利祿,供職一年后即回鄉(xiāng)從事《瀕湖脈學》和《本草綱目》的寫作。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歷經三次改寫,才最終完成的藥學巨著。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y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qū),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終于在他61歲那年(公元1578年)寫成。
為了能盡快刊刻此書,李時珍不顧年高體弱,于公元1580及1590年兩次前往太倉和南京,請明代文學家、曾任刑部尚書的王世貞作序,之后經金陵出版書商胡承龍應允刻印。從公元1590年起,至公元1593年止,前后歷時4年才全部刻完。在原書即將出版之時,李時珍告別人世,沒能目睹《本草綱目》的問世。
李時珍就長眠于雨湖畔的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從百草園后面順臺階而上,就是墓園。墓園蒼松翠柏交相掩映,寧靜而優(yōu)雅。兩處聳立的陵墓并排一起,正中是李時珍與妻子吳氏合葬墓,其右是李時珍的父母墓。雖經數百年的風雨,古墓依舊保存完好,高大的墓碑碑文清晰易見,墓前還有今人敬獻的香紙和鮮花,墓地四周青松翠柏,蝶舞鳥鳴。從墓園下來站在長廊上可見水池旁有一高大牌坊,上書“醫(yī)中之圣”,這是郭沫若的題詞。漫步坐落在雨湖之畔、麒麟山腳的李時珍紀念館,閉目可以想見當年李時珍在鳳凰、麒麟二山上,食百草,嘗百毒,解民間疑難雜病,在草庵日夜著書立說的情景。
《西游記》與蘄州的緣分
蘄州還和吳承恩有一段緣分。蘄州不僅是《本草綱目》的誕生地,也是曠世傳奇《西游記》的搖籃,吳承恩客居蘄州時將這里的山山水水融入了作品,成就了永遠的故事與傳奇。
明代以前,蘄州就有數十座寺廟,荊王府遷來蘄州后,朝廷主持捐資千金,將城北缺齒山下一座佛寺改建,定名為昭化寺,以期昭示感化荊王府中那些作惡多端的王子王孫。在荊王府里,有一個不被人注意的人常常到王府的家廟昭化寺游玩,那就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
當時的吳承恩因科舉失意,做著一個小官,60多歲時被朝廷發(fā)落到荊王府當了一名“紀善”,職責是向親王勸善陳惡,兼作王府中的教師。他熱衷于寫作,經常深入各處各界采風,廣泛搜羅素材。吳承恩在蘄州荊王府待了兩年,與昭化寺的大小和尚結識,瀏覽了寺里的石刻碑銘,了解佛教的禮儀故事。據李時珍的老師顧問所撰《荊王重修昭化寺碑》碑文記載:“昔成化時,有僧悟空,悅其山明水秀,結草為庵,朝夕頌經,堅守法戒?!边@位名叫悟空的和尚的事跡為吳承恩所知,并深深感動了吳承恩,以至后來吳承恩將他的名字寫入《西游記》中,并成為故事的主人公。
吳承恩游歷了蘄州的山水名勝,對蘄州情有獨鐘,《西游記》中的地名,如麒麟山、鳳凰山、獅子洞、蓮花洞、白節(jié)山、寶林寺等佛地仙境,都可以在蘄州境內找到同名同景?!爸熳蠂北闶恰爸熳訃钡闹C音。
相傳吳承恩來荊王府任紀善時,因曾入過監(jiān)獄,加之年紀大,身體狀況極差,李時珍雖然小他十多歲,但與他相交甚厚,向他推薦藥膳健身。吳采納李時珍的建議,堅持藥膳進補不輟,身體日漸好轉,竟活了80來歲。
李時珍與吳承恩,宛如兩盞明燈,點亮了蘄州這個聞名于世的江南歷史文化古鎮(zhèn)。
古鎮(zhèn)蘄州,一座讓人留戀不已的城,那一路向東的長江水孕育出厚重的歷史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又世世代代滋養(yǎng)著蘄州人民,讓這里不負“醫(yī)圣故里、西游成書地”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