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煌 陳曉嵐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fā)展至終末期的一種綜合征, 病理表現(xiàn)為靜脈回流正常, 而心排血量減少, 出現(xiàn)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瘀血, 組織血液灌注不足等, 其中急性心力衰竭占心力衰竭的58.8%左右, 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臨床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的藥物較多, 但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多通過對癥治療緩解癥狀。左西孟旦為新型正性肌力藥物,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 但不影響心率, 也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并能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 減輕心臟前后負荷[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左西孟旦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其對血清腦鈉肽的作用, 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心內(nèi)科治療的9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8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27例, 女21例;年齡46~78歲, 平均年齡(61.8±9.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 26例 , 女 22例 ;年齡 44~79歲 , 平均年齡 (62.3±9.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 心超檢查LVEF≤40%, 美國紐約心臟病學(xu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排除嚴重心律失常、嚴重瓣膜狹窄、肥厚性心肌病、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標準化藥物治療, 低流量吸氧, 使用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 并使用多巴酚丁胺(浙江瑞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3020471)以2 μg/(kg·min)的速度靜脈泵泵注 , 耐受良好者 1 h 后增加至 4 μg/(kg·min), 再持續(xù)給藥23 h。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使用左西孟旦(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0042)治療, 先靜脈滴注12 μg/kg持續(xù) 10 min, 再改為 0.1 μg/(kg·min)的速度靜脈滴注 50 min,若患者耐受良好則以0.2 μg/(kg·min)的速度持續(xù)靜脈滴注23 h[3]。兩組患者均治療24 h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治療后BNP水平和心功能指標 (LVEF、SV、CO、CI、LVEDD、LVESD), 心功能指標采用心超評估檢查;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 不良反應(yīng)包括頭痛、心律失常、低血壓、胃腸道反應(yīng)等。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心功能分級降低≥2級, LVEF>50%;有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 心功能分級降低1級, LVEF45%~50%;無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心功能分級及LVEF均無明顯變化[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75%,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9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BNP及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而LVEF、SV、CO、CI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LVEDD、LVESD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BNP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BNP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BNP(pg/ml) LVEF(%) SV(ml) CO(L/min) CI[L/(min·m2)]LVEDD(mm) LVESD(mm)觀察組 48 931.42±123.16a 43.33±6.12a 77.40±12.18a 4.47±0.34a 2.91±0.30a 60.12±10.41b 55.86±11.13b對照組 48 1360.58±462.35 38.51±6.39 70.23±13.62 4.02±0.21 2.63±0.25 60.57±10.74 55.95±11.26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0.42%, 略低于對照組的14.58%, 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比較(n, %)
藥物治療是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療手段, 正性肌力藥是常用治療藥物, 對血管擴張藥物及利尿劑耐受不佳或效果不明顯以及血壓較低者有效。傳統(tǒng)的正性肌力藥物有β受體激動劑、磷酸二酯酶抑制劑等, 多巴酚丁胺即為β1受體激動劑, 長期使用會增加心肌耗氧量, 誘發(fā)心律失常, 反而增加病死率[5]。左西孟旦為新型鈣離子增敏劑, 屬于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物, 其藥理機制為通過開放細胞膜上三磷酸腺苷(ATP)酶K+通道, 并與肌鈣蛋白C結(jié)合, 增加收縮蛋白對鈣離子的敏感性, 增強心肌收縮力和心肌正性變力, 且不增加細胞內(nèi)環(huán)磷酸腺苷或鈣離子濃度, 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也不影響心率。同時, 可激活血管平滑肌上的ATP敏感性鉀通道, 擴張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 降低心臟前后負荷, 還能能夠拮抗心肌缺血, 降低細胞因子水平, 抑制心室重塑, 從而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6-9]。
綜上所述, 左西孟旦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效果確切, 能有效降低BNP水平, 增強心肌收縮力, 改善心功能,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