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冠心病是近些年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 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使血液流通不暢或受阻, 導致心臟缺血而誘發(fā)的胸悶、氣短、胸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1]。臨床中, 針對冠心病疾病, 多選用冠狀動脈介入療法, 即通過腕部的冠狀動脈介入到心臟的病變部位, 嚴重者放入支架支開狹窄的動脈,有助于血液流通進而緩解患者病情[2-4]。有研究表明, 在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的同時, 需要對患者進行細致、全面的護理操作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5]。為此本研究中探討循證護理方法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價值, 比較了常規(guī)護理及循證護理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意義。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6年12月8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0.30±7.24)歲。所有患者隨機抽取1~80數(shù)字,按照單雙數(shù)分配原則分為A組(單數(shù))與B組(雙數(shù)), 各40例。A組男20例, 女20例;年齡40~72歲, 平均年齡(51.20±6.94)歲。B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41~70歲, 平均年齡(49.10±6.98)歲。所有患者在本院均確診為冠心病并選擇介入治療, 患者無其他臟器異常, 且無明顯藥物禁忌證,精神正常, 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1.2 護理方法
1.2.1 A組 患者圍手術期進行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介入治療期間進行常規(guī)護理操作, 即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脈搏、呼吸等各項生命體征, 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治療情況, 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及時處理。
1.2.2 B組 患者圍手術期進行循證護理, 具體方法為:①建立冠心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循證護理小組, 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全面的專業(yè)化培訓并定期考核。②根據(jù)患者的不良心理病癥進行心理護理, 即為患者布置舒適溫馨的病房, 定期開窗通風;定期組織患者參加疾病健康宣教活動, 讓患者掌握冠心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注意事項;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心理變化, 針對不良心理患者及時給予心理疏導。③根據(jù)患者的飲食需要進行飲食護理。為患者制定符合患者自身的飲食食譜, 保證患者每日攝入充足的營養(yǎng)素以滿足機體需要。④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需要進行病情監(jiān)測護理, 即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變化, 及時關注患者動態(tài), 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6-8]。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病情好轉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調查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 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病情好轉情況比較 B組患者病情好轉率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好轉情況比較(n, %)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B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
冠心病是臨床心內(nèi)科中的常見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導致血液供應不足, 無法滿足機體的血液供應需要而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癥狀[9]。冠心病介入治療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 具有切口小、操作簡單、患者恢復快等優(yōu)點, 因此目前被臨床廣泛應用。隨著臨床對護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 護理效果備受關注[10-12]。在護理工作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 新興了一系列細致、全面、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循證護理屬于其中的方法之一。循證護理是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對患者的各項病癥進行針對性護理, 主要針對患者的病情、心理、飲食、運動等全方面進行細致護理, 以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 并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3-15]。
本文為探討循證護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應用價值, 將8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分為兩組, 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循證護理, 進而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得出,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在圍手術期經(jīng)循證護理后, 患者的病情好轉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循證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意義重大,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