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茹
摘要: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大學校園里的師生故事,但是這一特殊時代大學生的茫然、痛苦、奮斗和求索,背后實質(zhì)是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規(guī)則、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之間的矛盾與沖撞,而對個性、自由與創(chuàng)造的渴望與渴求,不僅屬于20世紀80年代,同樣屬于當下和未來。小說塑造了追尋者森森、反思者孟野和黎明、迎候者李鳴、失敗者石白等大學生形象,他們以不同形式應對傳統(tǒng)價值觀加諸身上的重重束縛,對于受當代“功能圈”制約的大學生而言,具有教育啟示意義。
關鍵詞:劉索拉 《你別無選擇》 功能圈
一
劉索拉的中篇小說《你別無選擇》創(chuàng)作于1985年。小說中,某音樂學院的幾個學生在探尋自己專業(yè)和人生價值的過程中,與代表陳舊僵化教育體制的“功能圈”以及現(xiàn)實代言人賈教授發(fā)生了尖銳沖突。小說出版后曾在全國引起轟動,被港媒稱為“劉索拉旋風”;2018年,該小說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張揚個性、開拓創(chuàng)新漸成社會發(fā)展主流,但傳統(tǒng)保守思想及其影響下的一代人在相當程度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小說中以賈教授為代表的保守派,固守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藝術理念,成為所謂“功能圈”的代言人和監(jiān)管者,不允許新一代學子在藝術世界探尋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風格、價值和高度。在“功能圈”的陰影籠罩之下,學生們陷入不同程度的茫然與困惑中,但不同個體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有的執(zhí)著、堅定,雖承受沉重代價,但義無反顧,如森森;有的困惑茫然,找不到方向感、價值感,失落了目標和人生動力,如馬力;有的在茫然中探尋著希望所在,始終保持清醒意識,且能夠敏銳把握機會,如李鳴等;有的則受到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物欲之風的侵染,進而扭曲了人生觀、價值觀,如董客。
縱然小說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大學校園里的師生故事,但他們的茫然、痛苦、奮斗和求索,背后實質(zhì)是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規(guī)則、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之間的矛盾與沖撞。而對個性、自由與創(chuàng)造的渴望、渴求,不僅屬于20世紀80年代,同樣屬于當下和未來,具體的沖突和抗拒方式會有所變化,但本質(zhì)不變。因此,雖已時過境遷,解析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教育啟示意義,仍具有當代價值。
二
小說主要刻畫了森森、孟野、李鳴、小個子、石白、董客等大學生形象,不同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可因應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不同策略,將其細分為不同類型。
森森,典型的追尋者形象。作家用永遠不肯趴在頭頂上的鳥窩式長發(fā),形容其不肯安于現(xiàn)狀的性格;用不洗衣、不洗澡的漫畫式筆法,勾勒出一位沉醉于個人藝術探索世界、無暇他顧的探索者形象。森森有明確的藝術追求,即“我的作品一定得有我的力度。不是先生說的那種力度,是我自己的力度,我自己的風格”,并向著既定目標執(zhí)著前進。但是,他在探索道路上遭遇了困惑:賈教授告誡眾學生,貝多芬是不可超越的,即不論“森森們”怎樣努力,依然是貝多芬這座宏偉高山腳下的一棵小草,最多是半山坡上的一棵小樹。森森不甘心,可一次次的探索實踐,均以失敗告終:“貝多芬的力度征服了世界,他樹立的可怕的高峰,靠著頑固和歲月,罩住了所有后來者的光彩。”在幾近絕望時,他從“小個子”那了找到了希望。茫然中的“小個子”,用一句“去找找看”,在絕望之前給了自己一個希望,也拯救了像森森這樣的追尋者。最后,森森的作品在國際上獲獎,他的風格終獲認可。
孟野,既是追尋者,又是反思者。他學業(yè)突出,被金教授夸獎為“結構感好,分寸把握好”;常常不照章辦事,喜歡用非常規(guī)的方式審視世界,因而會做出各種“不規(guī)矩”之事,如敢于在大學期間與女友結婚。比較而言,森森更追求力度,使被壓抑的青春生命得以自由迸發(fā);孟野更喜歡倒退走、回頭看,既渴望追尋屬于自己的天空,又努力探尋回歸大地,或日生命本初之境,試圖在對本初、對既往的反思中,建構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孟野以其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在同學中引起轟動,卻被賈教授視作“瘋子”“法西斯”。森森和孟野雖然追求的具體方向有所區(qū)別,但二者都具備成為天才音樂家的潛質(zhì);都全身心且執(zhí)著地投入音樂世界,力求在音樂中彰顯自我個性和價值,即使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也決不后悔。為了藝術,為了展現(xiàn)其內(nèi)在精神力量的“媽的力度”,森森注定與單純和諧的世界無緣——他愛同學“貓”,但卻無法與之攜手;孟野在即將大學畢業(yè)之前,被勒令退學,但他依然心無旁騖地追求著自己的風格。
李鳴,是黑夜中的沉潛思考者,是黎明(李鳴,諧音“黎明”)的迎候者。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有音樂家的才能、氣質(zhì),富于樂感。但在當時教育體制下,李鳴發(fā)現(xiàn)無法釋放自己對音樂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力,現(xiàn)實讓他感到壓抑和無價值,因而,在因循現(xiàn)實抑或堅持自我的問題上產(chǎn)生動搖,一度懷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于是自我否定并萌生退學想法。但當王教授告訴他“你別無選擇,只有作曲”后,雖然當時他并不明白老師的意思,但仍聽從了老師的建議。由此可知,他內(nèi)心深處仍然存有希望,并愿意為此等待。在等待過程中,面對現(xiàn)實困境,他選擇出局。一方面,在教室,他不認真聽講,以給老師和同學作畫的形式消磨時光;在宿舍,他“享受”窩居生活,宣稱要“躺到畢業(yè),躺到老,躺到死”;另一方面,似乎以戲弄同學為樂,如夜里十二點以后,推醒早已睡著的馬力,以確證他沒有睡死過去。種種不務正業(yè)的行為背后,是李鳴的理智與深刻。雖然他躲進被窩,暫時跳出了孟野、森森等因不斷求索而制造出的各種喧囂之外,但一方面,他用推醒早已入睡的馬力這一形式,時刻提醒自己,即使暫時看不到希望,也不能放棄希望,絕不可沉湎于睡夢中,乃至睡死過去;另一方面,他始終冷眼觀察同學們的茫然、困苦、失落與收獲,當發(fā)現(xiàn)機會即森森作品在國際上獲獎后,便毅然告別被窩,開始奮斗。與森森等同學相比,躲在被窩里的李鳴,似乎消沉且墮落,但實際上,他是置身于革新與守舊斗爭旋渦中心之外的清醒的、深刻的旁觀者,因而堪稱小說的第一主人公。如果說,最后睡死過去的馬力象征著看不到希望,便主動放棄希望的“黑暗”,那么,李嗚則象征著最終突破“黑暗”的“黎明”,給人以啟示和希望。
石白,徹底的失敗者形象。他是賈教授的忠實追隨者,將老師的每句話奉為不二真言。學業(yè)上,一本和聲學教程,能夠堅持學七年,做到倒背如流,但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完全脫節(jié),他的作品演奏出來“如大便干燥”。在賈教授的影響下,石白堅信創(chuàng)新無用,認為只有模仿音樂界的大師先賢,才不會出現(xiàn)方向性問題。雖有短暫的覺醒,并大著膽子對賈教授說“也許他們(孟野、森森等)是對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不應當受局限”,但是很快又被賈教授扼殺,甚至完全喪失了個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成為賈教授批判、攻擊孟野的槍手,直接導致孟野被勒令退學。石白在盲目崇拜權威的過程中,不僅學業(yè)上一無所成,甚至扭曲了為人之本性,喪失了正常人應有的愛他人的能力,是小說中典型的“失敗者”(石白,諧音“失敗”)。
董客,深刻的庸俗者形象。董客之深刻,在小說中主要體現(xiàn)在對生活真諦的把握上,能夠在不經(jīng)意間吐露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人生就是沉淪的音符,你永遠不知道它的底細和音值。”首先,人是天地間最大的謎,其“底細和音值”確實難以解析。第二,人生天地間,難以與天地共享永恒,本質(zhì)而言,只是天地間行色匆匆之過客而已。作家給他命名為董客(董——懂;客,客居天地間、人乃世間過客),可以理解為,借該人物形象,表達對人在天地間之本體地位的理解。從此意義上講,董客是深刻的思想者。但是,董客又是自甘沉淪的庸俗者。他將人生理解為沉淪的音符,在行為處事上選擇了自我沉淪——為世俗名利,放棄真實自我。為獲得參賽資格,他將不同風格的片段集成一部作品,力求使不同風格的評委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當同學質(zhì)問哪個是他的風格時,他的回答是“個人風格一文不值”,“獲了獎你就獲得了一切”??释麉⒓訃H比賽,渴望得到師長認可,本無可厚非,但為此放棄自我主體性的努力方式,必然以失敗告終。
“小個子”,眾男生中唯一沒有名字的人,但這一綽號頗有象征意味。“小個子”身上具有其他眾多學生的身影:崇拜功能圈,善意提醒同學們“牢記功能圈,你就能創(chuàng)作出世界上最最偉大的作品”,并不停擦拭代表功能圈的鏡框,甚至達到近乎癡狂的地步,在此層面上,“小個子”如石白;對功能圈的信仰動搖后,轉(zhuǎn)移到宿舍打掃衛(wèi)生,試圖在無意義中尋找意義,恰如在睡覺中尋找寄托的馬力,也如在上課時給老師、同學畫臉譜的李鳴;其不停擦拭的過程,也是不斷探求和思考的過程,正如在努力構建自己風格的森森;當認識到“我在這里什么都沒有找到”時,他表達的是渴望有所突破、有所建樹的青年學子共同的困惑與痛苦;最后,他決定出國“去找找看”,表現(xiàn)出青年一代不甘自我埋沒和壓抑,渴望開拓新世界,哪怕一切從頭開始也在所不惜的拼勁和韌勁;此外,“小個子”選擇出國,也預示著青年學子的眼界、胸襟在向外拓展,也必將在適當?shù)臅r機,被世界所認可,如金老師所言:“讓世界知道他們。”
三
《你別無選擇》既有文學價值,也有教育啟示意義。在當下,重讀這篇20紀80年代的作品,分析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求索路徑以及得失成敗,可以為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處理規(guī)則與自由、個性與共性、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矛盾提供思想啟迪。
小說中,功能圈及其現(xiàn)實代言人賈教授,被奉為不可逾越的標桿、不可觸碰的禁忌、不可挑戰(zhàn)的權威,代表著傳統(tǒng)、共性與既定規(guī)則。客觀地講,其中必然內(nèi)蘊著可供新一代學子汲取專業(yè)知識、生活智慧的寶藏。但是,代表一段歷史內(nèi)所取得的思想高度和專業(yè)成就的“功能圈”,應當為新時代探索者提供向上開拓的堅實基石,而不應成為壓制個性與自由,扼殺創(chuàng)新與超越精神,使人墨守成規(guī)、故步自封的怪圈。不尊重個性、不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必然失去繼續(xù)前行的動力。
但是,即使在21世紀的當下,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依然存在個性與共性、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規(guī)則與自由之間的種種矛盾,當代大學生也時常深感被困于某種怪圈的束縛之中。那么,身處當代“功能圈”中的“圈中人”,可以從李鳴、森森們的“別無選擇”中,找到自己可以自主選擇的發(fā)展路徑。當遭遇矛盾沖突時,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學習李鳴,試著跳出局外,暫時掙脫各種事務的煩擾,讓自己更理性、更清醒,思考更加辯證和深入,并能夠敏銳地把握機會;也可以學習森森和孟野,一旦確立自己的目標,就堅持不懈,不懼挫折,使命必達;當然,在前行途中,也要像孟野那樣,時不時回望、反思自己走過的路,適時做自我修正;也可以學習“小個子”,在絕望之前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找找看!”甚至可以有選擇地學習董客,在無關原則的問題上,可與現(xiàn)實妥協(xié);但,在原則性問題上,絕不能喪失立場,失自我。
參考文獻:
[1]夏天.一個現(xiàn)代“自我”的歷史誕生——劉索拉小說《你別無選擇》發(fā)表的周邊[J].文藝爭鳴,2019(2).
[2]黃彩萍.青春與迷茫——讀劉索拉小說《你別無選擇>[J].鄂州大學學報,2014(11)
[3]晉海學.當代青年的成長姿態(tài):關于《你別無選擇》等小說探尋主題的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2).
[4]孫小韻.走進《你別無選擇》的歷史現(xiàn)場[J].名作欣賞,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