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剛
最近,英國《經(jīng)濟學人》大概選題匱乏,竟然把川渝火鍋的爭議也拿來議論一番。
事情是這樣的,四川成都今年一月份賣了一塊地,這塊地上將建成一家火鍋博物館。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幾年前,重慶的一家私人博物館對外開放,向人們展示了重慶火鍋的特色。博物館描繪了重慶火鍋的發(fā)展歷程。
《經(jīng)濟學人》的文章認為,成都建火鍋博物館“這種挑釁的行為對重慶人出了名的火爆脾氣將是一個考驗?!?/p>
我在轉(zhuǎn)發(fā)這條搞笑消息時,加了一段按語說:“改革開放以前,根本沒有什么作為餐飲形態(tài)的四川/重慶火鍋。因為首先,80年代之前,肉類是很匱乏的,不可能隨意吃肉,吃牛肉甚至是犯罪行為,沒有肉的素火鍋誰愿意吃啊;其次,80年代以前,油脂是很珍貴的,不可能像現(xiàn)在吃火鍋這樣隨意踐踏,更大的可能清水煮食??偠灾?,80年代以前要是有今天這樣的火鍋餐的話,最大的可能是清水素火鍋,但有多少人愿意吃呢。所以一部火鍋史,就是一部肆意偽造的歷史,就不要爭去爭來的了?!?/p>
這段一本正經(jīng)的認識,獲得我的朋友老晉的認同,老晉是成都東面龍泉驛區(qū)城里人,他說自己第一次吃火鍋大概是在1986年,我記憶中吃火鍋是在1988年的成都西面鄉(xiāng)下。
兩個人的記憶不算靠譜,那么我引入第三人的記憶應該可信了。此人是王亥先生,成都的一名建筑設計家,在最近一篇對談記錄稿中提到:“你要曉得我走之前(1987年一一引者注)成都真沒有火鍋。……老實話,我1977年去重慶到1982年回來,沒有吃過一次火鍋。我是1987年走的,之后成都第一家火鍋店是重慶人開的?!?/p>
這是吃火鍋的省城、縣城(區(qū))、鄉(xiāng)下的三層記憶,均印證四川火鍋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的這個時間節(jié)點。
所以可以斷定,說現(xiàn)代川渝火鍋有什么悠久歷史,基本上是扯淡的營銷噱頭。
王亥先生1987年離開成都后,火鍋迅速興起。這是有書面證明的。1989年12月,《南風窗》雜志刊登了一篇新華社記者王志綱撰寫的《中國的“食林”外史》,作者于是年七八月間在成都和重慶走了一趟,文章主要記載的是在兩地的吃喝。有關(guān)火鍋,其中提到:“火鍋是成都街頭—大奇觀。赤日炎炎,火鍋店生意依然興隆。”文章又說:“據(jù)云,成都火鍋也是這幾年才興起的,多從重慶傳來。故,不少火鍋店為表明自己為嫡傳正宗,牌號多為“重慶火鍋”或“山城火鍋。”
這說明,成都的火鍋,的確是從重慶傳過來的,當時的人也完全承認這一點,“成都主義者”不能不認這個賬。
事實上,火鍋這種補充性質(zhì)的餐飲,更應該常見于北方,是一種從北方傳到南方的生活方式。
泛化開來講,中國人一邊煮食一邊食用、一鍋煮的生活方式,從古至今,其實全國各地都有,古代的鼎,你也可以說是火鍋;今天四川的連鍋子、東北的亂燉、上海的菜泡飯,大概都是一鍋煮,如果把這個視為火鍋鼻祖,那么普天之下,莫非鼻祖,各地均需要修建火鍋博物館,這跟把現(xiàn)代足球的鼻祖扯到北宋的高俅,有什么兩樣呢?
物流落后的年代,從常理和邏輯上講,北方冬季寒冷,牛羊肉豐富而蔬菜匱乏,從有利于健康的角度出發(fā),一邊開鍋烹煮一邊進食,是氣候與飲食的最佳匹配,火鍋應時而生。而南方多食豬肉和雞鴨鵝,且南方冬天雖寒冷,但滴水成冰的時間并不長,不需要一邊烹煮一邊進食,火鍋的餐飲方式并不必需。就此而論,把火鍋的發(fā)明權(quán)讓給北方人又何妨?
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北方的火鍋在很短時間內(nèi)席卷全國,很快就與不同的地方充分融合,比如落到四川,產(chǎn)生四川火鍋:落到長三角,就是魚頭火鍋:落到潮汕,就是潮汕火鍋。反而在它的故鄉(xiāng)——中國北方,涮羊肉還是涮羊肉,但已經(jīng)大大萎縮,東北火鍋已經(jīng)不見蹤影。
經(jīng)過這三四十年,一些新傳統(tǒng)正在形成。但世人往往忘記,傳統(tǒng)形成之初是怎樣的一片廢墟。
窮人變成闊人后,都很著急于“修史”,急于向天下^說明富貴的獲得是如何天經(jīng)地義,不容置疑,因之容易美化少年時候的種種不堪,容易征引渺不可及的先祖自證其富貴其來有自——長得丑,那是天人異相;不經(jīng)意間的惡言惡行,也無限拔高,生出許多微言大義。成渝兩地爭相建火鍋博物館,是不是這個套路呢?
(本文有較大刪節(jié),原載“冰川思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