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葉子,是自然界中最常見之物,在炎炎夏日,每當我們抬起頭來望向窗外,總會看到幾片翠綠的葉子,它們被陽光曬得發(fā)亮,洋溢著令人振奮的勃勃生機。
然而,我們并不十分了解葉子。我們很少會意識到,一棵中等個頭的落葉樹就可以擁有多達20萬片葉子,而世界上所有葉子放在一起平鋪開來時的面積可以達到10億平方千米,這幾乎是地球陸地面積的兩倍。如此之多的葉子并不只是一道獨特的景觀,它們也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一片奇妙的世界。
在地球上,“收藏”葉子最多的地方有三處,最大的是北半球溫帶的針葉林帶,它跨越了北美和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上29%的森林,其余的兩處都在赤道附近,一個是亞馬遜雨林,另一個則是非洲中部的雨林。在葉子的覆蓋下,這些地方成為了地球上最大、最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葉子養(yǎng)活了植物,并以此養(yǎng)活了動物,使生物鏈條“開枝散葉”。從這個意義上說,葉子真正是“生命之葉”,它們?yōu)槭澜缛旧狭松纳省G色。
葉子的綠色來自葉綠素,自從植物的祖先誕生時開始,葉子里就含有這種綠色的分子,它幫助葉子吸收陽光。葉子吸收陽光是為了做兩件事情,首先,用葉綠素捕獲太陽能,然后,把這些能量轉移到葉子的其他部分來制造糖分——葉子的“行為”好像一個微型的“發(fā)電廠”。這里有一個問題,黑色更有利于吸收陽光,但世界上所有健康的葉子幾乎都是綠的,它們?yōu)槭裁床皇呛谏哪兀?/p>
其實,葉子早已做了精心的部署,像葉綠素這樣吸收光的分子不僅存在于葉子的表面,也散布滲透于葉面之下的多層之間,這樣的分布就給了葉子足夠的機會去抓住每一道光線。即使葉綠素不擅長抓住綠光,這種層狀結構還是捕獲了大約80%的綠光。如果一片樹葉吸收光的能力特別強,它反而有可能面臨灼傷的危險,所以,“綠色”對于葉子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葉綠素的“層狀安排”還有一個好處,太陽能被吸收后就已經(jīng)開始擴散了,這減少了葉子的運輸壓力,而能量擴散后,葉子才能開始做最重要的事情——“發(fā)電”,利用太陽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糖分,這才是葉綠素真正出色的地方。憑借著精致的“發(fā)電廠”,地球上的綠葉每天制造出4億噸糖,它們的光合作用成為了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產(chǎn)力。
葉子進行了光合作用,把糖生產(chǎn)出來,直接或者間接地向所有生命提供了必需的養(yǎng)料,而這一過程的廢產(chǎn)物,卻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氧氣。一個人一天大約需要1萬片葉子產(chǎn)生的氧氣,而一棵山毛櫸樹每天可以向大氣中輸入9000升氧氣,足夠5個人的用量。科學家們試圖人工模仿出這一自然界的奇跡,卻始終無法獲得成功。
葉子不僅向外輸送氧氣,也會輸送水分,因為葉子每天還要做一項重要的任務——蒸騰作用。葉子的蒸騰作用會消耗很多水,樹根吸收的水絕大部分都是通過蒸騰作用而散失到空氣中的。這不僅對形成雨水具有重要意義,對樹來說也有重大的意義,它使樹根產(chǎn)生了吸水的動力,也使樹根吸收的礦物質(zhì)隨蒸騰液流上升,完成礦物質(zhì)在大樹體內(nèi)的運轉。
葉子喜歡和空氣“交流”,葉子上也出現(xiàn)了許多氣孔,時刻不停地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葉子的氣孔并不是“門戶大開”的,它們的大多數(shù)常常分布在葉子的背面,或者下陷隱藏在葉面上密生的茸毛后邊。葉子這樣做是為了平衡水分的收支,防止水分過量地蒸騰。但是在熱帶,情況又不太一樣。這里溫度高、陽光強、水分多,因此葉子不僅大,而且表面相對光滑。這種葉子既可增強水分的蒸發(fā)、降低葉面溫度,而且又因葉面光滑,可以使雨滴和污垢迅速滑落,不至于阻塞氣孔。
因此,葉子給地球鋪上一層綠色毯子的同時,也為地球布滿了氣孔。在森林或者草原上,空氣變得潮濕、溫潤,似乎還帶著某種植物的清香,而季節(jié)變換時,比如春天來臨,葉子開始發(fā)芽,新葉子又使我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這些都是葉子給予地球的獨特味道。
地球上有數(shù)不清的葉子,如果將其中的一片放大,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熱鬧的“社區(qū)”。在每一平方厘米的葉子上,定居著多達一千萬個單細胞生物——細菌、微藻、酵母,外加昆蟲產(chǎn)下的數(shù)不清的蟲卵。
這些“居民”如何在葉子上定居下來的呢?其實,沒有任何葉子是絕對光滑的,葉子表面分布著一列列線狀的毛發(fā)以及氣孔。在這些地方,氣體、蛋白質(zhì)、糖類和油會不時從葉子內(nèi)部涌出來,它們成為細菌、藻類和酵母們的生活來源。另一方面,葉子流出的油和氣體也可以作為預警信號:如果微生物從葉子的表面感染到內(nèi)部,油和氣體就會釋放出一些化學信使,向附近的其他葉子發(fā)出警報。在雙方(葉子和微生物)都可以接受對方的情況下,“社區(qū)”就形成了。
這片社區(qū)并不平靜,因為每一位“居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目的。一些“居民”喜歡搞一下破壞,而大多數(shù)的“居民”是非常友好的,它們會想一些辦法來護衛(wèi)“社區(qū)”。在葉子上,兩種常見類型的細菌——甲基桿菌和鞘氨醇單胞菌,一直在充當“護衛(wèi)者”的角色。因為一些昆蟲很喜歡拜訪葉子,比如蝴蝶,它停留一下就飛走了,有意無意間留下1萬個微生物。甲基桿菌和鞘氨醇單胞菌會殺死這些“偷渡者”中的一部分,從而抑制寄生者們的生存空間。還有的細菌以另外的方式保衛(wèi)“社區(qū)”,比如熒光假單胞菌Bk3,它能夠激活葉子中的“警報基因”,當真菌侵入葉子內(nèi)部時,“警報基因”就會讓葉子封鎖細胞壁,建立起一道“防火墻”。當然,葉子本身也在做著篩選和調(diào)節(jié),它或者會分泌些有毒的化學物質(zhì),或者會發(fā)展出蠟狀的角質(zhì)層表面,以抵擋外來入侵的微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始終維持著這片安靜和諧的生命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