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趁媽媽做晚飯,7歲的莎莎安靜地坐在桌前畫畫,因為發(fā)現(xiàn)紅筆沒有水了,莎莎離開座位到柜子里去翻找紅筆,等她回頭時,發(fā)現(xiàn)3歲的弟弟希希正拿著彩筆在自己的畫上亂涂,莎莎立刻叫起來:“你干什么?那是我的畫!不準動我的畫,你這個討厭鬼!”之后莎莎還不解氣,一把就把希希推倒在地上,希希立刻哭鬧起來。
希希從小就特別喜歡跟著姐姐玩,姐姐做什么,他也要做什么,甚至,因為太想要跟姐姐建立關系,希希還偷偷穿姐姐的裙子,被姐姐發(fā)現(xiàn)后又是一場吵鬧。莎莎是個從小專注力很強的孩子,做事情不喜歡別人打擾,同時,莎莎這樣的年齡非常在乎自己的財產(chǎn),可弟弟總是偷偷玩兒她的東西,讓她感到被侵犯了。因此,弟弟跟著她的時候,她非常不喜歡。
面對孩子們的沖突,父母總是很頭疼,甚至像弟弟這樣瘋狂喜愛姐姐,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
看似是弟弟不懂事打擾了姐姐,換個視角,有的人也許還會覺得是姐姐不懂事,不知道照顧弟弟,不知道讓著弟弟。然而,我們不要忘了,姐弟倆都不過是幾歲的孩童。因此,從道德層面來評價孩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弟弟和姐姐的矛盾,其實是在向爸媽展示,家中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不同的心理發(fā)育期,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需求。比如姐姐,7歲的她開始專注于自我能力的發(fā)展,希望能夠有獨立的空間和獨立探索的機會,并為此不懈努力;而3歲的弟弟到了社交啟蒙期,他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還有伙伴,他崇拜更年長和更有能力的姐姐,希望通過接近她,獲得陪伴、滿足自己的成長幻想,因此,弟弟把這種社交需求和崇拜心理結合起來,總想跟在姐姐身后。
要知道,出現(xiàn)這些心理需求,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很正常,姐弟之間的沖突并不是理智層面、道德層面的,而是心理動力層面的。
如何做才能讓家中不同年齡的孩子,彼此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呢?爸爸媽媽們可以嘗試以下3種方法:
第一招,變打擾為成長目標
我們先來做大孩子的工作。當?shù)艿芘苋ゴ驍_媽媽做飯的時候,媽媽看到了一次正確示范的機會,因此,媽媽先是學著姐姐的樣子很生氣,然后問姐姐,是不是和她被弟弟打擾時的感覺一樣,姐姐意識到自己被理解了,媽媽和自己是一致的。這時,媽媽得到了和姐姐分享方法的機會,媽媽邀請姐姐幫助自己,一起教導弟弟掌握家中做事情的規(guī)則。就這樣,弟弟的騷擾,順利轉(zhuǎn)化成了姐姐要完成的任務,那就是教導弟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媽媽的陪伴下,姐姐開始正向地和弟弟溝通,也不再拒絕弟弟靠近。
第二招,變自由為合理表達
接著還需要做小孩子的工作。媽媽可以問弟弟是不是特別喜歡姐姐,在得到肯定答復之后,可以告訴他,對喜歡的人應該做她喜歡的事兒,這樣才能讓姐姐喜歡他。弟弟本來就特別想要接近姐姐,當然愿意這樣做。同時,媽媽提出尋問機制,要求弟弟在想要和姐姐一起玩兒的時候,必須先問一問姐姐;然后,提出合作機制,要求姐弟倆在玩兒的過程中,意見不統(tǒng)一時停下來商量,誰也不能一意孤行。
第三招,構建私領域和公領域
當然,關系再好的同胞也不意味著要時刻黏在一起。在家中構建孩子們自己的私領域,讓孩子有安全和自由的空間,并且體驗到被尊重。比如,姐弟倆自己的床上就是私領域,姐姐不想被打擾的時候,就在床上的小炕桌上畫畫;同時,構建公共領域,如果兩個人想一起玩,就到小陽臺的空地上自由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