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嫣,屈 雪,黃 東,武拉平
(中國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研究意義】作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糧食安全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來已久,目前全球糧食安全依然沒有解除危機,甚至某些指標還在惡化,每年全球糧食產量的 8 %~14 %在產后環(huán)節(jié)被損失掉[1]。根據(jù)FAO對糧食損失的定義,任何使糧食的使用性、食用性、有益于健康的特性和質量受到損失,從而降低其對人類價值的后果稱為糧食損失[2]。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目前在糧食產后收獲、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環(huán)節(jié)也一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損失和糧食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3]。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從增加糧食產量入手,更應注重減少糧食產后的損失與浪費[4]。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和人口大國,在目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而增產潛力有限的情況下,研究如何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對于增加糧食的有效供給具有重要意義。甘薯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產量高、增產潛力大的優(yōu)點,在較好的栽培條件下,能夠大面積獲得折糧(5∶1)500 kg/667m2以上的高產。此外,甘薯適應性強,抗旱、耐瘠、抗風、抗雹,在土質差、施肥水平低的情況下,也能獲得500 kg/667m2以上的鮮薯。因此,甘薯是一種高產、穩(wěn)產作物。此外,甘薯還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甘薯塊根中淀粉含量占鮮重的15 %~26 %,高的可達30 %,可溶性糖占鮮薯重的3 %左右,蛋白質約占2 %,脂肪占0.2 %,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丙種維生素和胡蘿卜素含量豐富。以5 kg鮮薯折1 kg糧食計算,其營養(yǎng)成分除脂肪外,比大米和白面都高。 自古以來,甘薯就是很好的救災作物。甘薯為無性繁殖作物,塊根和莖葉均可作為繁殖器官,而塊根又無明顯的成熟期,只要條件適宜就可持續(xù)生長。因此,甘薯的栽種期和收獲期不像其它作物那樣嚴格,能夠充分利用生長季節(jié)和土地。在因旱、澇災害其它作物不能播種時,改換甘薯仍可獲得一定收成。因此,本文對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的損失情況及損失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針對如何減少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率提出相應的建議,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定義:“從糧食收獲到播種的過程中,任何改變糧食可用性、可食性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特性或質量,從而產生減少它對人的價值的后果,統(tǒng)被稱為產后系統(tǒng)糧食損失”。由于甘薯不存在脫粒環(huán)節(jié),因此,本文將甘薯收獲損失界定為:甘薯從收割到裝車運輸之前的過程中,其數(shù)量的減少或品質的降低?!厩叭搜芯窟M展】目前關于甘薯收獲損失的研究較少,但現(xiàn)有研究表明,適時收割是影響甘薯收獲損失的重要因素。隨著收獲時間的延遲,甘薯損失率呈線性增長[5](Nicole E.J.M. Smit, 1997)。國內學者研究表明,甘薯塊根是無性營養(yǎng)體,沒有明顯的成熟期,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能持續(xù)生長,生育期愈長,營養(yǎng)積累就愈多,產量就愈高。收獲早,會人為縮短薯塊在地下的生長期,降低產量,且塊根積累養(yǎng)分時間縮短,出干率相應降低,甘薯出干率是指甘薯塊根的干物質含量,是甘薯最重要的經濟性狀之一,主要受土壤、氣候條件、品種和施肥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收獲遲,氣溫下降,莖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增產效果不明顯,易受凍害,且低溫導致薯塊內淀粉水解轉化為糖和水分,減少出干率和出粉率[6](王釗等,2008)。目前國內外對甘薯收獲損失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僅有少量文獻中提到了收獲時機這一因素,鮮有研究對其他影響因素進行考察?!颈狙芯壳腥朦c】本研究與農業(yè)部農村固定觀察點合作,采用實地測量和問卷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在四川和河南進行了甘薯收獲損失實驗和訪談,在全國進行了甘薯損失問卷調研,涵蓋了四川、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13個省共30個村,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戶基本情況、土地經營狀況、土地流轉意愿和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情況等。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實驗和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為對象,對甘薯收獲損失率進行計算?!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探索影響甘薯收獲損失的因素。
四川和河南是我國甘薯產量大省,選取四川作為丘陵地區(qū)的代表進行手工收獲實驗,于2016年10月2-5日在眉山市珠嘉鎮(zhèn)棚村進行。根據(jù)當?shù)卣{研情況,手工收獲分四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刨地、撿拾、運輸以及晾曬,收獲時,先用鐮刀將莖葉從根部割去,再用鋤頭將甘薯翻出,然后撿拾裝袋運回家中,最后進行晾曬;選取河南作為平原地區(qū)代表進行機械收獲實驗,于10月29日在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zhèn)寇寨村展開。收獲時,先人工殺秧去蔓,然后采用機械挖掘,最后人工撿拾并裝框運輸。
一是測量甘薯不同收獲方式下收獲環(huán)節(jié)的損失情況;二是研究收獲條件的改變對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的影響情況。手工收獲主要考察地形、品種、栽培方式等條件的改變對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的影響程度;機械收獲主要考察不同品種、機型對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的影響。
1.2.1 手工收獲 ①品種選取。仁壽是眉山市歷史悠久的甘薯種植縣。農戶多購買甘薯藤進行栽種,以品種一為代表的甘薯,黃皮黃心,個大高產,可食用或做飼料,當?shù)胤Q之為“糖心一號”。另外,以品種二為代表的甘薯,紫皮紅心,香甜味美,營養(yǎng)價值高,適合食用,但產量不高,當?shù)胤Q之為“水果紅薯”。因此,本實驗將品種一選為主流品種,選取品種二作為對照組。②地形選取。這里指坡地和平地。根據(jù)訪談情況,仁壽縣在21世紀前多在平地種植甘薯,隨后種植結構調整,平整肥沃的土地多用來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及一些經濟作物,甘薯種植轉移到起伏不平的坡地,面積和產量也呈下降趨勢。為了方便對比,本實驗選取2塊坡地,2塊平地。其中2塊坡地坡度在20°左右,均為緩坡耕地。③栽培方式。當?shù)夭捎糜袡C和無機2種方式栽培,對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率的影響在于,一是產量,有機栽培的產量相對較低;二是土壤質量,有機栽培的土壤質地更好,不易結塊,更有利于甘薯的刨出。仁壽縣中盛禾甘薯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棚村建有有機農場,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3塊有機田,同時選取一塊當?shù)剞r戶的無機田進行對照。④地塊選取。實驗地塊位于仁壽縣東北部(北緯N30°04′25″東經E104°11′24″),地形多為坡地,小范圍種植,生長環(huán)境一致。根據(jù)實驗要求和實際情況,共選取4塊田地。其中,地塊A種植主流品種一,有機田,坡地;地塊B為平地,其他條件與地塊A相同,用于評估不同地形之間的差異;地塊C種植非主流品種二,其他條件與地塊B相同,用于評估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地塊D為無機田,其他條件與地塊A相同,用于評估不同栽培方式之間的差異。⑤損失測量。由于甘薯不存在脫粒環(huán)節(jié),因此,實驗需測定的損失只有收割時掉落和遺漏的損失。本實驗采用五點法對損失質量進行測量,首先在兩條對角線上,距四個頂點距離約為對角線長的四分之一處選4個點,對角線交點為1點(圖1)。如遇形狀不規(guī)則的,也盡量按照此要求選點。根據(jù)甘薯栽種情況,選取兩壟,寬為1~1.8 m(包括壟間距,視實際寬度而定),長為2 m的樣本框。人工刨地撿拾完后, 把各選點框內遺漏的甘薯撿拾干凈后稱重。⑥計算損失率。首先待收獲完成后測量實驗地塊的總產量,地塊總產量=(收獲量/樣本框總面積)×地塊面積,然后計算樣本框區(qū)域平均損失量=樣本框總損失量/樣本框總面積。那么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率=樣本框區(qū)域平均損失量÷(樣本框區(qū)域平均損失量+總產量/面積)×100 %。
1.2.2 機械收獲 ①品種選取。根據(jù)甘薯品種類型的差異,實驗品種選取的是當?shù)胤N植廣泛的隴薯9號和商薯19。其中隴薯9號是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選育的甘薯新品種,出苗至成熟118 d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5~75 cm,天然結實性較弱。薯形扁圓,淡黃皮淡黃肉,薯皮粗糙,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單株結薯4~5個,商品薯率95 %以上。薯塊平均含干物質26.18 %,淀粉20.39 %,適合加工。商薯19由商丘市農林科學研究所培育,結薯早而特別集中,無“跑邊”,極易收刨。薯塊多而勻,表皮光潔,上薯率和商品率高。薯塊紡錘形,皮色深紅,肉色特白,曬干率36 %~38 %,淀粉含量23 %~25 %,淀粉特優(yōu)特白。食味特優(yōu),被農民譽為“栗子香”,適合食用和加工。根據(jù)當?shù)剞r戶的估計,以隴薯9號為代表的產量高,商品薯率高的品種和以商薯19為代表的多食用,淀粉含量高的品種的比例大約在0.65︰0.35。②機型選取。當?shù)剞r戶基本使用單行的小型薯類專用收獲機,操作簡便、機動性強,約占到當?shù)貦C型的90 %。實驗選取的是4U-900,廠家來源山東省,由農戶自購于2011年,價格3200元,無補貼,外形尺寸為1780 m×950 m×960 m,配套自家的四輪拖拉機使用,馬力為28匹。工作效率約為3~5×667m2/h。當?shù)匾恍┺r業(yè)企業(yè)或合作社也使用雙行的大型薯類收獲機,工作效率更高,約占到當?shù)貦C型的10 %。實驗選取的是4U-1600,廠家來源山東省,購買于2016年,價格8600元,無補貼,配套四輪拖拉機馬力為80匹,工作效率6~8×667m2/h。駕駛拖拉機操作收獲機的均是駕齡在6年以上的熟練機手,對收獲機的操作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經驗。③地塊選取。本次實驗選取的是整塊地,均為平地,壤土,連片種植,生長環(huán)境一致。該地來自陵頭鎮(zhèn)寇寨村村民徐某,現(xiàn)年52歲,種植甘薯面積有120×667m2,種植時間已有6年。選取地塊A為對照組,地塊B和地塊C為實驗組。其中地塊A位基準地塊,面積為0.48×667m2,種植隴薯9號,平均壟距為0.82 m,采用小型機械進行收獲;地塊B與地塊A相接,面積為0.14×667m2,種植隴薯9號,平均壟距為0.78 m,采用大型機械進行收獲;地塊C面積為0.47×667m2,種植商薯19,平均壟距為0.86 m,采用小型機械進行收獲。④損失測量。由于目前尚無關于甘薯收獲機相關的質量評價技術規(guī)范和試驗方法,此次試驗參照農業(yè)行業(yè)標準NY/T648-2015《馬鈴薯收獲機 質量評價技術規(guī)范》和《甘薯收獲機試驗方法及質量評價規(guī)范(草案)》開展具體的實驗驗證工作,機具主要指標按照廠家出廠標準來評定。結合當?shù)氐那闆r,沿地塊對角線等距抽樣的方式來確定樣本點,如遇形狀不規(guī)則的,也盡量按照此要求選點。為保證樣本計算的精確性,樣本框寬選取兩壟,長選取2 m。根據(jù)地塊的大小和形狀,地塊A和地塊C選取5個樣本點,地塊B由于面積較小,選取4個樣本點。實驗需測定的損失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被收獲機挖掘出來但沒有撿拾起來的薯塊,即遺漏在地面上的薯塊,稱之為“漏薯”;二是收獲機沒有挖掘出來的薯塊以及挖掘出來后被二次掩埋的薯塊,即掩埋在土層下的薯塊,稱之為“埋薯”。收獲作業(yè)完成后,漏薯量和埋薯量之和為總損失薯量。實驗地塊中的甘薯收獲總損失量是把樣本框內的甘薯(包括漏薯和埋薯)全部撿拾起來,裝入專用樣本袋并拴上標簽,然后由兩名調查人員使用標準秤(最大稱量1 kg)稱出重量并登記稱重結果,最后以此乘以地塊總面積來推算得到整塊地的總損失量。⑤計算損失率。實驗地塊的馬鈴薯總產量是將裝袋的薯塊用磅秤直接稱重得到。馬鈴薯收獲損失率按照下式計算:損失率=樣本框區(qū)域平均損失量÷(樣本框區(qū)域平均損失量+總產量/面積)×100 %,并求出各個樣本框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地塊的損失率。
圖1 選點示意圖Fig.1 Sketch map of location
1.3.1 手工收獲 如表1所示,坡地和平地比例根據(jù)各省甘薯播種面積計算,數(shù)據(jù)來源《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品種比例根據(jù)實驗地訪談得出。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推算全國甘薯手工收獲損失率:
Hr=(rf1×p1+rf2×p2)×pf+rs1×ps
其中,Hr表示全國手工收獲甘薯綜合損失率;rf1、rf2、rs1分別表示平地種植品種一、平地種植品種二、坡地種植品種一的甘薯收獲損失率;p1、p2、pf和ps分別表示品種一、品種二在當?shù)氐姆N植比例以及全國甘薯種植地形中平地、坡地的比例。根據(jù)表1中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全國甘薯手工收獲綜合損失率為2.28 %。
1.3.2 機械收獲 如表1所示,大型機械和小型機械比例根據(jù)《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大中型拖拉機和小型拖拉機數(shù)量計算;各品種比例由實驗地訪談得出。同樣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推算全國甘薯機械收獲損失率:
Mr=(rl3×p3+rl4×p4)×pl+rb3×pb
其中,Mr表示全國機械收獲甘薯損失率;rl3、rl4、rb3分別表示小型機械收獲隴薯9號、小型機械收獲商薯19、大型機械收獲隴薯9號的損失率;p3、p4、pl和pb分別表示隴薯9號、商薯19在當?shù)氐姆N植比例以及全國甘薯機械收獲中小型機械、大型機械所占比例。根據(jù)表1中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全國甘薯機械收獲綜合損失率為4.94 %。
1.3.3 全國綜合損失率 如表1所示,其中,機械化率按照中國農機網(wǎng)行業(yè)統(tǒng)計甘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26 %來計算。加權平均得到全國綜合損失率:Tr=Hr×pH+Mr×pM
其中,Tr表示全國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綜合損失率;pH表示全國甘薯手工收獲率,pM表示全國甘薯機械收獲率。根據(jù)表5中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全國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綜合損失率為2.97 %。
對比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地形的差異。人工收獲中,坡地的損失率比平地損失率僅僅高0.01 %,2塊地的損失率基本相等。因為都是人工收獲,收獲過程比較仔細,因此地形對損失率的影響作用不大。②品種的差異。手工收獲中,個頭較大的品種更容易從土里挖出來,并且撿拾裝袋的時候也不容易遺落,因此損失率較低。且農戶從農業(yè)部購買的主流品種比從市場上購買的品種損失率更小,因此建議農戶購買農業(yè)部推廣的品種。另外,機械收獲時,單產較低的商薯19比單產較高的隴薯9號損失率高,實驗中發(fā)現(xiàn)隴薯9號扁圓而粗短,單株結薯個數(shù)不多,比較容易被機器刨出,因此遺漏情況較少。而商薯19則塊多而細長,且埋薯深度較大,機械作業(yè)時容易遺漏生長較深和塊頭較小的薯塊。③機型的差異。在機械收獲中,大型機械收獲損失率高于小型機械,一是大型機械的工作寬度與壟距不完全匹配。以4U-1600為代表的甘薯雙行收獲機工作效率高于小型機械,但其工作寬幅160 cm,適應壟距55~80 cm,考慮到機器本身的配件厚度,以及地塊中壟距的不規(guī)則波動,導致挖掘時甘薯的破損率較高,造成損失率較高。而以4U-900為代表的單行收獲機適應壟距最寬達到90 cm,實踐中破損率較低;二是大型機械在挖掘輸運中的甘薯就會直接與桿條碰撞,且各級鏈條交接處也常存在高度落差,這些都增大了塊莖碰傷的可能。④收獲方式的差異。可以看到,甘薯機械收獲損失率要遠大于手工收獲,機械化收獲雖然效率高,但目前市面上還沒有能夠適應不同地形、品種的收獲機械,且收獲后仍需要人工撿拾,依然存在一定的勞動強度,而收獲損失率反而更高。
表1 實驗結果Table 1 Experiment results
注:數(shù)據(jù)來源:實驗數(shù)據(jù)、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農機網(wǎng)。
Note:Data sources: experimental dat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Network.
本文選取了北京、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重慶、陜西13個省進行抽樣調查,2015年,這13個省的薯類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8.22 %,其中,四川、重慶、貴州、廣東、福建、湖南均為全國排名前十位的薯類種植大省。以東部地區(qū)(浙江、福建、廣東)、中部地區(qū)(湖北、湖南、安徽)、西部地區(qū)(四川、重慶、貴州、廣西)以及北部地區(qū)(山西、陜西、北京)作為抽樣區(qū)域不僅考慮了中國各大區(qū)域,且涵蓋了北方春夏薯區(qū)、長江中下游流域夏薯區(qū)和南方薯區(qū)3大薯區(qū),在地區(qū)分布上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此次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237份,本次調查與2016年5-6月間完成。
2.2.1 受訪者統(tǒng)計特征 從表2可以看到,237位受訪者中,男性占91.98 %,多于女性;受訪者年齡大多數(shù)分布于46歲及以上年齡段,共占比87.77 %;其中,有92.83 %的受訪者均為農業(yè)戶口;文化程度以在校6年及以下為主體,占比54.43 %;大多數(shù)受訪者職業(yè)為家庭經營農業(yè)勞動者,占總人數(shù)的69.2 %;與此同時,有16.88 %的受訪者有外出從業(yè)的經歷。
表2 受訪者的基本統(tǒng)計特征Table 2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viewees
表3 不同分類下的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平均損失率Table 3 Average loss rate of sweet potato harvesting i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2.2.2 甘薯收獲損失率的總體估計 根據(jù)中國農機網(wǎng)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甘薯機收率為26 %,本次受訪的農戶均使用手工收獲,問卷中沒有涉及機械收獲,因此本文只討論手工收獲下的甘薯收獲損失。表3為不同分類下被調查農戶對甘薯平均損失率的估計,調查結果顯示,63 %的農戶在問卷中反映甘薯產后收獲環(huán)節(jié)存在損失,全國甘薯手工收獲平均損失率為4.7 %,其中,東部地區(qū)受訪者估算的甘薯平均損失率為4.8 %,中部地區(qū)受訪者估算的甘薯平均損失率也為4.8 %,西部地區(qū)受訪者估計的甘薯平均損失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3.4 %,北部地區(qū)受訪者估計的甘薯平均損失率為4.7 %。此外,甘薯收獲時因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占收獲環(huán)節(jié)總損失的6.03 %,因蟲害造成的損失占23.08 %。被調查的237戶農戶中,有4 %的農戶表示會在收割完成后,到田地里去撿拾遺漏的甘薯,其余96 %的農戶都表示不會去撿拾。
從不同時機的收獲損失看,11.5 %的農戶選擇在未完全成熟時進行收割,86.3 %的農戶在成熟期進行收獲,還有0.7 %的農戶在過熟期進行收獲。在未完全成熟時期收獲甘薯的損失率為20.65 %,在成熟期收獲甘薯的損失率為2.44 %,而在過熟期收獲甘薯的損失率為11.18 %。從農戶對損失的估計來看,在成熟期收獲甘薯損失率最小,且該數(shù)值也與實驗所得手工收獲環(huán)節(jié)全國平均損失率相近,而在未完全成熟或過熟時收割甘薯都會造成損失率的增加,尤其是在未完全成熟期收獲損失率極大。
從不同地形的收獲損失來看,在平地種植甘薯的農戶收獲環(huán)節(jié)平均損失率為9.55 %,坡地甘薯收獲平均損失率為2.75 %,而洼地平均損失率為4.86 %??梢?,相比平地和洼地,坡地收獲損失率更低,這可能是由于手工收獲時坡地翻土更省力,也更易看到遺漏的甘薯,損失率較小。
從不同土壤類型的收獲損失來看,在沙土中種植的甘薯收獲損失率為2.30 %,在壤土中種植的甘薯收獲損失率為2.75 %,而在黏土中種植的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達到14.20 % ,高出沙土將近12個百分點??梢?,土壤類型對甘薯收獲損失有較大影響,其中,黏土由于含沙量很少,粘性較大,因此收獲時不易將甘薯從中刨出,且不易發(fā)現(xiàn)遺漏的甘薯,損失率較大。
2.2.3 理論模型與變量設置 理論模型。本文選取甘薯收獲損失率作為因變量,建立如下模型:
Li=βXi+εi
(1)
式中,Li為第i個農戶估計的甘薯收獲損失率,Xi為第i個農戶主觀判斷的影響因素向量,β為待估計系數(shù)向量,εi為獨立同分布的隨機擾動項。
變量選擇。根據(jù)前人研究及實踐經驗,本文將影響甘薯收獲損失的主要因素歸納為農戶特征和收獲作業(yè)特征兩大類共14個變量(表4)。
本文運用Stata13軟件對甘薯收獲損失的影響因素進行估計,得到的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顯示,受訪者年齡、受訪者文化程度、家庭全年總收入、收獲期蟲害程度、收獲后是否趕種下一季、是否有間作套種、是否適時收割這7個自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適時收割對甘薯收獲環(huán)節(jié)損失率影響最大。
表4 變量名稱、含義及統(tǒng)計特征Table 4 Name, meaning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bles
農戶特征因素的影響。受訪者年齡的估計系數(shù)為0.001,顯著性水平為0.059,說明年齡越大,甘薯收獲時損失率越高。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會逐漸下降,造成損失率的上升。此外,受訪者文化程度的估計系數(shù)為0.005,顯著性水平為0.003,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甘薯收獲損失率越高。由于文化程度高的受訪者一般都不只靠種地為生,對甘薯收獲損失的重視程度不高,造成損失率的提高。家庭全年總收入的估計系數(shù)為-2.06×10-7,顯著性水平為0.036,可見,家庭收入越高,甘薯收獲損失率越高,但影響比較小,當收入高的家庭認為減少損失所得的收益不足以彌補其花費的顯性及隱性成本時,其減少損失的意愿就會降低,從而導致甘薯收獲損失率的提高。
收獲作業(yè)特征因素的影響。收獲期蟲害程度的估計系數(shù)為-0.037,顯著性水平為0.000,說明甘薯收獲期蟲害程度越低,其損失率越小,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收獲后是否趕種下一季的估計系數(shù)為-0.03,顯著性水平為0.004,說明收獲后趕種下一季會造成甘薯收獲損失率的上升,收獲后趕種下一季會降低收獲精細程度,因此造成損失率的上升。是否有間作套種的估計系數(shù)為0.022,其顯著性水平為0.024,說明當有間作套種時,甘薯收獲損失率會降低。最后,是否適時收割估計系數(shù)為-0.11,顯著性水平為0.000,在所有變量中影響最大。當甘薯能被適時收割時,其收獲損失率會降低,這與上文王釗等(2008)的研究結論一致。
本研究基于實驗數(shù)據(jù)及中國13個省237戶農戶的調查數(shù)據(jù),結合實驗結果,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測算了中國甘薯收獲損失率,并分析了其影響因素。實驗結果顯示,中國甘薯手工收獲損失率為2.28 %,機械收獲損失率4.94 %,綜合損失率2.97 %,品種、地形和機型的不同均會影響甘薯收獲損失率。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農戶估計的甘薯手工收獲平均損失率為4.7 %,存在高估的現(xiàn)象,且各地區(qū)之間損失率存在一定差異,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及北部地區(qū)的甘薯收獲平均損失率均接近全國水平,而西部地區(qū)甘薯收獲平均損失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3.4 %。除此之外,不同收獲時機、不同地形和不同土壤類型下甘薯收獲損失率也不盡相同。進一步研究表明,農戶年齡、農戶文化程度、家庭全年總收入、蟲害程度、收獲后趕種下一季均對甘薯收獲損失有正向影響,而進行間作套種和適時收割能夠降低甘薯收獲損失率。雖然天氣惡劣、作業(yè)態(tài)度粗糙及人手不足都會加重甘薯收獲損失,但收獲期天氣、作業(yè)態(tài)度和人手富裕度對甘薯收獲損失并無顯著影響。
表5 模型估計結果Table 5 Estimation results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Note: *P< 0.1, **P< 0.05, ***P< 0.01.
根據(jù)以上分析,從以下5個方面提出建議:①根據(jù)不同品種的生長特性,適時調整作業(yè)深度。收獲機與拖拉機掛接機構連接牢靠進行作業(yè)時,挖掘深度用地輪高度調節(jié),根據(jù)不同農藝種植要求選擇合適的犁體調節(jié)柄齒槽。特別對于薯塊細長,埋薯較深的品種要放慢工作速度,適當調整犁體入土角分離柵條斜度,避免漏收、挖傷、碰傷甘薯。②根據(jù)工作寬幅和種植壟距,合理選擇匹配的機型。小型收獲機的優(yōu)勢在于單行運作,機動性強,匹配動力要求低,價格便宜,劣勢在于工作效率低。而大型收獲機的劣勢在于靈活性稍差,價格偏貴,但優(yōu)勢在于工作效率較高。因此,目前來看建議丘陵地形、小面積、分散種植的農戶使用單行收獲機,損失率較低。但未來的大面積平地種植,可以考慮調整壟距適應大型機械,使用多行收獲機,提升工作效率。但操作時也需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范,降低損失率。③大力發(fā)展甘薯在西部地區(qū)的種植,西部許多地區(qū)氣候、土壤、地形并不適合種植小麥、水稻等主糧作物,但甘薯耐寒、耐旱、耐瘠,易種植、產量高、營養(yǎng)豐富,可以將西部地區(qū)的貧瘠土地有效利用起來,有助于緩解糧食危機。④向農戶普及甘薯種植的相關知識,如:減少蟲害的方法、適時收割能減少多少損失等,并鼓勵其進行間種套作,有效減少甘薯收獲損失。
同時,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實驗選點較少,樣本量較少,且調查對象均為普通農戶,未對大型農場、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等進行研究;此外,由于被調研農戶均使用手工收獲方式,因此問卷部分,本文只討論了手工作業(yè)條件下的甘薯收獲損失率,并未涉及機收損失率,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