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稍有知識者都聽到過弗蘭西斯·培根的大名,那句流傳400多年的格言——“知識就是力量”幾乎是婦孺皆知。他的散文與莎士比亞的詩歌并負(fù)盛名,他的哲學(xué)堪稱現(xiàn)代哲學(xué)的開拓者,史書上常稱其為“散文巨匠”和“哲學(xué)大師”。
也許是智者培根的光環(huán)過于耀眼,使得后人往往只看到他光亮的一面而輕忽其陰暗的另一面。英國法官丹寧在85歲那年寫的《法律的界碑》一書中,對培根下了一個頗為精當(dāng)?shù)脑u語:“腦袋是金子的,但他的腳卻是泥的?!庇娙似寻貏t是這么描述培根:“培根曾是多么才華照人啊,他是人類中最有智慧、最光輝、最卑鄙的一個才高而德薄的散文家?!?/p>
培根在政壇上長袖善舞,官至掌璽大臣、總檢察長、大法官。位高權(quán)重的他屢屢受賄,在當(dāng)時的政界、司法界是出了名的,諸如奧貝里控告威廉·布魯克爵士,先以100英鎊打點;愛德華·埃格頓控告兄長,送上400英鎊“意思意思”,培根都是一一笑納。最后國會指控裁決他有罪,面對28件物證(有價值800英鎊的飾盒、價值500英鎊的鉆石耳環(huán)、價值50英鎊的金扣子等),幸得國王開恩,培根才免遭彈劾。但他貪官的污點則是永遠抹不去的。
十六、十七世紀(jì)的英國,宦?;煦?,行賄幾成當(dāng)時的慣例,受賄則是官場的常態(tài),適如羅素所說:“在那個年代,(英國)法律界的道德有些廢弛墮落。幾乎每一個法官都接受饋贈,而且通常雙方的都收。”但這決計不能成為寬宥培根受賄行徑的理由。當(dāng)年英國也有高風(fēng)亮節(jié)者如愛德華·科克大法官,潔身自好,一身清白,培根何以擋不住金錢的誘惑?——主因還是在自身矣!
或曰:培根直言不諱承認(rèn)受賄,他盡管收了一方或雙方當(dāng)事人的賄金,但并沒有替其袒護,作出不公正的判決,換言之,“貪贓”不“枉法”。對此,我們不禁要詰問:不“枉法”就能堂而皇之地“貪贓”么?其實,“枉法”和“貪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標(biāo)示的是司法公正與否,后者彰顯的是為官清廉與否,兩者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未必有著必然的線性的因果關(guān)系。倘若既“貪贓”又“枉法”,那是錯上加錯,罪加一等。像培根那樣“貪贓”而不“枉法”,雖說沒有“冤判攪污了水源”(培根《論司法》),但由于缺失操守、迷失道德而成了金錢的俘虜,大法官的英名豈不如培根自己所言,“受穢污之玷?”
身居大法官高位的培根薪俸不可謂不高:1608年,培根的年收入是5000英鎊;十年后,年收入增至16000英鎊。但如此豐厚的收入抵不住他的揮霍無度,據(jù)說,培根非常講究感官上的舒適,不但自己穿著華麗的服裝,而且40名男傭女仆也得穿一律的用西班牙皮革制成的靴子,他不斷地用奢侈品飾扮自己,還有燈紅酒綠的“雅好”。如此追求一流的物質(zhì)生活,當(dāng)常常是入不敷出,“寅吃卯糧”,債臺高筑(有史書稱:培根死時尚欠債20000英鎊哩?。.?dāng)一個人的正常收入與自己所孜孜追求的奢豪生活欲望形成巨大反差時,倘不能節(jié)制這種欲望卻任其膨脹,那么,以受賄等非法手段斂財便是必然的路徑,只是時間的遲早、數(shù)額的大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