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大志
上個世紀70年代,有一本連環(huán)畫《水上交通站》風靡大江南北,該題材還被改編成京劇、滬劇、評書等戲曲劇種搬上舞臺,再現(xiàn)了水上秘密交通站人員在護送我黨政軍干部渡過長江時與敵周旋的革命斗爭場景,其主人公原型和故事發(fā)生地都在被陳毅譽為“長江跳板”的島城揚中。
連環(huán)畫《水上交通站》
1973年至1976年,上海、北京、江蘇、江西、浙江、人民美術、河南、黑龍江、遼寧等9家人民出版社相繼推出了《水上交通站》同題材連環(huán)畫單行本,另外還有一個遼寧人民出版社的年畫彩色版。
這些出版社集中編繪的《水上交通站》連環(huán)畫均取材于楊鐘(“揚中”化名)所著的江蘇民兵斗爭故事——《水上交通站》。在這些連環(huán)畫中,書名有延用原名的,也有另取《智闖大江》等新名的,并有40開、60開等多種開本。
《水上交通站》的故事主要敘述了解放戰(zhàn)爭后期,以長江斗橋地區(qū)李振江站長為首的中共水上秘密交通站人員,在護送中心縣委曹(趙)書記過長江赴江南途中,由于叛徒出賣,船行至江中心,被敵人的一艘特務船跟蹤追捕。李振江、曹(趙)書記等臨危不懼,將計就計地與敵人進行了一番斗智斗勇,終于使特務、叛徒都葬身于江中,順利完成了水上交通站肩負的護送任務。
曾經參與創(chuàng)作的揚中市退休干部吳永榮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初,江蘇省軍區(qū)征集民兵革命斗爭故事,揚中由陳太華(執(zhí)筆)、吳永榮、張茂榮、張應新集體創(chuàng)作了《水上交通站》,取材于揚中真人真事。這篇文章送到省軍區(qū)后,立即從眾多投稿中脫穎而出,被推薦給解放軍文藝雜志社,并于1972年12月刊登,不久又被翻譯成4國文字向國外發(fā)行。
《水上交通站》文章發(fā)表之后,尤其是第一版連環(huán)畫發(fā)行后,引起較好的社會反響,文化界人士紛紛給予關注,許多外省的連環(huán)畫作者還專程趕到揚中采訪、實地繪制,并在長江上體驗漁民生活。上海說唱團演員帶著劇本到揚中試講、征求意見,“八一”電影廠的編劇也到揚中漁業(yè)社采訪和體驗生活。
揚中縣京劇團還成立了編導演結合的創(chuàng)作隊伍,將《水上交通站》改編成8場現(xiàn)代京劇,演出廣受好評。
揚中是長江中的年輕島城,素有“江中明珠、魚米之鄉(xiāng)”“水上花園”的美譽,島上現(xiàn)有5座跨江大橋連接南北兩岸。但在1994年撤縣設市、揚中長江一橋建成通車之前,這里還是一座孤島,交通不便、非舟莫渡。
四面環(huán)江的揚中島,南北長30余公里,東西寬平均不足10公里。據有關記載,南宋年間,已有人家遷居于此?!邦^頂一江水,腳踩一只盆”的特殊地形,決定了它雖然年年經受洪水威脅,卻也因此避開了不少戰(zhàn)火的禍害。
揚中在1904年建置之前,一直被稱為“太平洲”,先后為丹徒、丹陽、武進、江都、甘泉、泰興等6縣分管,建置后屬四等小縣,歷來不為兵家所重。自太平天國運動至抗日戰(zhàn)爭前,僅1928年發(fā)生過一起戰(zhàn)事:江陰紅軍游擊隊一部,夜襲老郎街公安分局。
但是,抗戰(zhàn)時期,這座江島成了連接大江南北的水上要塞,陳毅曾多次到達揚中,并留下了激情洋溢的“長江跳板穩(wěn)如山,眾寡懸殊不等閑”等詩句。
陳毅認為,揚中是敵人統(tǒng)治較薄弱的地區(qū),便于新四軍活動。從地理位置和地勢地貌上說,揚中港口碼頭多,船只漁民多,水上交通比較發(fā)達,河港交織、樹竹叢生,對新四軍開展游擊戰(zhàn)極為有利;從經濟上說,揚中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為軍隊給養(yǎng)提供了極佳條件;從政治軍事上說,揚中遠離城市和鐵道線,敵偽鞭長莫及,大部隊進來展不開,小部隊來了不頂用,新四軍在這里可以建立鞏固的抗日游擊根據地。為選擇將來大軍過江的地方,他多次到揚中察看地形,并命令管文蔚率挺進縱隊攻打揚中,在當地發(fā)動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以便迅速控制揚中,架好“跳板”。
揚中這塊“跳板”架起來之后,陳毅秘密三進泰州、陶勇率新四軍一支隊四團二營到蘇北與皖北交界處建立蘇皖支隊、葉飛率新四軍一支隊六團主力到蘇北,以及1940年7月粟裕率領新四軍在江南的大部隊渡江北上,到泰州西部的塘頭鎮(zhèn)組建蘇北指揮部,都是通過這塊“跳板”進軍江北的。
“跳板”雖穩(wěn),但水上交通還是受到制約的。國民黨揚中黨部和縣政府為防范革命活動,強化沿江防務,切斷揚中與蘇北的聯(lián)系,在全島構筑磚石碉堡83座,設置監(jiān)視哨所121處、監(jiān)視崗48處,并在各鄉(xiāng)、保及重要港口分別建立了檢查哨所,除6處渡口外,其余沿江港口一律封鎖?!暗叵曼h”只能通過秘密渡口進行水上運輸。
新四軍“挺進縱隊”進入揚中后,共產黨的地下交通隨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1942年,為溝通蘇南、蘇北根據地,中共蘇中十地委成立長江交通工作委員會,俞遒章、張志強、酈琴等負責揚中至靖江、四圩、江陰等地水上秘密交通,秘密接送黨政軍干部,傳遞文件、情報、刊物,運送軍需,有秘密碼頭9處。又成立水上交通站,站長蔡志柏,繼任站長陳紹堂、姚煥文。
此后,新四軍在漁民、船民中發(fā)展黨員,組織水上交通網,開展敵后游擊斗爭,先后建立交通聯(lián)絡站(點)數十個,以公開職業(yè)為掩護,采取短距離、就地分散、單線聯(lián)系的原則,逐步形成群眾性的交通網絡。
1945年,新四軍北撤后成立分區(qū)地下交通聯(lián)絡站,有船百余艘(包括漁船),設7個船民黨支部,有秘密黨員102人,他們堅持斗爭,直至1949年揚中解放。
《水上交通站》故事中被護送過江的曹(趙)書記原型是先后擔任鎮(zhèn)丹揚工委副書記、代理書記和丹北工委書記的趙文豹,漁民出身的水上交通站長李振江原型為揚中縣交通站站長姚煥文,以及其他分站負責人朱松華、孫伯鈞等人。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兩戰(zhàn)期間,揚中全縣從事地下交通聯(lián)絡人員最多時有100多人。全縣交通人員傳遞各類文件通知、報紙、宣傳品等上萬件,護送人員800余人次。水上秘密交通站的建立,為保證黨政交通聯(lián)絡暢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