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800年前,岳飛的孫子岳珂有幸參加宋寧宗的生日宴會。在那個盛宴上,他吃到了外賣?;实圻^生日,怎么會有外賣呢?
南宋前期老是跟金國打仗,皇帝已經(jīng)很多年沒搞過大型壽宴了,百官也都忘了規(guī)矩。幸虧還有檔案可查,于是按照太祖定下的規(guī)矩走。
太祖是馬上皇帝,性情豪爽,第一次過壽相當任性——大宴群臣。有關部門奏道:“您沒有讓我們提前準備,百官來了沒啥可吃??!”太祖說:“去叫外賣??!能買到啥就吃啥!”于是,光祿寺的官員布置場地,御膳房的雜役擺上桌椅,內(nèi)庫里管酒的太監(jiān)搬來酒水,又派人到宮外酒店和飯攤上采購菜肴。一切準備停當,太祖吩咐開宴,大家過了一個熱鬧又寒酸的生日。用太祖的話說,這樣做是為了給天下做表率,號召大家勤儉節(jié)約。
不過寧宗的壽宴就準備得比較充分了,所有菜品都讓御廚搞定,但有祖宗家法管著,頭幾道菜還得叫外賣。
宋朝皇帝不僅在壽宴上叫外賣,元宵節(jié)賞燈時也不例外?!稏|京夢華錄》中載,北宋后期,每年元宵節(jié),晨暉門外專門給皇帝設一個看位——用荊棘圍起來,占地20平方米,里面放著御座,便于皇帝就近觀燈。
天近黃昏,華燈初上,開封城里賣小吃的攤販就烏泱烏泱地趕了過來,在皇帝的看位前擺得里三層外三層,等著皇帝叫外賣。當然,這些攤販都是經(jīng)過開封府官員和御前侍衛(wèi)精挑細選的,不僅手藝地道,還有忠君愛國之心。
到了南宋,皇帝們更加親民。據(jù)《武林舊事》記載,宋高宗和宋孝宗當太上皇時,都喜歡換上便裝,駕著小船去西湖游玩,餓了就在船上叫外賣。臨安小販知道他們這個癖好,也駕起小船,跟在御舟后面高聲叫賣。有個叫宋五嫂的小販,魚湯做得好,宋高宗游湖時點了她的魚湯,使她名聲大振、生意火爆,成了小吃界的富婆。
那百姓有沒有叫外賣的習慣呢?還真有。北宋開封人口密集,街市繁華,每條街巷都能找到茶樓、酒店、飯莊、娛樂場所。有些生意人太忙,沒時間生火做飯,干脆頓頓都從外面買。
南宋時期,北人南遷,江浙等地的人口更稠密,商業(yè)更發(fā)達,市井更繁榮,不做飯的市民也就更多。南宋筆記《三徑野錄》中如此描述蘇州風俗:蘇州婦女比較懶,不肯下廚做飯,該吃飯時就在樓上打開窗戶,用一根繩子從樓上垂下一個小竹筐,筐里裝著錢。樓下的小販把錢收起來,把菜做好放到筐里。她們拽起繩子,把裝滿外賣的筐子提上樓去。
不過,宋朝人叫外賣,如果離得特別近,需要喊話;如果喊話聽不見,就得親自或派人跑到店里。好在宋朝都城閑人不少,有些人無產(chǎn)無業(yè),全靠幫人跑腿來謀生,比如幫忙送外賣。
另外,宋朝商販的服務意識也很超前,為了多做生意,常挑著擔子或挎著籃子上前兜售,將小吃送到客人跟前,這也算是宋朝外賣火爆的原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