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蕾
摘 要 對于“黃大年”這樣高大上的選題,又面臨傳播熱度非常高等問題,紀錄片《黃大年》怎樣能突出重圍?創(chuàng)作團隊需要找到一條合適的破解之路。在整合一切資料之后,創(chuàng)作團隊決定從“小”處著眼,抓住四個“小”方面進行記錄和呈現(xiàn),從而將家國情懷的大主題表現(xiàn)得鮮活生動、感人肺腑。
關鍵詞 情感共鳴;鮮活生動;以小見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5-0060-02
2018年4月,由吉林電視臺攝制的四集紀錄片《黃大年》榮獲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fā)的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jié)目獎(暨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這是對紀錄片《黃大年》作為主旋律題材紀錄片創(chuàng)新實踐優(yōu)秀成果的有力證明。
無論對于觀眾,還是對于我們創(chuàng)作團隊來說,紀錄片《黃大年》都如同一場悠長而感動的精神洗禮。它不是口號式、標語體的反復刺激,而是通過平凡如常的人物描摹,點滴匯海的情感體驗,如春雨潤物般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從心底里升騰出對黃大年精神的真正崇敬和積極傳承。
2017年,隨著黃大年宣傳熱度的增大,作為無私的愛國者、杰出的科學家和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他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媒體講述、轉載,越來越多的各色藝術形式被呈現(xiàn),受眾對他及其故事也越來越耳熟能詳……面對這樣“高大上”的人物選題,怎樣不脫離群眾達到情感共鳴,讓觀眾感受到人物那接地氣的感動力量?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只有獨樹一幟、另辟蹊徑,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部有筋骨、有溫度、有藝術感染力的人物紀錄片。
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大主題進行“小”呈現(xiàn),即用多個“小”方面的記錄和表現(xiàn),淋漓盡致地立體塑造出黃大年弘大的家國情懷,從而達到以小見大、以情動人的宣傳效果。
1 抓住“小”人物 打造“大”亮點
為了讓觀眾能夠有一個自然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過程,我們在片中設置了一個平凡的線索人物,那就是黃大年的專車司機劉國秋。他是片中最“小”最“草根”的人物,卻也是該部紀錄片中最大的亮點,并且一直為觀眾所津津樂道。他相貌如常,話多能言,操著一口東北普通話,極具的哥的特點。正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物,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展現(xiàn)黃大年的獨特視角,并立體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黃大年形象。
劉國秋的視角其實代表了普通人認識黃大年最真實的視角。初識時,“總坐最晚的航班來回,哪個航班晚坐哪一個,都給我氣完了,給我氣得真不想拉他(黃大年)了。然后,他說,劉師傅,你看我總這么晚回來,我就給國家做事兒呢,他說的你也非常辛苦,為我服務,也算是為國家做貢獻了,其實那時候也不是特別熟悉,我也不知道你干啥的,你拿國家來說事兒呢,我根本就不信,你開玩笑呢嗎”。相熟后,“送他沒有一次是不著急的,他跟我說,劉師傅,安全第一就行,不行我就坐下一趟航班,我說你這么糊涂呢,你還下一趟航班,這個你趕不上就沒有航班了”。到現(xiàn)在,“他最常坐的就是最晚的兩個航班——6142和6180,有時候我去接乘客,就希望我后排坐著的是黃老師,但現(xiàn)在誰能接回來他?誰也接不回來了……”
觀眾們隨著他生動的、口語化的語言回憶了他與黃大年從陌生到熟悉,從懷疑到信服,從漠視到崇敬,從平淡到痛心的情感變化過程。有了這樣的體驗過程,情感落定的高點就不再是倏忽而立的空中樓閣,讓人覺得虛浮了。這樣有跡可循的、有源可溯的真實情義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深入人心。
2 直面“小”遺憾 引出“大”蘊味
在紀錄片《黃大年》中,我們設置了一些充滿遺憾的痛點。這些點雖然小,但是卻使得片子更具蘊味,產(chǎn)生了更具直擊肺腑的力量。
在片子策劃之初,我們是希望能夠采訪到黃大年的妻子和女兒,但是她們謝絕了采訪。我們明白如果可以采到,或許會得到獨家的資料,但是我們也懂得他們拒絕的緣由。因為黃大年的突然離世把那些曾經(jīng)美好的所有過往,碾壓成毫無頭緒的記憶碎片,這個時候,他們沒有任何氣力去拼湊。所以,最后我們爭取到一個不打擾的記錄機會,就是黃大年妻女及外孫回長春的一段簡短紀實。我們將這一段真實的記錄放進了正片,想用這種方式去彌補一下黃大年沒能見到外孫的遺憾。片子播出后,這段落也是給觀眾留下了悠長而酸澀的味道,一種哀其幸福卻不完滿的痛感。
同樣的,還有大學同學再沒有機會約在一起看電影《深海浩劫》,司機劉國秋再無法搭載他,助理王郁涵也無法再聽到他咚咚咚的腳步聲和“早啊,小王”的打招呼,同事們再也接不通手機里那熟悉的電話號碼,黃大年也沒能陪伴女兒生產(chǎn),沒能囑托女婿好好照顧女兒,沒能擁抱一下外孫春倫,沒能將知識更多地傳播下去,沒能與學生們歡度下一個圣誕節(jié),沒能與“戰(zhàn)友”完成共同志愿,沒能看到自己夢想的最終實現(xiàn)……這么多的小遺憾一層一層地如海浪般撞擊觀眾們的心靈,在海浪全部退去之后,留下的是對平凡與偉大的重新理解,偉大是平凡人面對家國、面對大小、面對得失的正義取舍。偉大、高尚離我們并不遠,也非高高在上,或許它們一直就在身邊,感動和激勵著我們。
3 集合“小”故事 成就“大”人生
從2017年7月5日至8月底,紀錄片《黃大年》一共歷經(jīng)了近兩個月的前期拍攝時間,創(chuàng)作團隊先后赴黃大年的家鄉(xiāng)廣西南寧市、曾經(jīng)工作地廣西第六地質隊,興城野外研究基地、長春地質宮、吉林大學等多個地方進行拍攝,并紀實和采訪了黃大年的弟弟、發(fā)小、同桌、老師及“千人計劃”專家代表、同事、學生、主治醫(yī)師、專職司機、地質宮門衛(wèi)等數(shù)十位普通人,他們講述了很多關于黃大年的小故事,這些故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卻似身邊人一樣令人感覺熟悉而溫暖。
他的父母會因為紀念一個時代而給他取名黃大年,他小時候會帶領調皮的男孩子去抓魚,他會認真閱讀馬列書籍、毛主席的著作,他也曾榮獲過三好學生,他也渴望過上大學,他也曾手抄高考復習資料,他喜歡踢足球、攝影,也喜歡吃烤玉米、米粉,他會不服輸?shù)嘏c外國人比拼游泳,他也會聽到《我愛你中國》而落淚,他會浪漫得為妻子當眾獻花,他的妻子也會等待晚歸的人而一遍遍熱飯,他會背個雙肩包與門衛(wèi)打招呼,他也會給相熟的朋友介紹工作機會,他會與同學朋友相約騎車爬山,他也會與學生們在茶思室里談天議地話夢想,他會因演算研究數(shù)據(jù)而廢寢忘食,他也會為了精益求精的研發(fā)對團隊和學生大發(fā)脾氣……
這些鮮活的小故事組合到一起,就勾畫出一幅黃大年的人生畫卷。他大部分的人生與我們自己的或周圍朋友的人生相類似,因此我們會覺得那更加生動,更加接地氣,更容易讓人信服,也更加令人動容。其中所蘊含的黃大年精神更讓人感覺崇高卻有溫度、偉岸卻不疏離,為觀眾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精神洗禮。
4 匯聚“小”精神 凸顯“大”情懷
紀錄片《黃大年》還講述了一些其他普通人的小故事,雖然他們并沒有直接講述關于黃大年本人的故事,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從側面反映了黃大年所歷經(jīng)的時代大背景,為黃大年個人精神的形成提供可信的支持和有力的證明,而且也繪出了一代代建設祖國的奉獻者群像,進一步升華了該部紀錄片的主題。
在廣西拍攝黃大年的兩位初中老師杜冠宇、黃先榮的時候,我們印象也是非常深刻。兩位老師是夫妻,現(xiàn)年都80多歲,全部畢業(yè)于長春地質學院。在采訪中,他們講述了那一代地質人的一些故事和精神,他們代表的是黃大年父母親的那一代地質人。在他們激動的回憶里,充盈的是他們對地質事業(yè)那由衷的熱愛,是建設祖國的萬丈豪情,是關于那個時代的青春與激情、快樂與奉獻。這也就讓我們尋到了黃大年精神的根,這個根便是黃大年在青少年時期耳濡目染的時代精神,也涂抹出了黃大年那亮麗的生命底色。
另外,我們對吉林大學“千人計劃”的另三位專家——馬芳武、張曉安、王獻昌,也進行了同題采訪。當我們問到“你們在國外已經(jīng)生活很優(yōu)越了,為什么還選擇回來”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希望把自己的研發(fā)帶回來,同時能帶起一批人,共同建設祖國,中國才更有希望”。這也應該是黃大年的內心想法,是在經(jīng)歷過海外游學的中國人的最真實的感觸,也是眾多海外游子最樸素的歸國情緣。黃大年是這個群體中的杰出代表,所以黃大年這赤誠的家國情懷呈現(xiàn)得就不再突兀,也不會令人覺得曲高和寡。熱血沸騰的赤子情懷既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底力,也應該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核力。
很慶幸,紀錄片《黃大年》沒有落于俗套,于細致策劃和認真研討之中,定位了那些能夠反映精神源點的“小”方面,竭盡所能地將黃大年實實在在、鮮活立體的呈現(xiàn)出來。像《黃大年》的創(chuàng)作一樣,用真實的記錄去牽動發(fā)于心底的感動力量,引發(fā)社會關于時代精神與中國脊梁的思考與解讀,激發(fā)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中國人共同創(chuàng)造偉大新時代。這就是我們作為紀錄片人的責任與擔當。
參考文獻
[1]Sheila Curran Bernard.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2版.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2]王俊杰.傳媒時光[M].北京:中華書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