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天,四川樂山的一組雕塑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這組雕塑位于樂山岷江東岸嘉州長卷天街停車場附近,雕塑包含四人一狗,四個人都穿著長袍馬褂,其中一名留著長須的男子和一名背著布袋的男子正在拱手行禮,都是右手包著左拳。
“拱手禮不都是左手在上,左手包著右拳嗎?”有細心的市民認為,這“拱手禮”不對,跟傳統(tǒng)禮儀完全相反。難道這組雕塑的拱手禮另有說法?
對此,吟誦非遺傳人、文史專家、四川省國學教育研究會主要發(fā)起人陳洪告訴記者,拱手的時候兩手稍彎,相疊于胸前或偏上,形成一個拱形,也可一手虛握,用另一只手包住。拱手禮作為傳統(tǒng)儀禮演禮的一種,存在男女之別。男子行禮的時候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表示壓住了具有攻擊性的右手來表達友善的意思。女子行禮的時候左手成拳,右手包住。不過目前并沒有發(fā)現(xiàn)歷史上有關(guān)于女子行拱手禮的記載和圖畫。
在城市雕塑中,這樣的錯誤可謂屢見不鮮。比如西安大雁塔廣場藥王孫思邈的雕塑,作為唐朝人的孫思邈,手里卻捧著明朝中期才出現(xiàn)的線裝書,而且“藥王”也被翻譯成了“毒梟”。再如重慶沙坪壩三峽廣場有一組雕塑把蘇武牧羊變成了“昭君牧羊”。有網(wǎng)友擔心:“萬一孩子們以后只曉得‘昭君牧羊,不曉得昭君出塞、蘇武牧羊怎么辦?”
本來,創(chuàng)作這種歷史文化題材的雕塑是為了傳承和延續(xù)文化,給城市增添一點歷史文化氣息,但這種“失真”的雕像,效果顯然適得其反。以訛傳訛,必然影響正確的認知,導致謬種流傳。而如果明知是錯誤,卻不較真,也將助長一種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風氣,貽害無窮。
(適用話題:文化、傳統(tǒng)、傳承、態(tài)度、責任、影響、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