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折扇質(zhì)量均美,這場“惠風和暢? 折扇集萃”展覽特別規(guī)劃“折扇與宮廷的交會”“揮灑酬贈”“懷袖悅目”“君臣翰墨”“雅俗共賞”等單元,遴選成扇及扇冊共三十八件,藉以呈現(xiàn)折扇藝術(shù)的發(fā)展。
折扇與宮廷的交會
明初洪武年間日本朝貢使節(jié)進貢日本扇,太祖朱元璋將折扇賜予群臣。成祖朱棣喜愛折扇卷舒自如,命工仿之;臣子們于端午時節(jié)獲賜翰林名公書寫格言的折扇,如沐仁風。宣宗朱瞻基時沿襲宮廷端午賜扇傳統(tǒng),更于扇面親灑宸翰,《御筆花鳥》為明代宮廷早期折扇的珍貴作品。
明宣宗御筆花鳥(圖1)。
此幅為宣宗御筆花鳥,泥金扇面繪雙鳥佇立山茶花間。畫風承襲南宋院體風格,設(shè)色鮮麗典雅。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宣宗《山水人物圖》雙面扇,同為明代宮廷早期折扇的珍貴作品。
揮灑酬贈
明朝宮廷賞賜折扇,官員持扇、寫扇風氣亦日漸盛行。折扇具上寬下窄的優(yōu)美弧形平面,明代中葉起受書畫家青睞,成為獨特藝術(shù)形式。吳門書畫名家沈周(1427—1509)、祝允明(1461—1527)、文徴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等,皆有折扇佳作傳世。
明文徵明七言律詩(圖2)。
文徵明(1470—1559),江蘇蘇州人。初名壁,四十二歲后以字行,改字征仲,自號衡山居士。
自書《金山寺待月》七律:“浮玉山前玉露涼,晚潮微上月洋洋;魚龍深夜浮光怪,云樹搖空帶渺茫。水國題詩酬一宿,中泠裹茗薦新嘗;江風吟酒不能寐,起踏松陰自繞廊?!苯L月夜下賞景品茗飲酒,詩作似為酬贈友人借宿。行書結(jié)字修長,行間緊密,用筆勁健豪放。“玉華”雖不知何人,書于扇面顯然為文氏贈答或應(yīng)求對象。
懷袖悅目
折扇用紙有泥金箋、灑金箋、素箋、色箋等變化,扇骨包括竹、木、象牙、漆等多樣材質(zhì)。尺幅雖小,職業(yè)畫家發(fā)揮巧思,搭配紙質(zhì)扇骨表現(xiàn),繁簡均美。晚明職業(yè)畫家丁云鵬(1547—1628之后)、吳彬(約活動于1573—1620)、陳洪綬(1599—1652)等,融入個人風格,時見技藝精湛的折扇作品。
明丁云鵬畫后赤壁,姜貞吉書后赤壁賦(圖3)。
此扇與“畫前赤壁”尺幅大小相同,扇骨皆以湘妃竹制作,分繪“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很可能為預(yù)設(shè)的精美設(shè)計,或原為雙面扇,經(jīng)過清宮重裱而成。
畫面呈現(xiàn)蘇軾攜酒重游赤壁之下?!昂蟪啾谫x”文本中東坡獨自攝衣登巖長嘯,之后復(fù)登舟而放乎中流,夜半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文字敘述原具先后順序。丁云鵬因應(yīng)弧形扇面,將二段敘事合為一畫面,既呈顯畫家巧思,也反映當時觀者對于赤壁題材相當熟悉。
君臣翰墨
清圣祖玄燁(1654—1722)雅好書法,將御書詩扇賜給臣下,亦讓翰林詞臣進呈書扇、畫扇。清高宗弘歷(1711—1799)在位期間,君臣翰墨,作品豐富,同時積極整理宮中舊扇,對折扇的修護重裱不遺余力。
清楊大章仿仇英筆意樓閣(圖4)。
楊大章,乾隆時供奉內(nèi)廷,作品見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間,工人物、花鳥畫。根據(jù)《活計檔》,楊大章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即有畫扇記錄。此柄畫扇為楊大章奉敕仿明代仇英(約1494-1552)筆意畫宮殿樓閣,工筆細膩,山石用青綠重彩畫于金箋上,倍顯華麗。
折扇另一面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御筆賦得蓬瀛不可望》。書扇金箋夾貼于扇骨之下,突顯扇骨鑲嵌花草、人物等紋樣,亦作為行間隔欄,設(shè)計制作極為精巧。
明陳煥山水(圖5)。
清宮收藏不少明代折扇,此柄雙面扇之畫幅為陳煥(活動于1593—1631)所繪。陳煥,字子文,號堯峰,江蘇蘇州人。明末職業(yè)畫家,工山水,取法沈周,私淑侯懋功(1522—1620)。畫扇繪文人乘舟游于巨巖夾岸江流之上;左側(cè)林木蒼森,逼近觀者,舟中人物相對渺小。樹石勾勒點染接近吳派沈周、文徵明風格。
乾隆朝時積極整理宮中舊扇,時將舊扇配裱新作。折扇另一面裱裝高宗《御臨蘇軾尺牘》,形成明清作品合為雙面扇的現(xiàn)象。
雅俗共賞
有清一朝,折扇成為士民共賞的書畫藝術(shù),繪寫吉祥寓意扇面深受歡迎。書畫家之間交流、合作頻仍,藏家委制折扇風氣不墜。書藝界在碑學(xué)興起后,于折扇書寫殘碑識語,表現(xiàn)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清任熏趕鵝圖(圖6)。
任熏(1835—1893),字阜長,浙江蕭山人。海上畫派名家任熊(1823—1857)弟,人物學(xué)兄長畫法,然別出匠心,花卉翎毛亦聞名于時。
任熏后半生多客居蘇州,本幅款識“子賢仁兄大人雅屬,阜長任熏寫于吳門”即作于吳門。畫中小童趕鵝,人物運筆自如,野草枝葉用筆勁挺,鵝群姿態(tài)簡逸生動,將富村野氣息的題材帶入金箋扇面。折扇另一面為王藻墀《行書金丹四百字真言》,作于光緒十一年(1885),亦為“子賢”作。
民國趙云壑隸書漢碑二則(圖7)。
趙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蘇蘇州人。吳昌碩弟子,行書、花卉、山水得吳昌碩嫡傳,蒼渾秀潤。
書幅以隸書臨寫漢碑,用筆古樸渾厚;行書題識述明碑刻來源,風格則豪放率意。臨碑與題識字體相異,大小有別,分區(qū)布排于扇面。黑色扇骨與書法墨跡亦相映成趣,洋溢樸拙蒼厚的美感。折扇另一面畫山林竹叢茅舍。書畫同于甲子年(1924)為“薪蓀仁兄”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