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聞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184-01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以解決,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驗,提高科學能力,學習與同伴的交流、交往與合作,只有有效教學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進步或發(fā)展。
一、“有效”的多媒體資源
隨著現(xiàn)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學生每天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接觸到新鮮的事物、資訊以及知識。而我們教師教學時使用的很多多媒體資源是教材所提供的配套資源,由于這些內容制作時間較早,已經有大概十余年的時間,現(xiàn)在看來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觀看感受上來說都有一些“過時”,而這種“過時”的資源對學生幾乎沒有吸引力,無法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探究活動的熱情。
所以多媒體素材的選取,首先要跟得上時代的發(fā)展,內容應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或者與時代接軌,例如在《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雌雄動物相識環(huán)節(jié)雄性動物是如何吸引雌性動物與之交配繁殖的,為什么雄性動物的長相都是比較威猛或色彩艷麗的,我節(jié)選了《荒野間諜》中的一小段視頻,《荒野間諜》這部紀錄片是英國BBC電視臺利用制造的機器動物作為間諜混入某一動物群中,以更真實的角度記錄動物們的日常,影片無論從畫質還是內容都是非常前沿的。短片的播放瞬間吸引的全部學生的注意力,直觀的感受到了動物繁殖的過程后,很多學生當時就追問我是從什么影片中節(jié)選的內容,很想課后找到完整視頻進行觀看。像這樣恰到好處的、精彩的多媒體資源不但可以很好的調動起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主動性,還能調動起學生課后繼續(xù)學習研究的積極性,真正發(fā)揮多媒體資源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實驗材料
無論什么類型的探究活動,材料的有效選擇與組織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探究過程,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實驗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了的基本載體??梢哉f材料的選擇在實驗前就決定了實驗活動的成敗。例如,我曾經聽過的兩位老師的課,其中一位老師的授課內容是《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在這一課有一個活動是觀察發(fā)芽的地瓜和土豆,找一找發(fā)芽的位置有什么特點,但可能由于材料準備的時間比較倉促,實驗材料的地瓜和土豆發(fā)的芽很小也很少,所以學生在觀察時有些不知所措,以至于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的材料不但不能使探究活動有效的進行,反而浪費了時間。
所以材料的選擇盡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且貼近生活,最好是隨時可得,隨處可見的,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有助于教學順利開展的,這樣的材料才是好的材料,才是真正為教學服務的“有效”材料。只有教師選取了“有效”的實驗材料,才能通過材料的有效性,從而演繹探究問題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問題思維發(fā)展。
三、“有效”的實驗指導
探究活動前,教師都會對本次的實驗活動的具體操作進行指導并提出相關要求。而這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就是教師的幾句話、一張PPT,但對整個實驗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聲音的產生》一課,其中一個探究活動是讓學生利用彈簧尺、橡皮筋、音叉和小鼓這些實驗材料來探究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其中音叉和小鼓發(fā)聲時振動的現(xiàn)象很不容易觀察到,所以為學生準備了豆粒和一杯水來協(xié)助學生觀察。第一個班級上課時,我并沒有介紹豆粒和水的具體用法,而是告訴學生它們是可以輔助你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這樣做是希望學生可以動腦想辦法借助這兩樣材料來進行觀察,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雖然想了各種各樣借助這兩樣材料觀察音叉和小鼓發(fā)生時的現(xiàn)象,結果不但用時長,而且觀察到的現(xiàn)象也不明顯,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第二個班上課進行活動前,我詳細介紹了豆粒和水的用法,學生觀察不但進行的很順利而且在很短的時間里觀察到了物體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這一事例讓我意識有效的指導能夠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探究方向,為探究活動激發(fā)參與的思維,為探究活動掃清不必要的麻煩。
四、“有效”的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首先是分工,為了能夠讓小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合作中學習,除了組長和材料員是固定的學生,記錄員、操作員、觀察員、匯報員全部進行輪流制,每一次的活動這三個職位都會進行順次輪換,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而且有很多機會親自操作實驗器材,避免出現(xiàn)因為誰來操作的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影響實驗活動的正常進行。只有當學生不再把“操作員”當作香餑餑,當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各司其職,最終才能做到“有效”的合作。
其次是組內討論交流。為了讓交流“有效”的進行,我要求在討論交流時組內的每名成員都要發(fā)言,遇到性格內向或不愛發(fā)言的學生,我讓他們學別人怎么說,哪怕是一模一樣的話,也要說。讓學生從思想深處意識到我在小組中,就要參與小組的一切活動,不能作為旁觀者置身度外。通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不會說的學生學會了如何說,會說的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表達。當學生都能夠自覺主動的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的時候,討論交流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才能讓我們的課堂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五、“有效”評價
科學實驗探究活動的持續(xù)有效的展開,必須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在實驗活動中,無論是大實驗還是小討論,在活動結束的時候我都會第一時間對活動中各組乃至個人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無時無刻都是在關注他們的,學生在教師的點評中也會反思,我剛才有沒有按照要求完成實驗,剛剛我有沒有“溜號”,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活動常規(guī)。而且在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中,對各小組的評價獎勵不是簡單的加分、加笑臉這樣平常的獎勵。
有效課堂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提高科學課堂探究活動有效性是我們每一位科學教師追求的目標。教無定法,要使探究活動更加有效,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