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穎平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江南鎮(zhèn)完全小學,湖南 益陽 413514)
六年級我國學生從小就面臨來自于學業(yè)考試的重重壓力。以小學六年級這一關鍵的小升初學時段為例,學生學習中的犯錯率可能達到最高。因此,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科知識點做好易錯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易錯題管理包括易錯題管理態(tài)度、易錯題管理價值、易錯題管理行為、易錯題搜集行為以及深層管理行為,這些維度內容要深度融合到學科教學體系中并發(fā)揮作用,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自主探究、整理并歸納易錯題,最終形成自我發(fā)現(xiàn)易錯題、糾正易錯題、管理易錯題的好習慣。實際上,易錯題中蘊含多種隱性知識信息內容,如果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做好易錯題管理,就可以改善他們的認知結構,提高他們問題解決的能力。易錯題管理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良好態(tài)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整理、搜集、分析、歸納和利用相關知識,進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由于受到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或知識難度的限制,常常會在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這一點尤其在數(shù)學學科中特別常見。因此,教師要針對一些常見的數(shù)學錯誤進行提前干預,為學生整合高年級數(shù)學學科中的易錯點,幫助學生分析錯因,從根本上規(guī)避此類錯誤的再次發(fā)生。
六年級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提前干預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利用輔助學習的各種例題資料予以正向干預,這其中就包括了預習案的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活動設計以及課后易錯點的提前干預策略檢測反饋。
預習案是數(shù)學學科教學正式開展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預習案要體現(xiàn)干預思想理念,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對新知識點有所認識,并能夠展開自主性學習。在預習案中應該設計本課程的學習目標、知識重難點、教材的初步導讀內容、各個知識點的初步探究內容以及對易錯點的再次探究內容,同時要求學生將不理解的內容收集起來,以便于在隨后的正式學習中提出,由師生共同討論解答。如,在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預習案,首先引導學生探明該課的基本知識點,其次強調概念內容與學生思維意識動向的相互結合,實現(xiàn)導學教學。這樣,在預習階段就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中的特殊內容與關系,使得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到發(fā)展。比如,教師以“空間觀念”為主題來幫助學生設計導學案,其中以“想象”與“描述”為核心來學習物體特征,并以“抽象”和“想象”兩種形式將物體特征轉化為幾何圖形,幫助學生明確圖形與幾何的位置關系、運動變化關系等,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描述來畫出幾何圖形,實現(xiàn)手腦并用(如下圖)。
如上圖制作相對清晰直觀的預習案,是希望學生能夠對圖形與幾何有一定的空間概念,通過抽象、想象了解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和變化特征。這其實就是教師對學生在預習階段的良好干預,可幫助他們在預習階段避免錯誤的發(fā)生。同時,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展示圖形在運動中的變化情況,這相比于教材中的靜態(tài)圖片更具直觀性,也能起到提前干預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基于課程知識點進行易錯點的提前干預。在預習案的輔助下展開課堂探究活動,一方面可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指導,一方面可預設探究過程,隨時防范和解決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圓柱與圓錐”一課時,教師在預習階段就發(fā)現(xiàn)了學生對該課知識點的理解不到位,如容易將圓柱面積與體積公式混淆,容易混淆圓柱與圓錐的3種關系,容易忽視圓柱的表面積計算,無法區(qū)分有蓋和無蓋等。如果不加以提前干預,學生必然會在上述方面出現(xiàn)錯誤。
為此,教師應提前對上述易錯點提出解決辦法。如針對有些學生無法有效區(qū)分圓柱的側面積與體積的情況,教師可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知識點,即“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讓學生在反復計算中記住這一舊知識點以及它所涉及的公式,堅持每天計算,做到熟能生巧,從而降低出錯的概率。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操作區(qū)分圓柱的側面積與體積公式。首先為學生展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并要求學生手里拿著一個圓柱形物體,然后嘗試用自己的食指指出圓柱底面一周,初步了解圓柱底面的周長;同時讓學生觀察圓柱的高度;結合這兩個重要參數(shù),引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即底面積乘以高。在教師的干預下,學生順利避開了這一易錯點。
在課后帶領學生復習時,要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反饋,以鞏固知識點,消滅易錯點。比如,在課后練習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解題時容易出錯。在布置家庭作業(yè)之前,教師就需要提前干預,提醒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易錯點,幫助學生小心應對。比如,在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分數(shù)乘法”一課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邏輯性不強,而且做題不夠細心,容易在審題上丟分。如“一根繩子為4.5米,第一次用掉,第二次又用去米,兩次共用去多少米?”這道題目的迷惑點在于兩個,許多學生在學習了分數(shù)乘法后會想當然地認為應該用4.5去乘以兩個,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第二個后面有單位“米”。也就是說第一次用掉了繩子的,第二次用去了米,那么正確的計算應該為: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必須要審好題,同時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干預,觀察他們的解題過程,幫助他們進行易錯題管理,盡量消除他們的慣性思維,通過課后對學生解題過程的檢測以及學生的知識學習反饋結果來指引他們正確解題。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既要設計各個教學階段的提前干預策略,又要每時每刻做好易錯題管理,盡可能在每一個階段幫助學生消除隱患,提高他們的數(shù)學解題效率與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