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廣播電視大學(xué)平?jīng)鍪蟹中?744000)
王力先生認(rèn)為:“在語言里,詞是能表者(它能表示一個概念),概念是所表者(詞所表示的是它)。能表者和所表者的關(guān)系不是天然的,而是歷史造成的,因此,這種關(guān)系就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變化的。”1本文在廣泛查閱語料的基礎(chǔ)上,對指稱口的詞匯作了歸納梳理,以期對其歷時演變的軌跡和規(guī)律進(jìn)行描述和總結(jié)?!墩f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據(jù)筆者掌握的資料,從古至今指稱口的詞語共有15個:
1.上古漢語中指稱口的詞語共有4個:“口”、“吻”(亦作“呅”、“呡”、“肳”)、“喙“、“唇吻”(亦作“唇呡”、“唇吻”)。其中,最早的是“口”,對人類而言,言語交流和進(jìn)飲食都極其重要,因此在甲骨文中就有“口”一詞,例如:“貞:疒口,御于妣甲?”(H11460正甲)2先秦的用例還如:
⑴予手拮據(jù)……予口卒瘏。(《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鵠》)
⑵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書·秦誓》)
略晚于出現(xiàn)了“吻”(亦作“呅”、“呡”、“肳”)、“喙”、“唇吻”(亦作“唇呡”、“唇吻”),例如:
⑴ 使人之吻,助己言談。(《墨子·尚同中》)
⑵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莊子·秋水》)
⑶非將勤勞其喉舌而利其唇吻也。(《墨子·非命下》)
上古漢語中4個詞中,“口”沿用至今,并成為指稱口的最常用詞,例如:
⑴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唐 韓愈《歸彭城》)
⑵他倚恃尊長,開口就說:“本家的產(chǎn)業(yè)是賣不斷的?!保ā度辶滞馐贰罚?/p>
⑶“小同志,你也不能張口傷人呀?!表n老六說。(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
“吻”用來指稱口,其后可見于明清文獻(xiàn),例如:
⑴楊暄一介小人,……抗天威而塞奸吻 。(明 馮夢龍《智囊補(bǔ)》)
⑵求尊吻,評高論低。(清 李漁《慎鸞交·訂游》)
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吻”不再指稱口,而指用嘴唇接觸人或物以示親愛。例如:
⑴母親吻著他的兩頤,微微合眼。(葉圣陶 《隔膜·潛隱的愛》)
⑵他做了一個動作,想去吻那眼睛的樣子。(丁玲《韋護(hù)》第二章)
“喙”最早指鳥獸蟲魚的嘴?!墩f文·口部》:“喙,口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獸蟲之口曰喙?!崩纾骸棒蕖瓰榍怪畬??!保ā兑住ふf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及以后,“喙”依然指稱鳥獸蟲魚的嘴,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也是如此。例如:
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zhàn)國策·燕策二》)
⑵狐見而欲食,喙不得入。(宋 曾敏行《獨(dú)醒雜志》)
⑶猝來一異獸,巨喙大耳。(清 王韜《淞濱瑣話·魏月波》)
⑷西伯利亞的大鷲,你喙如黃銅,爪如鐵鉤。(郭沫若《星空·大鷲》)
但自先秦始“喙”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義項(xiàng):指稱人嘴。例如:
⑴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莊子·秋水》)
⑵磻叟形質(zhì)短小,長喙疏齒。(五代 王定?!短妻浴に膬础罚?/p>
⑶而必犯萬眾之喙,冒不韙之名。(《黃繡球》)
而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喙”已幾乎不用來指稱人嘴。只是固定短語中作為詞素保留了下來。例如:“百喙莫辯”、“無庸置喙”等。
“唇吻”一詞用來指稱口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⑴等是人言,出諸唇吻,……則曰口說。(章炳麟《文學(xué)說例》)
⑵是在死的唇吻中發(fā)出的求援的呼號。(丁玲《水》)
2.到了近代漢語時期,共新出現(xiàn)了8個指稱口的詞語。其中,“口子”、“口吻”(亦作“口脗”)、“口角”、“牙頰”4個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xiàn),例如:
⑴口子郁郁,鼻似熏穿。(唐 張鷟《游仙窟》)
⑵言出口吻,澤濡寰區(qū)。(唐 劉禹錫《上中書李相公啟》)
⑶濁醪沸入喉,口角如銜箝。(唐 韓愈《苦寒》)
⑷秦亦厭戰(zhàn),雖鼓牙頰,未能吞諸侯。(唐 陸龜蒙《寒泉子對秦惠王》)
“玉池”、“口啜”最早見于宋代文獻(xiàn)用來指稱口,例如:
⑴玉池清水灌靈根。(《黃庭外景經(jīng)·上部經(jīng)》)
⑵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
“口風(fēng)”一詞指稱口,最早見于元末明初的《天雨花》:“他咬定口風(fēng),全然不吐?!边@種用法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中亦有其用例:“〔局長〕接見時口風(fēng)比裝食品的洋鐵罐還緊?!保ㄥX鐘書《圍城》)
“嘴”本作“觜”,最早指器皿的口或鳥喙。例如:
⑴有陶器如杯椀,旁植一小管若瓶嘴。(宋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
⑵這蟲鹥不大不小的,……紅銅嘴,黑鐵腳,刷剌的一翅飛下來。(《西游記》)
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嘴”不但可以指鳥喙、器皿的口,也用來指稱人的口,這種用法沿用至今。例如:
⑴你們要看新人只顧看,也是……一個鼻子,一張嘴。(《兒女英雄傳》)
⑶蕓忍不住抿著嘴笑起來。(巴金《秋》)
3.現(xiàn)代漢語中,始用來指稱口的詞有3個:“口腔”“嘴巴”“嘴筒”,例如:
⑴阿弟走進(jìn)屋內(nèi),向四下看了一周,……張開口腔喘氣。(葉圣陶《夜》)
⑵青年華愕然張大了嘴巴。(茅盾《喜劇》)
⑶〔徐鍋巴胡〕裂一裂毛茸茸的嘴筒,拿老話搪塞。(克非《春潮急》)
綜上,從古至今用來指稱口的詞語共有15個。其中,上古漢語時期只有3個詞,中古漢語時期未出現(xiàn)新詞,近代漢語時期新出現(xiàn)了8個新詞,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時期又出現(xiàn)了3個新詞開始指稱口。就語言的歷史分期而言,近代漢語時期出現(xiàn)8個新詞,占比53%;就語言的生命力而言,“口”出現(xiàn)地最早且生命力最強(qiáng),一直沿用至今;就使用頻率而言,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口”和“嘴”的使用頻率最高也最普遍;就詞語的音節(jié)構(gòu)成而言,復(fù)音詞共11個,占比73%,單音詞僅4個,占比27%。
注釋:
1.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版,第643頁.
2.轉(zhuǎn)引自陳年福 《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