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333000)
所謂符號學,是指研究事物的本質,符號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符號的各種意義以及符號和人類多種活動之間的關系。關于符號的言論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被提出,真正的比較系統(tǒng)的,完整的文藝符號學學說的確立還是20世紀的事。從現代語言之父的索緒爾所著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到恩格斯.卡希爾和蘇珊.朗格師徒到羅蘭巴特等,符號學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遍及全球。與此同時符號學的理論也在與時俱進的完善,符號系統(tǒng)的分類方法也在具象和抽象的辯證關系中不斷進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人類的歷史生活有更清楚細微的發(fā)現和認識。
日用陶瓷設計的范圍很廣,其中包括花器,餐具,汲水器等都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在家具系統(tǒng),汽車系統(tǒng),包括在航天系統(tǒng)里處處都可以見到陶瓷設計的元素。陶瓷這文化符號從認識論的角度去分析,它堪稱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
產品的材料是構成物品的結構、外觀和功能的重要基礎。陶瓷的主要材料就是泥土,不同種類的泥土決定了陶瓷特性,不同種類的陶瓷所呈現的特性外觀所屬不同的符號種類。陶瓷是人類最早的設計產物之一,陶泥成瓷的制作過程中蘊含著金、木、水、火、土合稱五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五行和陶瓷材料相互聯系,每一個因素都可以被促進或者抑制,最重要的是要使相互之間形成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
古人云:“陶瓷是火的藝術”。在窯爐中如果陶瓷的氧化和還原反應不夠充分,時間拿捏不到位的話,一窯的陶瓷就會存在變成廢品可能。陶瓷是一個信息的綜合載體,若把陶瓷比作是女人,她的衣著款式、發(fā)型、體型就是陶瓷的外觀造型,衣服上的顏色、圖案、刺繡就是它的釉料和紋飾。陶瓷的外觀形態(tài)我們可以通過多種符號來進行對它的多角度的分析。從視覺符號為例,從陶瓷的器型,紋飾和釉料上進行分析。
器型的演變是一門學問,在考古學中又被稱為“類型學”。器型的變化特征以及背后的歷史背景、工藝及風氣等原因都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如魏晉時期,人們飽受戰(zhàn)亂的苦果,諸多大夫為了逃避社會現實向往精神的樂園,因此在這個藝術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日用陶瓷設計開始進入一個特殊的時期---多采用動物元素。當時魂瓶的動物形態(tài)最常見的是飛鳥,其次是熊。鳥在古代被認為是神的使者,陪葬T型帛畫的目的也同樣是為了死后離開軀體的靈魂能夠被召回然后被神的使者帶去極樂世界。熊是勇猛的符號,并在宗教神話意蘊著靈魂不滅的主題。傳說黃帝的出生地就與熊有關,從史前圖騰開始,熊就已經具備充當生命與再生的意義。古人把熊冬眠春出的習性看成是死亡與復活的周期過程,他們將希望寄托在魂瓶上,期盼著靈魂的復蘇并被神鳥指引乘著神獸前去彼世。
紋飾作為一個可以語言表達的視覺符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以蓮花紋飾為例,沿用至今從未衰弱。蓮花是古代陶瓷上運用較多的花卉元素之一,結合人們的審美意識,不同時期的蓮花紋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的青銅器“蓮鶴方壺”上,到了六朝時期人們開始將這個元素運用在陶瓷上。因為當時佛教的盛行,因而蓮花被賦予了宗教的神秘地位,作為冰清玉潔,佛性的代表符號之一。蓮花在當時的背景下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語言,流傳至今,它的形式即言語在隨著年代的更替、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經驗也在逐漸的變化著。
功能符號往往是餐具系統(tǒng)所附帶外部意義,由于陶瓷餐具的設計結構不像汽車等產品般復雜,通常它的功能符號能被視覺符號所感知。正如一根吸管看到環(huán)狀區(qū)域便可知是可伸縮的道理,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帶有功能符號的經典日用陶瓷產品。以燭臺為例,漢朝的羊型燭臺和西晉的獅型燭臺在使用功能上存在著明顯不同,獅型脊背的中間部位會有個瓶口形狀的環(huán)圈,用來插放蠟燭。而和獅型燭臺不同的是,羊型燭臺則是在頭頂的中間有個圓形的洞,放置蠟燭。兩者不同的功能符號,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區(qū)別,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活動。
在當代日用陶瓷餐具中,G20峰會國宴用瓷就是一個成功的設計。這套餐具不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值得考究。部分紋飾選用了中國傳統(tǒng)紋樣中的海水紋,這種紋樣在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中就已經出現,流暢生動的弧線和漩渦符號寓意與水的親近,對水的敬意。整個作品以圓為概念,象征團圓。其中橋元素在作品中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符號,他是溝通的語言,是和平的符號。
在烏爾姆學院的學生尼克·羅伊里奇德在1958年設計了一套旅館用的可堆疊餐具,這套餐具繼承了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觀點,整個陶瓷通體是無光白,沒有任何紋飾的裝飾,在底部的弧度和形狀進行了調整,半圓形的手把增添了產品的趣味性而且并不影響堆摞的效果,在功能上節(jié)省了空間而且?guī)в蟹N神秘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給人帶來的審美符號是和裝飾帶來的符號是有區(qū)別的。
從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已經學會了在石頭上再設計。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了在陶器上設計。當下是一個風格雜糅的時代,各種符號語言相互交融。設計更是綜合了心理,建筑,生物等語言的一個龐大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系統(tǒng)。利用符號系統(tǒng)對產品的材料,外觀,功能等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來總結未來日用陶瓷設計的趨勢。人們在精神上的審美和視覺上的審美相互聯系又存在區(qū)別,有度的把握陶瓷產品符號語言必將是未來設計師必不可少的設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