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竹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25]
《秋天的懷念》蘊涵著濃烈的悲劇意味,其中“悲劇”不是指戲劇的類型,而是指個體生命中的悲情意味。為了讓殘疾的史鐵生能夠樂觀堅強地生活,身患肝病且病入膏肓的母親隱瞞自己的病情,把愛全都放到兒子身上,表現出了偉大的母愛。這篇散文是史鐵生為懷念母親而作,其中蘊含了諸多的愧疚、悔恨與痛苦,體現出作者無可把握的追悔和悲哀,具有濃烈的悲情、悲劇性。
作品中蘊涵悲劇性,是因為有些美好的東西毀滅了便無法再重拾。最讓讀者惋惜的莫過于直到母親去世,“我”都沒有完成母親的一個小小的心愿:和她一起去北??椿?。母親為了讓“我”走出陰暗,重新振作起來,經常想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她多次相邀,“我”卻態(tài)度堅決地拒絕,或許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在“我”好不容易答應母親的請求時,她卻再也沒有回來。在母親永遠地離開后,“我”才讀懂了母親那深沉的愛,母親包容著我的喜怒無常,她知道兒子內心的痛苦,北歸的雁群在天上自由翱翔,甜美的歌聲讓人心情愉悅,但是越是美好的東西在癱瘓的“我”的眼里卻變得越讓人絕望。在“我”發(fā)脾氣的時候,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這是母親對兒子細心的關愛與呵護;母親又紅著眼睛“悄悄地”進來,兒子的痛苦、壓抑、絕望,母親完全能夠感同身受,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我”把“我”的痛苦不減分毫甚至加倍地完全給了母親。母親想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是為了讓“我”振作,然而母親的良苦用心“我”卻領悟得太遲了,這一生“我”都無法再和母親去北海看一次花,這一世兒子都沒有機會向母親表達愧疚。
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并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永遠就在生活中。文中兩次寫到母親的病情:“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母親的病情如此嚴重,但作為兒子的“我”卻一無所知。女人是脆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母親不僅要承受身體的病痛,隱瞞自己的病情,還要忍受命運給兒子帶來的不幸,可想而知母親當時內心的苦痛??伞拔摇眳s沒有替母親分擔,反倒給母親本就病痛的身體增加了一份苦楚。而史鐵生用了“那步田地”“整宿整宿睡不了覺”“大口大口吐著鮮血”等詞語,也寫出了自己對母親滿滿的心疼與愧疚之情。“很多年來,作者都在以一種愧疚的方式懷念著母親,這從他另一篇散文《我與地壇》也可以看出,雖《我與地壇》的創(chuàng)作時間比《秋天的懷念》晚了十年,但十年的時間絲毫沒沖淡作者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
悲劇是藝術的巔峰,悲劇為何而美?人們如何能從悲劇中獲得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的提高?“悲劇審美教育通過藝術作品中人物經受的挫折和悲劇命運,使人認識到人生就是由挫折構成的,只是每個人的人生中挫折來臨的時間不同,每個人都要面對挫折的考驗”。悲劇因為不完美而變得有價值,悲劇的價值在于使主人公以及讀者在悲劇的再生中實現自我拯救。雖然《秋天的懷念》不是戲劇,但是其悲劇性的意義仍然可以以此闡述。因此,《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的悲劇性價值可以從兩個主體的角度來思考。
(一)史鐵生:殘缺與豐滿
作為抒情主人公,文中史鐵生從母親的離去中獲得了什么?他從母親未說完的話中又讀懂了什么?母親多次想帶自己去看菊花,而文末也寫道母親離去后史鐵生和妹妹一起去北??戳司栈?,為何母親執(zhí)意要帶“我”去看菊花呢?菊花又代表了什么呢?首先菊花的特性是喜陽光、忌蔭蔽、耐寒、適應性很強,母親知道對于癱瘓的兒子來說,安慰是多余的,所以她帶兒子看菊花一方面是想讓美景寬慰兒子陰郁的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讓兒子像菊花一樣,以一種積極陽光樂觀的心態(tài)“好好兒活”著。文中“好好兒活”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史鐵生捶打自己的腿時,母親撲過來抓著史鐵生的手說的,第二次是母親去世后,史鐵生的心理活動:要和妹妹“好好兒活”。所謂“好好兒活”的內涵,也就是堅強與愛。命運對史鐵生是不公平的,在二十幾歲本該是陽光激情充滿希望的年紀,他卻雙腿癱瘓,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此時的史鐵生是殘缺的,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靈。然而母親生前病入膏肓的時候,想必也承受著巨大的無法言說的病痛,但母親沒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是堅強地生活;同時,史鐵生從母親身上也懂得了愛的真諦:既要愛己,也要愛人。母親包容著“我”的壞脾氣,小心翼翼地呵護“我”,母親隱瞞自己的病情,為的是不讓兒子牽掛,她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到自己不幸的兒子身上。那艷麗盎然的菊花也像極了母親的愛,既熱烈又深沉。母親的愛讓兒子懂得了人并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活,母親的愛也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愛,“因為內心充滿了愛,“我”驅散了心靈的陰霾,懂得了‘好好兒活’的含意,也活出了不一般的人生”。史鐵生也曾自嘲說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也許正是母親讓兒子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從此兒子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是母親彌補了兒子身體的殘缺,使他的心靈愈加豐滿。(二)讀者:超越與凈化
作為寫作受體的讀者,也通過史鐵生的筆觸對生命、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精神得到升華。史鐵生所遭受的苦難可能是很多人一生都不會遇到的,但是讀者通過角色代入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去體驗作者的情感,進而切膚地感受到作者的痛苦與愧疚,產生共鳴。讀者雖然沒有史鐵生的經歷,但卻從母親的離去中真切地體會到史鐵生“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愧疚與懊悔,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很多人理解但卻未必能真正地體會。如今史鐵生對母親只能懷念,作為兒子的他再不能盡孝于母親,命運就是如此殘酷,連讓人彌補的機會都沒有,這是一種痛苦、一種無奈、一種愧疚,同時也對讀者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洗滌與凈化,在我們還有機會去回報我們親人的時候,好好地愛他們,不要無視家人的關愛,要學會去感恩、學會去珍惜這最純粹的愛。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曾寫道:“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母親在兒子癱瘓后多次為兒子求偏方治病,找工作,結果卻不如人所愿;偏偏禍不單行,母親又患了十分嚴重的肝病,病入膏肓。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母親用她柔弱的身體擔起了整個家庭,默默地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母親的堅強令人心疼,也令人敬佩。母親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深深地感染著他,正是母親的堅強與愛讓史鐵生從自身的不幸中走出,告別了陰郁,他也打算遵從母親的遺愿:“好好兒活”?!啊煤脙夯睢獦闼氐牟荒茉贅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一句話,涵蓋了那么多復雜的感情——母親就是以自己殘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給兒子如何面對有缺憾的生命”。母親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僅影響了兒子,同樣也帶給讀者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對于讀者來說是一種超越,一種升華,悲傷不應絕望,生活中有些事難免不盡人意,我們需要拿出堅強的意志面對上帝對我們的“捉弄”,每個人都應像北海的菊花一樣活得絢爛多彩。
對于悲劇,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道陶冶”。而魯迅認為悲劇是將人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在筆者看來,生活的悲情也是一種悲劇,它的美莫不在于一面是悲傷無奈,一面又歌頌其中有價值的東西?!肚锾斓膽涯睢窌鴮懼膬r值與光輝,它讓身體殘缺的史鐵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也讓讀者深刻地理解到愛的真諦:學會珍惜,學會愛人,學會感受愛、表達愛;同時也歌頌了一種生活的信念:不論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困境與磨難,都要堅強地活著,勇敢地面對人生。
① 孫琪:《〈秋天的懷念〉文本解讀與教學價值的確定》,《中學語文教學》2018年第4期,第59頁。
② 楊夢、彭豪:《挫折教育背景下悲劇審美教育的價值體現》,《萍鄉(xiāng)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第115頁。
③ 羅愛平:《一支激情澎湃的生命頌歌——〈秋天的懷念〉之探微》,《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年第23期,第66頁。
④ 竇桂梅:《比“母愛”更深邃的——我這樣教〈秋天的懷念〉》,《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8期,第53頁。
⑤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古羅馬〕賀拉斯:《詩藝》,《外國文藝理論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