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巧 [四川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成都 610068]
小說的背景定位于一個復(fù)雜的新舊交替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面有冷漠的魯鎮(zhèn)人,具有鄉(xiāng)紳權(quán)威的魯四老爺、四嬸,“無名無姓”、當過童養(yǎng)媳、死過兩次丈夫做女傭人的祥林嫂,也有受過新興教育但也備受排擠的“我”。小說里面的祥林嫂更是一個悲劇的化身,其身體和心靈都遭到父權(quán)、神權(quán)、族權(quán)的傷害。
不過,祥林嫂身上曾經(jīng)擁有過的自主性意識是不可忽視的。第一次是她從婆家逃出來做女傭,勤勞、踏實的品質(zhì)使得她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她的社會價值在自己的主動求生中顯現(xiàn)出來。第二次是她再嫁賀老六之后曾擁有過一段短暫的幸福。當柳媽問她當初怎么“竟依了呢?”她局促害羞的表情、閃乎躲避的眼神“自去看雪花”,展現(xiàn)了一個嬌羞幸福的小女人姿態(tài)??上?,祥林嫂是擁有過短暫幸福的人,她所最在意的是時代給予她一種新的生活:寡婦不用守節(jié),可以再嫁。在新舊時代的變動中,婆婆的逼嫁行為可以想見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開明了,遺憾的是只是外殼的變化。因為,祥林嫂所遭到最大之一的打擊來自于柳媽、魯鎮(zhèn)人對她服從再嫁的嘲笑。魯鎮(zhèn)的人嘲笑祥林嫂額頭上的疤痕,都是這一句“祥林嫂,我問你:你那時怎么竟肯了?”
時代確實發(fā)生了外在的變化,但這“被逼”的祥林嫂最后遭來的是“逼人者”的排擠與羞辱,在這巨大的悖論與荒謬背后,變化卻不足以允許祥林嫂追求真正的新生活。祥林嫂只是初嘗時代變化所帶來的甜蜜,卻再次被打回原形,她被迫地被時代所改變,也最終被迫地被不成熟的時代所拋棄。就像美國著名女詩人迪金森所寫“假如我沒有見過太陽/我也許會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陽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涼”(《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所以,祥林嫂在新的社會中面臨著精神信仰的崩塌,最后她才不得不心灰意冷地返回封建的壁壘中,投入了“神”的懷抱。
祥林嫂身上確實有來自于封建時期夫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等舊思想的枷鎖;但最終殺死她的不僅僅是四嬸的那一句“你放著罷,祥林嫂!”還有來自于所有魯鎮(zhèn)人的那一句“祥林嫂,我問你:你那時怎么竟肯了?”時代的變化允許女子不再三從四德,卻不允許女性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欲求,這個變化且不成熟的時代并沒有給予祥林嫂合理生存的物質(zhì)和精神空間。祥林嫂額頭上的疤痕成為一個恥辱的象征,在這精神悖論背后,祥林嫂遭受了信仰崩塌的精神悲劇。
小說中的“我”是祥林嫂事件的經(jīng)歷者與見證者,“我”與祥林嫂最后一次會面時,她已經(jīng)成為一個行尸走肉般的人物:木刻的神色、空洞的眼神……
此時的祥林嫂已經(jīng)沒有任何生活的希望,她唯一的指望就是虛無縹緲的神靈世界。當她詢問“我”一個人死后到底有沒有靈魂的時候,“她那沒有精彩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當時的“我”“踟躕”了,“吞吞吐吐”地猶豫了:作為一個具有理性意識的旁觀者,“我”可以大膽地說“沒有”;但如果祥林嫂連神靈的世界都無法憑附,那她將再一次陷入信仰的崩塌。祥林嫂站在“有神”和“無神”的絕望的十字路口,她所面對的是信仰的焦慮,是信仰被破壞之后的精神焦慮。她已經(jīng)在自己的社會角色中失去了價值,精神的信仰也混亂了,“我”既不能給予祥林嫂任何的幫助,也沒有權(quán)力去搶走她唯一的“神”的信仰。所以“我”,終究還是遲疑著“欺騙”了祥林嫂。
“我”是小說故事的敘述者,“我”聽說了也見證了祥林嫂的生命悲劇?!拔摇笔沁@個故事中唯一理性清醒的旁觀者。但隨著祥林嫂命運悲劇的發(fā)生,“我”的彷徨與悲苦也在故事中隱現(xiàn)出來?!拔摇币怀鰣?,就與鄉(xiāng)紳階級的代表魯四老爺處于對立的層面:一個守舊的痛恨維新的中年人;一個接受過新興教育、具有理性啟蒙理想的青年人。當祥林嫂在坎坷的命運中掙扎的時候,“我”面對著魯四老爺之流的鄉(xiāng)紳階層,面對魯鎮(zhèn)群眾的看客之輩,“我”能做的思想的抗爭也沒有任何效能,所以“我”面對悲慘際遇的祥林嫂只是一個無實際行動能力的廢人?!拔摇痹诠适轮惺且粋€“溫暖的廢人”——有同情、有理想但無行動能力的人。“我”只能在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背后獨自嘆息,并且糾結(jié)、彷徨、無能為力。最后“我”也陷入了一場理性意識和人文關(guān)懷的自我掙扎之中,“我”忍受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只得回應(yīng)祥林嫂“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靈魂,我也說不清。’”
“我”啟蒙而“無為”,追求時代最先進的思想?yún)s絲毫沒有任何的實際行為,“我”是一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拔摇弊罱K也只是個無用的“看客”。
小說中“魯鎮(zhèn)人—祥林嫂”形成第一層“看—被看”的關(guān)系,祥林嫂面臨著信仰崩塌的精神悲劇;“‘我’—祥林嫂、魯鎮(zhèn)人”形成了第二層“看—被看”的關(guān)系,“我”面臨啟蒙無路、行動無能的雙重悲劇。祥林嫂與“我”都不同層次地代表了新舊交替時代中不同階層的精神壓力、生命悲劇。
小說中,“我”是祥林嫂故事的敘述者,祥林嫂處于被敘述層,而“我”既在小說的敘述層,也在小說的被敘述層。但是,“敘事人從來就不是作者,無論人們知道與否,敘事人只是一個作者創(chuàng)造并接受了的角色?!瓟⑹氯耸且粋€由作者蛻變而成的虛構(gòu)的人物。一個施動者,一個在講故事的人”。 所以,“我”僅僅只是一個講故事的敘述者?!拔摇辈⒉坏扔谌康淖髡?,“我”只能算是“一位偶然的目擊者”,是“作家自我化身的建構(gòu)者”。那么,“我”只是作者魯迅“在具體文本中的一個部分的自我”。所以,在“我”的背后還有一個超越“我”的,更深邃更高層的看客——作者魯迅?!棒斞浮摇⑾榱稚?、魯鎮(zhèn)人”就是第三層“看—被看”的關(guān)系。
其中,魯迅與“我”分享著共同的精神悲?。核枷雴⒚烧邌⒚啥鵁o路,行動而無能。當“我”面對祥林嫂“有神”或“無神”之問時,就像魯迅自己面對“鐵屋子”該毀還是不該毀的自我之問。《祝?!沸≌f的結(jié)局中,“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慵懶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yù)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我”彷徨之后最終只能做一個“溫暖的廢人”,“我”可以同情、關(guān)愛祥林嫂,卻最終接受自己舒適、慵懶、迷糊的現(xiàn)狀。
魯迅作為最高一層的看客,在“我”的背后是彷徨、無助的,亦是嚴肅、焦慮的。
新舊交替的時代確實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和空間。但是思想上,舊的思想隱毒仍根深蒂固;物質(zhì)上,社會也不能為底層婦女們提供足夠的生活保證。失去生活方向的祥林嫂只能在這新舊混雜的時代失去生活的判斷,甚至?xí)鼗馗钜粚拥姆饨ū局蟹忾]自己,成為徹底的棄兒?!对卵纼骸防锩娴脑卵纼海粋€曾經(jīng)受過啟蒙教育的底層女性,在淺嘗人性之光的一點點光明之后,在經(jīng)濟不能獨立的困境中淪落為妓女?!秱拧分凶杂蓱賽鄣匿干妥泳诮?jīng)濟窘迫中也走向失敗的婚姻。魯迅在現(xiàn)實的啟蒙運動中看到了新學(xué)堂、新文化的“繁榮”,經(jīng)歷了封建禮教的崩塌,但他也觀察到了有破壞無建設(shè)后的危險,洞察這啟蒙過后的物質(zhì)的不完善、精神的迷茫與混亂。魯迅反思啟蒙事業(yè),他焦慮舊時代被破壞后,新時代還不能夠提供給祥林嫂們合適的生存環(huán)境。他看到“破壞”與“重建”同等重要,否則“奴才式的破壞,結(jié)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礫,與建設(shè)無關(guān)”。缺少可以求生立命的社會工作,缺少真正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和發(fā)展的物質(zhì)、精神的空間,祥林嫂們的終點只有墮落或死亡?!拔摇痹谛≌f中的彷徨,正是魯迅自己審視啟蒙破壞后而少新建設(shè)的精神焦慮。
小說中的“我”面對祥林嫂只能做一個毫無實際行動的“看客”?!拔摇笨粗榱稚┮徊讲阶呦蛩劳?,“我”唯一能給予祥林嫂的就是與啟蒙理想背道而馳的神靈信仰。在這樣一層悖論中,魯迅深深地責(zé)備這知識青年的無能。堂吉訶德尚且可以懷抱自己所謂的崇高夢想去當一個行動的瘋子,年輕而理智的青年卻在該行動的時候,安享在“祝?!钡男腋V小D敲?,此時啟蒙在哪里?其實“我”的“無為”背后藏著魯迅深深的精神焦慮:對現(xiàn)實中太過熱情、破壞大于建設(shè)的啟蒙的擔(dān)憂和踟躕;對于知識分子、啟蒙者太過理想化而無行動力的痛恨和自??;對有的一些不作為的假道德的啟蒙者暗暗的諷刺。魯迅的精神焦慮是復(fù)雜、深刻的。他超越小說中的“我”,清醒地看著新舊交替時代中不同階層所做的努力、掙扎和失敗。
總的來說,祥林嫂在看似變化實則野蠻的時代中面臨混亂的生存現(xiàn)實和荒謬的精神信仰;“我”陷入啟蒙無為的理想廢墟;而魯迅擔(dān)憂啟蒙的科學(xué)性、有效性和持續(xù)性。小說中的被敘述者、敘述者、作者各自從三個層面表達了自我的精神焦慮,傳達了對啟蒙事業(yè)的三種聲音。
①⑤⑥ 魯迅: 《魯迅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第5—23頁,第5—23頁,第201—207頁。
② 〔德〕沃爾夫?qū)P賽爾:《誰是小說敘事人?》(參閱王泰來等譯:《敘事美學(xué)》,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112頁。)
③ Georgianne Ensign.Great Beginnings and Endings: Opening and Closing Lines of Great Novels
[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erennial,1996.(參閱余杰:《開端敘事學(xué)》,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227頁。)④ 余杰:《開端敘事學(xué)》,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