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刑事案件偵查階段進行有效辯護,為當前刑事案件發(fā)展的主要趨勢?;诖?,本文首先從刑事處罰率、偵查思維、仲裁行為三方面出發(fā),分析了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的必要性。其次,重點從行為性質與出罪規(guī)則的確認、偵查信息的應用等角度入手,對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
辯護制度,為刑事司法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案件的走向以及審判結果。近些年來,隨著刑事、民事以及行政交叉案件數量的增多,社會對辯護有效性的要求顯著提升。將有效辯護的過程,自審判階段前移至案件偵查階段勢在必行??梢?,有必要對刑事案件偵查階段的有效辯護方法進行研究。
1 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降低刑事處罰率
于刑事案件偵查階段進行有效辯護,有助于降低刑事處罰率。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化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案件的復雜性明顯提高,由“民事”、“刑事”、“行政”相交叉的案件數量顯著增加。上述案件是否可定性為刑事案件,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律師的辯護情況。刑事案件所延伸出的案件,具有種類復雜的特點。財產權、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均需由律師主張維護。與民事處罰及行政處罰相比,刑事處罰為治理社會的終極手段,處罰結果相對較為嚴重。刑事案件偵查階段,如能夠將案件性質定義為“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可有效降低刑事處罰率。
1.2 有助于提高偵查思維的清晰度
刑事案件偵查階段進行有效辯護,有助于提高偵查思維的清晰度。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刑事案件的特點,均為“以偵查為中心”。簡言之,有關人員需于刑事立案之前,對案件進行偵查,收集相關信息及證據。近年來,我國司法部門出臺了新的制度,強調“以審判為中心”,對刑事案件進行處理。上述制度的出臺,增加了律師的壓力。如于審判的過程中對案件進行定性,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將辯護的過程前移至刑事案件偵查階段,可充分收集多種案件信息,供律師對案件的性質進行判斷,實現(xiàn)對偵查思維的引導,使偵查的清晰度得以提升,為案件辯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證。
1.3 有助于提高仲裁行為的正當性
將辯護的過程前移至刑事案件偵查階段,可提高仲裁行為的正當性。2016年9月,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會議中通過了一項決定,決定指出,將于國內選取一部分區(qū)域作為試點,嘗試對刑事案件認罪認罰行為進行從寬處置[1]。上述決定表明,我國的法律制度的正當性已顯著提升,表明我國法律的發(fā)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訴訟仲裁程序之中,訴訟的效率為影響程序執(zhí)行情況的主要因素。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應積極維護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方可夯實訴訟仲裁程序的正當水平。將辯護的過程前移至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是達到上述目的的關鍵。
2 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的方法
2.1 行為性質與出罪規(guī)則的確認
刑事案件中,定罪的過程,需依據刑法而進行,如刑法無明文規(guī)定,則不視為罪。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各領域發(fā)展開放性的提升,刑事與民事交叉案件,已成為了常見的案件類型。與傳統(tǒng)的案件相比,該類型案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過去及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案件數量將呈現(xiàn)出爆發(fā)式增加的態(tài)勢。與刑事案件相比,民事及行政案件,對“不法”的判斷具有一定簡單性。判斷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要點,在于評估其是否與刑事犯罪的行為相符合。以“借貸”與“詐騙”為例,如發(fā)生事件為“借貸型詐騙類犯罪”,則視為“民事違約”與“非法占有”??v使逾期未還,同樣無法將事件定性為犯罪。需視“非法占有”的動機,對行為性質進行判斷。此外,辯護的過程中,同樣需對出罪規(guī)則進行確認。發(fā)生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且伴有刑事要件者,方可視為犯罪行為。如為伴有刑事要件,則不足以定性為刑事犯罪。
2.2 積極應用偵查信息進行辯護
偵查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影響偵查階段辯護效果的主要因素。受該因素的影響,部分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時,往往存在較大的顧慮,部分甚至難以提出意見[2]。為解決上述問題,建議于偵查階段會見嫌疑人后,詳細收集嫌疑人所反饋的線索,并結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對嫌疑人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驗證。例如:某案件中,A公司開發(fā)了一款游戲平臺,但涉嫌開設賭場罪,故A公司高層人員全部被刑拘。為收集信息,律師需主動與嫌疑人會見,判斷該公司是否存在不法行為。針對存在不法行為,但嫌疑人主觀上不知情者,律師應于出具法律意見書時,充分考慮“主觀明知”的內容,反向證實“不主觀明知”的論點。值得注意的是,獲取偵查信息的過程中,律師應以證據體系為基礎,對以某罪名入罪的要件進行分析,以“出罪”為目的,對審查立案偵查的思路進行引導,使辯護效率及有效性得以提升,改善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的效果。
2.3 自全局入手對案件進行分析
自全局入手,對案件進行分析,可實現(xiàn)對偵查思維的引導,調整案件的證據調取與使用方向,以獲取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線索。例如:某案件中,犯罪嫌疑人A以資金周轉為由,向B借款100萬元,后未用于資金周轉,而用于賭博。借款行為發(fā)生24h后,100萬元全部輸光。B以A到期未還款未由,將其控告至法庭,當地公安機關立即以刑事案件為準進行了立案。律師接受委托后,自全局入手,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犯罪嫌疑人A多次出現(xiàn)過向B借款的行為。但最初幾次,均收回成本,而B對犯罪嫌疑人的賭博習慣并不知情。與犯罪嫌疑人溝通后,律師建議調取A與B的微信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材料,充分獲取證據。法院執(zhí)行后,未批準逮捕。上述案例表明,僅將著眼點局限于案件本身,難以實現(xiàn)有效辯護。需從全局入手,尋找與案件相關的事件,并將其納入至偵查信息之中,對其進行應用,方可扭轉局面,提高辯護水平。
2.4 消除刑事犯罪壁壘
通常情況下,與“民事案件”與“行政案件”相比,“刑事案件”的處罰力度較高。自報案人進行刑事控告,至刑事立案之間的時期,稱為“初查期”。該期間內,如律師能夠充分掌握證據進行辯護,將可有效打破刑事犯罪壁壘,使案件的性質發(fā)生變化,提高辯護水平。以某經濟糾紛案件為例:2019年2月某日,A向當地公安機關提出控告,指控B于2018年12月借款,但逾期未還。B指出,借款已償還完畢。針對此類案件,建議于“初查期”,提取消極確認債權消滅的消極確認之訴,使案件定性為經濟糾紛,避免偵查機關將其視為刑事案件進行偵查。通常情況下,稅務局需參與至此類案件中,通過稽查的形式,獲取稽查報告,以為犯罪性質的確定提供依據。此時,律師可針對《稅務處理決定書》提出行政復議,爭取消除刑事犯罪壁壘,為案件性質的改變奠定基礎,使偵查階段辯護的有效性得有提升。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有效辯護的研究,為有效辯護的改革提供了思路,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我國法律事業(yè)的發(fā)展。未來,建議有關領域積極將有效辯護前移至刑事案件偵查階段,從全局入手對案件進行分析,積極利用偵查信息,完成辯護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明確行為性質與出罪規(guī)則,提高辯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偵查階段的適用——以三地試點規(guī)則為例[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8,18(05):14-19.
[2]羅琬鈞,熊桃,張展騫.挑戰(zhàn)與應對——監(jiān)察體制改革對職務犯罪刑事辯護的影響[J].法制博覽,2018,23(22):21-24.
作者簡介
王昕(1979-),男,山東日照人,本科,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公司與商業(yè)事務、爭議解決、刑事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