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強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9-0245-01
有一種說法,教學就像放牧,老師是牧者,文本就是牧草。放牧有兩種,一種是圈,一種是牧,“圈”就是帶著水草走向牛羊,“牧”則是帶著牛羊走向水草。這也正是我們教學中常常要思考的問題,是帶著文本走向學生,還是帶著學生走向文本?
以人教版小語第四冊第21課《三個兒子》為例,探討一下教師在課堂上怎樣帶著學生一步步,層層深入走向文本。
1.抓住關鍵字眼,品味文本
新修改后的新課標提出,學習語言必須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教師指導學生第一個媽媽夸兒子的話“誰也比不過他”,抓住了“誰”這個字眼,讓學生體會“誰”就是指其他任何人,那種驕傲自豪的情緒油然而生。而指導體會和前兩個媽媽的情感色彩有所不同的第三個媽媽在評價兒子說,其實也就是“沒什么可說的”這句話時,教師引導學生換一種說法來體會,其實也就是沒什么可說的,孩子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第三個媽媽平淡的語氣,這樣學生在讀三個媽媽評價兒子的三句話的時候很自然有不同的語氣。這些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抓住關鍵字眼,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味感悟出來,文本之所以讓第三個媽媽用如此平淡的語氣來評價兒子。其實是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為了給后面第三個兒子的出場留下懸念,也為了讓第三個兒子出現(xiàn),能一下子吸引大家的眼球。對學生來說,他們看到三個媽媽的對兒子的不同評價后,也一定急切的想知道這三個兒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因此,教師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找出三個兒子的不同表現(xiàn),可謂是兩相對,一目了然。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第一個兒子像車輪一樣翻著跟頭,這一比喻,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什么樣的跟頭才能像車輪一樣呢?學生即使不能說出快速連續(xù)的特點來,也能感悟到第一個兒子翻跟頭都很翻地很嫻熟。
2.聚焦重點句式,復述文本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兩次動手畫出三個媽媽評價和三個兒子不同表現(xiàn)的文本內容,出示“一個……一個……另一個”。這樣的句式也就是本課的語言訓練特點,讓學生分別用這一句式練習,表達三個媽媽評價三個兒子的不同表現(xiàn),第一個發(fā)言的盒子,根據(jù)文本所描繪的特點說得清楚明白,得到教師的肯定。第二個發(fā)言的孩子有所不同,能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文本的意思,得到教師的贊賞。學生自由表達的話匣子打開了,尤為巧妙的是教師創(chuàng)新文本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利用這兩次的句式訓練,將整個文本內容串在一起,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不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如果僅把復述的要求拋給他們而不給他們做一些引導,學生很有可能把整篇文章念下來,根本達不到預想的目標。因此,運用句式來幫助學生抓住主要內容,復述課文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避免了語無倫次的長篇概述,讓學生可以用比較簡潔的進行復述,再次聚焦文本的重點,就是學生既可以用書上的語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既體現(xiàn)了學生是自主習得語言的表達方式,又把復述感知文本有機整合在一起。
3.運用文本句式,實踐語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的運用性、綜合性的課程,學習語文必須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課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之處。教師緊緊的抓住本課的訓練點“一個……一個……另一個……”的句式進行看圖說話訓練,層層深入地實踐應用文本中學到了這一句式,貫徹始終。一個學生說:“一只小鳥在樹枝上蹦蹦跳跳,一只目不轉睛的盯著前方,另一只拍一拍翅膀準備飛出去。”一個學生說:“一只熊貓津津有味地吃竹子,一只興高采烈的滑滑梯,另一只懶洋洋的趴在那里打盹。另一個學生說的更好:“一只熊貓拖著笨重的身體滑滑梯,半天都沒翻過生來;一只頭也不停的吃著竹葉,生怕別人搶了似的;另一只不吃也不動,正呼呼的睡大覺。”正是因為這堂課教師抓住文本的語言訓練點,訓練得十分到位才開啟,并激發(fā)出學生如此精彩的語言。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就是這樣,通過誦讀品味,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一步步層層深入帶領學生走向文本,并超越文本的最終目標。
4.搭建語言平臺,層層深入
在二年級下冊《畫楊桃》一文時,我是這樣引導的。
導入:自由大聲朗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預習單問題:“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用橫線劃一劃相關句子。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講桌上那兩個楊桃的一端正對著我。讓學生動手實踐擺楊桃的位置,理解“一端正對著”中的“正”字的含義。根據(jù)學生的反饋,說一說理由,最后再根據(jù)反饋出示幻燈: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
最后我再以茶壺各個角度拍攝的圖片為例,讓學生猜想,這是什么物品的樣式,初步運用課文中的句式來進行訓練“不像……而像……”說話。有的學生說:茶壺的壺嘴從正面看像一個“小眼睛”,而不像平常的茶壺的壺嘴。茶壺的把手從正面看像一節(jié)竹子,而不像平時見到的茶壺的把手?!蓖ㄟ^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的結合訓練,學生得到語言的訓練。
5.拓展課外訓練、拓展思路
本學期,我有意識地出示一些名家作品,并在作品中對重點的詞句進行圈畫,讓學生根據(jù)老師圈點勾畫批注閱讀的內容。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學生有超出我們想象的認真和創(chuàng)新,不僅把字、詞、句等基礎的知識會整理起來,還能出現(xiàn)句子或者關鍵詞的賞析分析,還能評價文章寫法,人物評議,讀后感想等。這樣的操作方法,不但發(fā)揮了學生自己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指導課外閱讀《時代廣場上的蟋蟀》,我先做好一個批注短文:“有一只蟋蟀,夢想成為歌唱家。一個巧合的機會,它從草原跑到了城市。歷經種種挫折,終于成為了一個昆蟲歌唱家??珊髞硪驗橐患拢降资且患裁词履??它怎么會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送給了朋友?那它的身家到底有多少呢?”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對文本細細的閱讀,“你學得這是一只怎么樣的蟋蟀?在柴斯特最后一次演奏的文字的描寫中。你聽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訓練?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抓住重點問題進行闡述,語言能力得到了充分訓練。
緊緊抓住語言的訓練點,圍繞著本文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語言文字,我們的文本才有這樣的吸引力。而作為教師,我們也正要依靠這些呼之欲出的語言文字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姿態(tài)萬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