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野,劉 晗,王一鳴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保護歷史建筑是迫切的,隨著國家城市更新進程的加快,一大批歷史建筑在城市建設大拆大建的步伐中部分損毀或拆除。其中既包含已被列入保護單位,但因相關保護措施不當失去保護價值的寺廟、樓宇,也包含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其價值不為人所知的民居,無不令人哀婉痛惜。現(xiàn)階段,我國已由增量轉為存量時代,“存量”就是要讓城市留住歷史的影子,需要對歷史建筑進行價值評估和保護策略研究,沒有歷史的城市就沒有品質。
保護歷史建筑又是必要的?!锻崴箲椪隆酚醒裕菏朗来嗣竦臍v史文物建筑飽含過去歲月傳下來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傳統(tǒng)的活的見證[1]。中國古建筑是千百年歷史文化的見證,是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需要銘記古建筑的價值和意義——留住歷史,展現(xiàn)文化、承載精神;同時需要明確古建筑保護的真正意義應在于將古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進行現(xiàn)代化的傳承與轉譯。
明代古剎圓廣寺大殿(圖1)是北京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經調查,小區(qū)居民鮮有人知其歷史變遷,對其并不重視。它于2007年被列為區(qū)級文保單位,但其保護范圍不明確,門前成了停車空間。其保護方法僅為圈地為牢任其自生自滅,這種狀況亟待改善。
圓廣寺大殿位于西城區(qū)展覽路街道阜成門外居民小區(qū)內,坐落在7、8號樓圍合的庭院中,為漢傳佛教寺院(圖2)。大殿面闊3間,屋頂形式為“硬山調大脊筒瓦頂”,有“排山勾滴”,斗拱形式為最簡單的一斗三升斗拱,內有藻井[2]。從明隆慶五年開始到萬歷年間(1573—1620)建成,今時此地僅剩下大殿1座、古樹1棵。
據(jù)《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記載,圓廣寺“坐落西郊第一分署阜成門外南營房一百二十號,明萬歷年建成。本廟面積約有二十余畝,房屋一百二十間”[3]。至今文獻記載的由山門向主殿的中軸線、面南而開的三開間山門、兩側的百余間房屋,以及室內的各類法物、佛像,已蕩然無存?!褒旕W碑”現(xiàn)保存在北京五塔寺內,產田碑也被轉移保護。唯有枝繁葉茂的古老銀杏樹矗立于殿后。
這座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外普通居住小區(qū)中不起眼的古建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諸多的歷史事件(表1)。
表1 圓廣寺歷史沿革
圓廣寺始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年)于萬歷元年建成。萬歷八年進行第一次重修[4]。據(jù)明沈榜所著《宛署雜記》記載,萬歷四十一年寺廟住持祖印大師上當受騙,賣掉了圓廣寺的千畦田產,導致圓廣寺逐漸衰敗。當時有3位政府人員不忍心看到寺廟凋敝的景象,便幫忙籌錢贖地,將寺廟交還于組印大師,圓廣寺的香火才得以流傳至今?!爱a田碑”也是由此而來,當時官府擔心圓廣寺后人重蹈覆轍,用來告誡后人謹慎行事,防止被騙。
光緒十七年(1891年)至十九年(1893年),中國凈土宗第十三祖、一代高僧印光法師(1861—1940,法號圣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曾在北京圓廣寺居住,期間香火興盛。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圓廣寺又進行過一次大的修繕,隨后便逐漸敗落。附屬房屋逐漸被毀,只剩下大殿和田產碑及殿后的一棵古銀杏樹。20世紀50年代,圓廣寺大殿被街道工廠征用。據(jù)當時衛(wèi)星影像記載,圓廣寺大殿所在位置周邊已經成為居民小區(qū),大殿周圍原有建筑已被拆除,僅剩一些樹木(圖3)。隨著文物普查與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開展,圓廣寺在1995年進行過大的修繕[5],并于2007年被公布為北京市西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時至今日,圓廣寺坐落于阜成門小區(qū)中,已被居民車輛所包圍,若不是被劃為文保單位,或許已經被拆改為停車空間??v觀圓廣寺的盛衰榮辱,喟嘆歷史長河的滾滾東逝,有詩者云:古寺湮掩市井中,老柯巍巍仍蔥蘢,碑石猶記過往事,佇立于斯嘆紅塵。
經過現(xiàn)場調研和文獻考察分析,筆者認為圓廣寺大殿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中國古代建筑史和宗教發(fā)展史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如果利用得當,將會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
圓廣寺始建于1571年,至今已有將近500年歷史,可謂歷史悠久,對明代民間寺廟發(fā)展研究、古建筑研究和漢傳佛教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它是明代隆慶時期遺留下來的由民間私建的漢傳佛教寺廟實物。盡管其中的佛像已經消失,但通過文獻解讀結合圓光寺大殿對于研究民間寺廟文化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在建筑史研究方面,圓廣寺大殿可以作為直接的實物例證,反映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生活方式、藝術風格和建筑技術等。除了為研究明代建筑風格提供參考依據(jù)外,圓廣寺大殿也能為宗教建筑章節(jié)的研究添磚加瓦,為漢傳佛教人物譜系的研究提供物質載體。
據(jù)文獻記載,光緒十七年一代高僧印光法師(圖4)在北京圓廣寺居住。中國佛教共分8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凈土宗和禪宗,自東晉時期創(chuàng)立至今長久不衰,影響遠至中、日、韓、越等地。印光法師作為中國凈土宗第十三祖,其宗教地位頗高。由此可見,圓廣寺也是漢傳佛教傳播史上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
圓廣寺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的藝術造型、設計手法、藝術特色、細部裝飾等方面。雖經過幾次破壞,但其建筑藝術價值猶在。作為明代民營宗教建筑,豐富了古代民營廟宇的建筑形式,為深入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與民營建筑的建筑藝術差異提供了實證。
大殿采用硬山頂,雖不如官式寺廟翼角飛翹,造型優(yōu)美,但結構精密,穩(wěn)固耐久。屋架的大脊,筒瓦,排山勾滴、斗拱等構建形式均歷經了千年歷史演化,是匯集了千百年智慧的藝術品,每件單獨拆卸下都可以作為展品展示。正脊的精美磚雕是明代雕刻藝術的體現(xiàn),垂脊有許多保存完整的吻獸反映了當時的造型藝術,以及“龜馱碑”的碑文為明代書法的研究提供載體,這些建筑構件和建筑裝飾均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圓廣寺大殿殿身構件除了具有藝術展示價值外,還對相關專業(yè)設計人員提供文化基點,對其進行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起著極大的示范和啟迪作用。
古建筑是文化精神的載體。從某種程度上講,圓廣寺大殿見證了這個城市500年來歷史的滄桑變化,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發(fā)展的鏈條”和“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
(1)建筑文化,無論是硬山、開間數(shù),還是脊獸數(shù)量、斗拱形式都體現(xiàn)了當時的尊卑禮制。
(2)圓廣寺作為漢傳佛教寺院是佛教文化的物質載體,并根據(jù)史料研究印光大師的居住和宣傳佛教文化的過程,對于研究明代漢傳佛教、民間寺廟文化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3)歷史典故,圓廣寺內除了立產田碑背后的“立碑保寺”的典故外,還有慶元和尚與慈禧太后的故事,以及原北平市長袁良對拉糞車人征收牲口稅的故事等[6]。這些故事均為圓廣寺的歷史記憶,可被后人傳頌。
圓廣寺的經濟價值源于其再利用的可能性,需對圓廣寺的結構耐久性和使用安全性進行綜合評估。在可再利用的前提下,圓光寺具有作為文創(chuàng)辦公、創(chuàng)意展示、旅游觀光景點的潛力,應充分發(fā)揮其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對圓廣寺大殿進行文物建筑現(xiàn)狀及周邊環(huán)境評估是古建筑保護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摸清并評估圓廣寺大殿建筑真實性,可使古建保護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在不破壞其保護價值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修繕或再利用;考察建筑的周邊情況便于采取更合適的保護措施和劃定更合理保護范圍。文章基于現(xiàn)場實地調研,對圓光寺大殿及其周邊的院落環(huán)境現(xiàn)狀與建筑真實性進行評估。
以真實性為主要評估原則,將圓廣寺內古建筑分為真實性較好、真實性一般、真實性較差3個評估等級。
圓光寺歷經歷史變遷,原始院落、建筑格局已消失,文物建筑主大殿和古樹尚存,保存較好。圓廣寺大殿主體結構保存較好,基本保持原貌,真實性較好(圖5);大殿因之前改作辦公,對大殿內部進行過重新裝修,且墻上裝有攝像頭、空調等設備,故真實性較差。建筑屋脊磚雕、瓦當、仙人走獸等構建為原始構建,故真實性較好;圓廣寺大殿北立面,在長期自然雨水侵蝕、風化及人為因素破壞下,建筑立面柱子酥堿、霉菌、裝飾破損殘缺、窗戶破損嚴重,真實性較差,應考慮及時修繕。
將院落環(huán)境現(xiàn)狀分為環(huán)境較好、環(huán)境一般、環(huán)境較差3個評估等級。
圓廣寺大殿位于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外的居民小區(qū)之中,建筑周邊私搭亂建雖已拆除,但因圍繞大殿四周均有車輛亂停亂放現(xiàn)象,遮擋了建筑立面,故環(huán)境較差。地面鋪裝平整,地面無雜物堆放,環(huán)境一般。根據(jù)現(xiàn)場調研,周圍建筑為4層蘇式居民樓,整體環(huán)境與原有建筑不協(xié)調,故環(huán)境較差(圖6)。
圓廣寺大殿經1995年大修至今,整體面貌一般,但整體保存狀況真實性較好;圓廣寺原始院落、建筑格局不存在,大殿與周邊建筑風貌基本不協(xié)調;北立面損毀嚴重,需及時修繕;亂停亂放現(xiàn)象嚴重,需改善。
在區(qū)域層面,圓光寺大殿及古樹位于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外,應當分級劃定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帶的范圍,保護區(qū)由內向外劃分為核心保護范圍、禁止建設區(qū)和控制建設區(qū),明確各級用地權屬和事權邊界(圖7)。核心保護范圍方面,為充分保護建筑安全,以圓廣寺大殿建筑外墻為界劃定文物保護范圍,面積約208 m2;7、8號居民樓圍合的庭院剛好為大殿提供緩沖空間,故保護劃為禁止建設區(qū),面積約2 130 m2,禁止私搭亂建,禁止違規(guī)停車。為保護圓廣寺大殿歷史環(huán)境和空間格局的完整性,將圓廣寺大殿周圍的阜成門外大街7、8號居民樓以整體劃為控制建設區(qū),面積約2 470 m2,控制周邊開發(fā)建設。
在建筑層面,以院落現(xiàn)狀及周邊環(huán)境與建筑的真實性評估為基礎,根據(jù)圓光寺大殿的特點,遵循保護傳統(tǒng)建筑的真實性原則及時開展修繕工作。本文針對院落內的現(xiàn)狀問題提出相應改善建議:
(1)根據(jù)建筑周邊環(huán)境的狀況采取改善措施。修整地面鋪裝以改善院落環(huán)境;保護古樹名木、石碑石刻以保留歷史環(huán)境要素。
(2)根據(jù)建筑各部位的不同殘損情況進行保護修繕。修復風化酥堿的立柱,更換破損的屋面瓦,對霉菌侵蝕的柱及梁架進行針對性的專業(yè)修繕,對風化殘破的裝飾按全彩原料的做法進行修補。
(3)對大殿北立面原有傳統(tǒng)門窗進行修補或更換為原樣式相同材質的門窗,室內裝飾可對現(xiàn)在裝飾進行拆除,復原古風古貌。
在提高公眾認知層面,可借助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數(shù)字技術,復原圓廣寺全貌,對圓廣寺曾經的輝煌景象進行重現(xiàn)。
現(xiàn)有的標識僅有在外立面墻體上的圓廣寺簡介碑和文保單位牌號,不足以提高公眾的認知度,更不足以體現(xiàn)圓廣寺大殿的文物價值,如果在對圓廣寺數(shù)字復原的同時,在大殿旁邊設立與人對話的人工智能電子屏幕進行虛擬互動展示,不僅能展示大殿的全貌,還能提升居民對圓廣寺大殿保護價值的認可。
在社區(qū)管理層面,社區(qū)居委會在充分認識到圓廣寺大殿的保護價值后,可自發(fā)組織群眾參與到場所重塑中。
在通過結構加固和再利用評估后,原本作為佛寺精神場所的圓廣寺大殿,便可再利用作為社區(qū)活動中心,回歸其精神價值,如節(jié)假日定期圍繞古樹和大殿舉辦祈福活動和佛文化相關交流會,通過信息化手段宣傳,讓市民自發(fā)地參與進來,塑造場所精神,不僅提升了社區(qū)居民的歸屬感、提高對圓光寺大殿的認可,還提升了圓廣寺的知名度,從而為地區(qū)帶來經濟效益。
保護為了利用,利用促進保護。圓廣寺大殿有著近500年的歷史,是北京漢傳佛寺建筑的重要代表。它經歷了從佛寺主殿到廠區(qū)辦公、社區(qū)辦公,再到文保單位的轉變,留下了“立碑保寺”“印光傳教”“慶元和尚與慈禧太后”等歷史名人及趣味典故,承載著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它既是昔日燒香念佛的活動場所,又是北京曾經作為文化中心的見證,還是見證未來城市更新的重要歷史建筑。未來建議將其改造為集文創(chuàng)辦公、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小型社區(qū)文化中心,保留其原名“圓廣寺”,為寺廟建筑的保護性更新提供代表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