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燕
[摘 要] 針對大紅袍的燒制研究,通過紫砂陶刻和佛教文化在大容量朱砂泥壺上的運用,探析《松石羅漢壺》曲線優(yōu)美的造型和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完美的融合。
[關鍵詞] 松石羅漢壺;圓中帶直造型;紫砂陶刻;朱泥質(zhì)地;佛學文化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后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shù)來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fā)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宇。
《松石羅漢壺》,材質(zhì)為被譽為“大紅袍”品相優(yōu)異的朱砂泥,采用光素圓形器傳統(tǒng)工藝圍身筒“圍筑法”拍打成型,并以十八羅漢的紫砂陶刻工藝進行裝飾,讓“清凈修身終果位,隨緣渡眾洗凡心”的創(chuàng)意與壺的本身完美融合,讓紫砂壺與傳統(tǒng)文化休戚相關,成為不折不扣的文化載體。
一、曲與直對應,形中見性
《松石羅漢壺》燒成后的容器達400毫升,是件大容量圓形朱泥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造型古樸大方,曲中有直,勻稱協(xié)調(diào),力求精、氣、神、韻兼?zhèn)?,天然妙成。壺體的肩、肚、足等過渡明確規(guī)正,線型組合優(yōu)美,壺嘴、壺把、壺鈕成一直線,出水順暢,蓋口嚴絲合縫,線條流暢優(yōu)美。
二、紫砂陶刻十八羅漢,彰顯佛教文化
壺身雕刻是引用十八羅漢的典故,壺嘴、壺把、壺鈕采用松菩提樹樁的形象,又有些類似于太湖石,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yǎng)的圣者?!扒鍍粜奚斫K果位,隨緣渡眾洗凡心”,壺的造型生動別致,人物神態(tài)逼真,表情各異,雕刻精細,線條清晰,轉角流暢。
三、朱泥質(zhì)地象征喜慶歡樂的中國文化
《松石羅漢壺》的原料為朱泥中的極品“大紅袍”。大紅袍泥料低張力,收縮比幾乎達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時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紅泥艷潤調(diào)色之用,為傳說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極品朱泥之一。燒制時易起節(jié)皺、開裂、塌陷、變型,窯溫輕者偏黃易還原,重者變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燒成后質(zhì)感綿密、緊實細致,持之扎實沉重、紅潤艷麗,泥中極品,無以倫比;泥胚含少許原礦顆粒,沖淋熱水后色變極大,呈紅中帶紫,養(yǎng)壺易現(xiàn)“包漿”之美。窯溫約1080度,收縮比約30%。泥質(zhì)細膩密度高、高結晶,泡茶柔順好喝,經(jīng)過泡茶養(yǎng)成色澤艷紅非常討喜,此種泥料非常稀有。朱砂泥從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大器極難燒成。
《松石羅漢壺》因其材質(zhì)更顯得珍貴,因其朱砂色澤,與中國的國色相符,象征著紅紅火火,喜慶吉祥。這種文化現(xiàn)象,更是突出了中國元素,符合主題。
以上論述表明,一把傳統(tǒng)圓形朱泥壺,若是具備了曲直和諧的造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文明和優(yōu)良的制作工藝,就堪稱完美了?!端墒_漢壺》的佛性審美其實就是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表達,追求理想生活,回歸到最單純的起點,享受世間的安寧平靜。
參考文獻:
葉星光.壽山石圓雕作品賞析[J].收藏界,2009.(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梓葉軒紫砂工作室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