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北宋畫家張擇端曾以一幅《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下北宋汴京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幾百年后,一種名為通草畫的畫種又興盛于清代的廣州城,由于題材廣泛、風格寫實,它也被稱作廣州版的《清明上河圖》。
通草畫是指在通草片上繪制而成的水彩畫。而通草片是由通草莖髓切割出來的類似紙張的片狀物,易折易脆,本非書畫正統(tǒng)材質(zhì),卻在新的市場需求下因緣際會,得到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如果說,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以長卷的散點透視細述人情物態(tài),通草畫則像一張張色彩分明的明信片,鮮活地疊加出熱鬧多彩的廣府眾生相。
在廣州通草畫研究學者程存潔的回憶里,他第一次接觸通草畫,緣于英國人伊凡·威廉斯的捐贈之舉。
2000年,英國人伊凡·威廉斯將自己珍藏的70幅通草水彩畫捐贈給廣州博物館,讓通革畫從歷史的塵埃里浮現(xiàn)出來。
時間回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封閉閩、浙、江三處海關(guān),僅保留粵海關(guān)對外通商,廣州由此成為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
“一口通商”.讓歐洲、美洲等地的商船在廣州集聚起來,日益增長的外銷需求,使得廣州的手工藝人開始探索更為符合外國口味的工藝品,其中,以廣州社會風情為主題材的通草畫,作為一類新型畫種。日益得到外銷市場的青睞。
在程存潔看來,通草畫對社會生活的描述,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要遠超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與院體畫。
“廣州的民間畫家嘗試過瓷器、玻璃畫、油畫等多種材質(zhì),卻只有通草片價廉物美、便于攜帶,而且顏料涂在通草片上。會被其表層吸收,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色彩更艷麗,也更富有立體感,且歷久彌新,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程存潔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當通草畫漸漸在外銷市場上風靡開來,當?shù)禺嫾野盐兆∩虣C,紛紛在緊靠廣州十三行商館附近的同文街與靖遠街開設(shè)畫室,進行通草畫的生產(chǎn)與銷售。
畫室雖不乏精雕細琢的精品,卻也有不少作品是在流水線上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通草畫在誕生之初,更多偏重的是寫實,是數(shù)量的堆積,而非畫藝的推陳出新。
盡管如此。通草畫還是一步步擴大了影響力,行銷世界,鼎盛時期,先后在澳門、香港、上海等地都有制作通草畫的畫鋪,而近年來大批描繪南美風情的通草畫被重新發(fā)現(xiàn),也進一步拓寬了業(yè)內(nèi)對通草畫輻射范圍的認知。
在照相術(shù)尚未普及的年代,通草畫的作用與明信片相近,都是以精細寫實的形式向世界展現(xiàn)本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種種帶有煙火氣的生活場景。
然而,通草畫的衰落,也正系于其寫實的特性。20世紀40年代,隨著攝像技術(shù)傳入中國,通草畫賴以生存的市場變得稀薄起來。
通草畫原本就是為適應(yīng)外銷需求而出現(xiàn)的畫種,在十三行一帶便足以完成從生產(chǎn)到銷售的全過程,其題材又大多是廣州市井生活的直觀展現(xiàn),并不能吸引本地居民。即便是通草畫繁盛的時期.也很難在廣州的歷史文獻中找到零星的記載。
因此,當通草畫不再是外銷市場的“寵兒”,卻也無法在國內(nèi)畫界站穩(wěn)腳跟,衰退自是無法避免的結(jié)局。
后來,通過饋贈與購買等渠道,上千幅通草畫回流至國內(nèi),被珠江三角洲多家博物館珍藏,也成為研究一百多年前廣州城市生活最為直觀、珍貴的新圖像資料。
“通草畫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生活生產(chǎn)、節(jié)慶習俗、人物肖像、花鳥魚蟲、風景園林、交通工具、戲劇表演等各個方面??胺Q晚清市井全書式的圖像資料,也是當時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窗口?!背檀鏉嵳f。
程存潔曾見過四幅表現(xiàn)新式消防制度的通草畫,畫中分工精細的消防隊員們扛梯子、挑水桶、推水車的形象,生動地顯現(xiàn)出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領(lǐng)風氣之先”的氣度。
船上生活,也是通草畫著力表現(xiàn)的重要題材。水上商鋪提供的修鞋、理發(fā)、飲食等服務(wù),渡船、舢板、“西瓜扁”(形似剖開一半西瓜的接駁船)等船舶形貌,都能在通草畫中找到對應(yīng)的形象。每一張通草畫,都截出了一個意蘊萬千、囊括豐富歷史信息的水上畫面。
除此之外,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在通草畫作品中占據(jù)了相當數(shù)量。畫中人或是在固定的生產(chǎn)地點從事打菜刀、賣糖飴等工作,或是在日常場景中度過缸前觀魚、亭下納涼的消閑時刻?;蚴窃诠?jié)慶氛圍下舞龍舞獅、龍舟競賽、元宵舞燈……昔日廣州城中鮮活的人間百態(tài),被定格在了一幅幅通草作品里。
在程存潔看來,通草畫對社會生活的描述,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要遠超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與院體畫:“通草畫畫面反映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是對官修史書和文人筆記的重要補充。”
通草畫作品《新式消防圖》
通草畫作為外銷畫的歷史過往,以及近年來畫品回流引發(fā)的研究熱潮。都為這一畫種增添了跨文化層面的意義。
為了讓外國買家盡可能了解通草畫描繪的廣州風情,一方面,畫家會在通草片上嘗試西洋繪畫技巧,讓人物形象更為立體可感;另一方面,在通草畫的內(nèi)容表現(xiàn)上,也極盡工巧細致。
例如,茶葉是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而廣州不僅是茶葉的生產(chǎn)基地。也是重要的加工基地,與茶葉生產(chǎn)、加工有關(guān)的場景,也就成為通草畫的常見內(nèi)容。
在已回流的一組12張茶葉題材通草畫里,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廣州茶農(nóng)刨土、種植、澆水、采摘、炒茶、挑揀、裝箱、稱茶、品茶等全部工藝流程,而茶箱上標注的雨前、君眉、洞賓、秋香、龍珠、烏龍等茶葉名稱,也成為外國人了解當時廣州茶葉貿(mào)易情況的重要憑借。
程存潔曾考證這組茶葉通草畫所捕繪的地點。極可能在廣州黃埔古港一帶:“通草畫不同于消耗品,它可以被游客帶到老家的客廳里,讓親朋好友看到廣州的生活景象。無形中起到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p>
程存潔還注意到,表現(xiàn)三國演義、穆桂英掛帥等國內(nèi)戲劇表演場景的通草畫,常被制成賀年卡,并配上“廣式英語”出售,這類通草畫。也成為研究考證“洋文”在廣州流傳演變的第一手材料。
值得留意的是,經(jīng)過多年以來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流轉(zhuǎn),不少國外人士嘗試模仿清代通草畫的形式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
“中外美術(shù)傳統(tǒng)的差異,也反映在了通草畫的創(chuàng)作上。外國朋友會更注意運用透視法和光影的變化,他們不僅臨摹通草畫上的內(nèi)容,還會利用這種形式去描繪當?shù)氐娘L景人物,這些嘗試為通草畫的傳播、發(fā)展注入了生動鮮活的力量。”程存潔說。
除此之外,隨著伊凡·威廉斯開啟了通草畫自海外回流的道路,畫品是如何在一代代人手中流轉(zhuǎn)、最終又回到故鄉(xiāng)廣州的故事,漸漸也成為畫品內(nèi)蘊的一部分。當觀眾走過一幅幅通草畫時.或許能夠聽到歷史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