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舉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茶店子鎮(zhèn)西坪村是典型的小高山村,屬于全縣重點貧困村。
2015年初,湖北巴東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組建“尖刀班”進駐對口幫扶該村。幾年來,該村基本實現(xiàn)了家家戶戶通水、通電、通公路,一大批貧困戶走上了致富道路。筆者來到西坪村,深深地被“尖刀班”工作隊員與貧困戶的魚水之情所感染。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龍發(fā)國,74歲,右腿三級殘疾,老伴71歲,家住西坪村一組。
2015年初,“尖刀班”進村后首次到訪龍家。剛問起家庭狀況,龍發(fā)國夫婦就號啕大哭。原來,2011年底,龍發(fā)國30多歲的兒子因肝癌、膽囊癌病逝,兒媳離家出走,留下正在讀高中的孫子。這個家庭原本就因為兒子治病欠下不少債務,這次打擊對于這個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面對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尖刀班”隊員多次上門談心、慰問,讓老人重拾生活的信心。同時,細致地幫助找準擺脫貧困的路徑。
保護區(qū)管理局副局長、“尖刀班”班長宋法明多次找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幫助其孫子申報了雨露計劃、春風助學行動等項目,一筆筆助學金讓孩子求學無憂。工作隊員還幫助申請危房改造,把舊房修葺一新;此外,根據(jù)老人的特長,幫忙爭取15畝煙葉種植指標,每年創(chuàng)收五六萬元;靠著老人的勤勞,靠著工作隊員一次次貼心的幫扶,龍家終于走出了低谷,孫子也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學。
此間,還發(fā)生了一段趣事:與之結對幫扶的干部李世慶出資,兩次托人從香港帶來專治腿疼、胃痛的西藥,讓龍發(fā)國減輕疼痛,使之全身心投入到生產(chǎn)中。3年來,李世慶共到龍發(fā)國家30余次,每次都噓寒問暖、指點致富方法,但沒吃過他家一次飯。龍發(fā)國心里十分愧疚,千方百計地打聽到李世慶喜愛農(nóng)家編織的掃帚信息后,便抽農(nóng)閑時間精心編織了3把掃帚送給李世慶,結果李世慶收了掃帚,卻硬塞給他150元錢,見龍發(fā)國不收,李世慶嚴肅地說:“這是我們的工作紀律,莫讓我犯錯誤?!?/p>
2018年初,龍發(fā)國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那就是主動申請退出了低保。他說:“把低保讓給更需要幫助的農(nóng)戶?!?/p>
2018年7月,龍發(fā)國帶著考取大學的孫子專程去北京天安門,瞻仰毛主席遺容。在毛主席水晶棺前,龍發(fā)國再次哭了。不過,這一次的哭泣,他流出的是感恩、激動、幸福的淚水。
回家后,龍發(fā)國專門請人寫了一副謝黨恩的對聯(lián)貼在大門上,并在二樓陽臺上制作了一條標語:“念黨情、感黨恩,永遠跟黨走!”
西坪村海拔1200米。村里大部分家庭青壯年外出打工、老年人守家。截至2014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2500多元,在溫飽線上掙扎。
如何根治和拔掉窮根?“尖刀班”的思路是:必須盤活產(chǎn)業(yè)這盤棋,從“根子”上讓貧困窘境破局。西坪村是全縣煙葉種植“資深村”,“尖刀班”通過上門入戶算細賬,引導農(nóng)民從過去的攤派煙葉種植指標到如今的煙農(nóng)主動爭取指標,讓煙葉唱響脫貧致富主角戲。
這里有兩個代表人物的故事,給筆者的印象很深。
一個是特困戶田德軒種煙脫貧的故事。今年62歲的田德軒,家住西坪村5組的半山腰,他家是該村最偏遠的貧困戶。2017年12月27日,國家扶貧辦領導和新華社記者暗訪看到這家還是土坯房時,十分意外。
原來,這是個一家三口都在吃低保的深度貧困戶。由于父母年歲已高,今年32歲的兒子田青2014年查出患尿毒癥雙腎壞死,每周要進縣城醫(yī)院做透析3次,每次醫(yī)療費醫(yī)保報銷后還要自費50元,一次往返的路費70元。這樣一算,每年就有6000元無著落。
2018年11月,宋法明找到縣慈善總會反映情況,幫助建立綠色通道解決了這筆特殊費用。同時,和工作隊員一起爭取項目先后幫助其解決了水、電、公路到戶以及危房改造問題。同時,安排技術員指導田德軒種煙6畝,僅此年收入達2萬元。閑暇時間,田青還利用石匠手藝掙得4000余元收入。
擺脫貧困的田德軒一家隔三岔五地要給工作隊員打電話報喜,儼然跟工作隊員成了無話不談的親人。
一見到筆者,田德軒就樂呵呵地說:“是工作隊拯救了我這個不幸的家庭,沒他們拉一把,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好日子?!?/p>
村里還有一個特別人物:4組的龍祁望——全村種煙面積最多的大戶。龍祁望全家4口人,致貧的主要原因是兩個小孩讀書開支大,大女兒讀大學每年要4萬元,小孩讀中學在鎮(zhèn)上寄讀每年要6000元。
了解這些情況后,工作隊一方面幫助爭取泛海集團每年5000元的大學生扶助金和“春風行動”每年2000元學費救助,另一方面,對口幫扶的保護區(qū)干部陳傳艷和工作隊員一起上門,發(fā)動他租賃其他外出打工村民閑置的田地種煙葉。
起初,龍祁望信心不足。讓他沒想到的是,去年春節(jié)期間,身患重病的陳傳艷與丈夫一起專程來他家送來一袋大米和一壺香油,鼓勵他種煙致富??吹椒鲐毟刹勘е◇w還不忘幫扶農(nóng)戶,龍祁望感動了,發(fā)誓要用行動回報關心自己的親人們。結果,2018年他一口氣種了30畝煙葉,僅此一項收入達到12萬元。他還利用煙葉種植的閑暇時間出外打工,每年可收入2萬元。
天地間一桿秤,一頭挑著民生,一頭挑著民心。工作隊用擔當和責任貼近群眾、溫暖群眾,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事當自家事,把群眾工作這篇大文章的落腳點放在細處、小處上。
在西坪村“尖刀班”里,有這樣一對特殊的組合,悄然展開了服務群眾大比武。他們是“尖刀班”成員、駐村第一書記王聯(lián)華和“尖刀班”成員向子軍。
兩人同年出生,今年43歲,又是同年一個大學畢業(yè),且兩人均擔任過鄉(xiāng)鎮(zhèn)林業(yè)站長、保護區(qū)辦公室主任,如今又同在一個“尖刀班”駐村。
王聯(lián)華2015年10月進村后就一頭扎進貧困戶中,深受群眾喜愛。2016年初,王聯(lián)華的父親查出膀胱癌,春節(jié)期間全家都是在醫(yī)院度過的。
2018年3月,王聯(lián)華的父親舊病復發(fā),到宜昌市二醫(yī)院動手術,王聯(lián)華請假只去照顧了幾天,就請陪護照料父親,馬上返回村里開展“走訪全覆蓋”工作。2018年5月,王聯(lián)華的妻子不慎摔傷,手臂骨折,在宜昌市醫(yī)院縫合了17針。他托人照看妻子。兒子放暑假了無人照看,他就把兒子帶到扶貧村。白天,他進組入戶開展工作;晚上回到村委會,就會上演父子做功課的溫馨場景:一個寫扶貧日記,一個做暑假作業(yè)。憑著對貧困群眾的一腔深情,2019年初,王聯(lián)華被中共巴東縣委表彰為“百佳扶貧干部”。
被當?shù)厝罕姺Q為親人的“尖刀班”隊員向子軍,憑著多年的基層工作經(jīng)驗,多次成功化解群眾糾紛。
向子軍的心得是:“沒有說不聽的群眾、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低不下來的架子,俯下身子聽、看、調(diào)解,一切恩怨都會巧妙化解?!?/p>
2018年3月,他71歲的父親被查出肺癌晚期,可向子軍因扶貧工作繁忙,不能在病床前盡孝,兒子讀高二,又處在沖刺階段,向子軍沒有時間管他。因此苦了妻子一人,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料孩子。向子軍在“尖刀班”負責貧困戶信息采錄,工作量大,就連周末休假,向子軍也要帶著筆記本電腦在照料父親的病榻前錄入、校正數(shù)據(jù),時常深夜還在敲著電腦鍵盤。正是憑著這種忘我的工作態(tài)度,向子軍負責的中國扶貧網(wǎng)數(shù)據(jù)信息核查準確度在全縣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