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
苦茶成滋味
我這人雖也粗通文墨,于煙于酒,卻都律之以戒,從不問津。唯對茶,尚可“能飲一杯無”。以往所住城市,流行花茶一類,尤以茉莉飄香者為盛,比之南方的龍井清茶,總覺得有喧賓奪主之嫌。我常喝的是翠色可人、微帶苦味的綠茶。中國人于“苦”字頗多偏愛,前些年盛行“憶苦思甜”不衰,便是一例。于是我乃效義山“腐鼠成滋味”的詩句,有“苦茶成滋味”的題目“出籠”。
說起苦茶,很容易想到周作人。他在北平八道灣的書屋懸一匾,是沈兼士先生題名的“苦雨閣”,以后改名“苦茶庵”了。當時國難當頭,他獨坐書齋品那苦茶,這還罷了,卻又在“五十自壽”詩中,對苦茶大做文章。其中一首寫道:
前世出家今在家,
不將袍子換袈裟。
街頭終日聽談鬼,
窗下通年學畫蛇。
老去無端玩骨董,
閑來隨分種胡麻。
旁人若問其中意,
且到寒齋吃苦茶。
兩首苦茶詩發(fā)出后,許多文人作詩相和,錢玄同、蔡元培、林語堂等大家參與,與此同時,卻遭來左翼文人一場痛批:國難當頭,還有閑心在齋中飲茶?引發(fā)了一場軒然大波。
我的同鄉(xiāng)詩人丁芒兄從文多年,到花甲方蒙恩分得書房一室,便也以“苦丁茶”為由,題作“苦丁齋”,其實也是諧音于他的姓氏,暗喻其坎坷之身世吧。他出一本散文選,邀我為評,我便以“苦丁齋品茗”為題撰文以贈,其實直到文章發(fā)表出來,我還未嘗過這種茶的滋味呢。
也算是天助我也,不久前苦丁茶竟不遠千里“飛”了過來。貴州的詩友喻子涵兄來信,給我捎來了一小盒苦丁茶,說是產(chǎn)自風景清幽的青城山麓。他走后我打開泡了一杯品嘗,果如周作人所言,“我感到他的好意,可是這茶實在太苦,我終于沒有能夠吃。”
我屬凡人,平日喝的都是嶗山綠茶。微帶苦味,我覺得最是稱意,有這么一杯在手,讀書寫作,與人閑聊,不時品那么一品,便覺心曠神怡?!翱嗖璩勺涛?,”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喝了兩碗粥
飲酒、抽煙、品茶,雖屬生活所需,但多少總貼近有錢人、有閑者享樂之一格?,F(xiàn)在生活水平多有提高,幾乎人人垂手可得,但觀念上仍覺其雅與閑的身份未變。喝粥就不同了,純?nèi)皇菍嵱弥髁x,大眾化、平民化的,甚且是尚未脫貧的標志之一。我小時候在淮南的小城市生活,是舊社會。當?shù)厝肆晳T,一日三餐,兩頓有粥,是常態(tài)。卻又瞧不起粥,一輩子喝粥之人是“窮命”。不幸我自幼嗜粥,于是得了個評語,曰:“沒出息”。
粥,北方稱稀飯,“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可見粥的稱謂,屬正宗。而今北方城市也有粥店上市,未見“稀飯鋪”的招牌,可見“粥”的命名無可取代。在我老家,農(nóng)村人不必說了,城里人除富豪之家,幾乎無不是每晚有粥的。大米粥熬得黏稠稠,米香撲鼻,佐以一碟自腌咸菜、蘿卜干、雪里蕻之類,清淡可口,最是適宜。一碗下肚,別提那滋味多么熨帖舒心。稍遜一籌是小米綠豆粥,夏天喝了頗有祛暑安神的功效。再低一個檔次,便是玉蜀黍即苞米面攪和而成的“糝兒粥”了。
說起糝兒粥,自有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在。一是便宜,營養(yǎng)價值卻高。做起來省事,比“方便面”還方便。將水燒好,把苞米面和勻,攪成“面糊”狀便成,幾分鐘開鍋,立等可食。捧起碗“嘩啦啦”順流而下,嚼都不用嚼,就受用了,標準的“快餐”。家鄉(xiāng)農(nóng)村一位老太太,熬了一鍋粥,取出12只青花大碗,在灶臺一字排開,一口氣便全“解決”了。老太太臉不變色心不跳,一副自得其樂的神情,真令人驚羨,比起海量的醉翁,毫不遜色。
粥當然也有高檔的,冬日晚上小巷中手敲竹板叫賣糖粥的吆喝聲對孩子們頗具吸引力。糯米、白糖,外加紅棗以及紅小豆,夠意思了吧,魯迅在一篇文章中談到的“薏米杏仁蓮心粥”更加了得。薏米即苡仁,以及杏仁、蓮子心,均微含苦意,卻又香甜,所以魯迅說是“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慨”。而今的粥店中更是名目繁多,什么蓮子粥、火腿粥、藕片粥、山芋粥、八寶粥、魚粥、海鮮粥等,我卻未敢問津,尤其對魚和海鮮,那腥味怕受用不了,若不小心“喝”出一根魚刺卡在嗓子眼上,豈不是不吐不快了嗎?
在我長達幾十年的喝粥生涯中,有一頁小史最是難忘。20世紀50年代末,“大躍進”熱火朝天,干部下班后要參加“全民辦運輸”義務勞動。一個冬夜,我在港口碼頭拉了半夜大車,筋疲力盡了,那時全國性饑餓已見端倪,腹中早空空如也了。幸虧帶隊的老兄有辦法,領(lǐng)進一家大眾食堂喝粥,交上糧票和錢,每人兩大碗熱騰騰的大白米粥“呼啦啦”灌入饑腸,驟然間熱血如沸,額上冒出汗珠,那種舒暢與興奮,簡直妙不可言,任何海參魚翅的高檔筵席也難以比美。掀開厚重棉門簾,一陣寒風撲面而來,卻一點也不怕了。兩碗下肚,壯了我膽。李玉和赴宴斗鳩山,是李奶奶一碗酒給“墊了底”,我呢,三兩糧票兩碗粥,便鼓足了精神,又拉起四轱轆大車在呼呼北風中疾步如飛了。
阿毛剝豆子
阿毛剝豆子,這是個生活小品吧,我從中尋找著點點記憶的溫馨。
豆子,即尚未黃熟的豆莢中的青豆,剝出時飽和著水分,閃閃地亮著淺碧的光澤,有的還摻雜著微紅的紋路,宛若珠寶。在南方,一入初夏,豆莢便在菜市場走俏,家家戶戶餐飲中有此一道熱門佳選。用它炒竹筍、香菇、雪菜,燉雞燒肉,涼拌做湯,都很清口清心,味道鮮美。但它也有缺點,便是吃起來麻煩,一粒粒從豆莢中剝出來,既費時間又費手勁。于是,這項活計,每每落在孩子們肩上。只要有孩子的人家,不管男孩女孩,從五六歲到十二三歲之間,都有可能攤上這份勞役的。
阿毛呢,則是南方小男孩流行的乳名之一。有些地方,干脆以“阿毛”作為小男孩們的代號了?!澳慵野⒚珓儾粍兌棺??”就是媽媽們買豆子時常順便提到的話題。女孩子當然也剝的,但似不如男孩剝豆那么引人注目具有新聞價值,這也算男女不平等的“罪證”之一吧。
其實剝豆子這活兒,有苦也有樂。大清早,媽媽從菜場上買回豆莢,往廚房門口一扔,便喚道:“阿毛,剝豆子!”阿毛這時或者還躺在蚊帳里睡懶覺,或者已在庭院或家門口玩兒去了?!胺钫俑叭巍钡臅r候,常會尖尖著嘴,或是嘟噥句什么,很不情愿地在一張小竹椅上落座就職。南方熱,一清早蟬便開始在樹梢間鼓噪,這時候,若是在街上“皮”,肯定會熱出一身臭汗,坐下來剝豆子,屋檐下走廊上時不時刮來一陣清風,還涼快些。這其實是大人們以豆子拴住孩子的一條妙計,既拘管約束了他們無休止地皮打亂動,又能獲得一點“勞動成果”,一舉兩得,堪稱上策。
剝豆子其實不難,簡單勞動,是人就會。討厭處在于它“同義反復”、機械運行,又沒有“剝豆機”代勞,必須手工操作,一顆顆沒完沒了地剝,若有3斤5斤豆子,也真夠阿毛們受的。于是便有草草了事、偷工減料現(xiàn)象發(fā)生。剝得不干凈,許多“遺珠”還留在“閨中”便被扔進垃圾堆了。剝下來的豆中有小蟲亂爬,被蟲咬過的爛豆子也混跡其間。媽媽驗收時發(fā)現(xiàn)了問題,只能嘆口氣而已,有什么法子呢,孩子畢竟是孩子,剝奪了他們的玩耍權(quán),總也于心不忍的,較好的辦法,是實行“勞動游戲化”,一面剝,一面唱著歌,或找個小伙伴一齊干,邊干邊打打鬧鬧,互相將豆莢扔在對方的光脊梁上,那豆莢上有毛,沾纏在汗?jié)竦拿咨洗檀贪W癢,很難受的。剝豆游戲化雖然影響些進度,卻可使阿毛們耐下性子,干活質(zhì)量反倒好一些,媽媽們也就聽之任之,端起一碗剝好的豆子進廚房時,滿意地說:“洗洗手,玩兒去吧?!?/p>
阿毛剝豆子,大體上可歸入喜劇小品一類,比較輕松。不過也有例外,那便是魯迅筆下祥林嫂的遭遇了。她拿一籃豆莢讓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子,自己到屋后邊去淘米劈柴,轉(zhuǎn)眼工夫孩子被山里的狼叼走了。這樣的悲劇畢竟屬于個別,改變不了“阿毛剝豆子”整體上的喜劇色彩。
不喜歡陰天
不喜歡陰天。
每一個陰暗的日子,對于我都近為一種災難。陰沉沉的天、無表情的面孔,比死人的臉更蒼白。
沒有陽光的白晝還不如漆黑一團的夜。那一絲絲有氣無力的光帶有虛偽、敷衍塞責和撒謊的意味。
在這樣的日子里我煩躁不安,我渴望走出壞心情,活得明朗或死得痛快都是可承受的,唯有懸于不死不活的空虛中是最難忍受的折磨。
我不喜歡陰天,對于它有著如此強烈的反感,自有其歷史的淵源。
我自幼生活在南方的一個小城里,古老的城墻,灰色的瓦屋與長檐,破石板鋪砌的長滿青草的小徑,曲折幽深的巷子,從誰家小院伸出的銀杏樹搖曳著濃濃的陰影。小城、古屋、灰瓦,構(gòu)成一種古色古香的冷色調(diào),若遇上陰天,那氛圍便有一種壓抑、郁悶之感而了無生氣。
陰天孕育著雨。陰霾是雨來前懸出的一張“告示”?!昂谠茐撼浅怯荨薄吧接暧麃盹L滿樓”,多半在夏季。那種沉陰帶有恐怖色彩,仿佛天要塌下來似的搖搖欲墜。何止是“壓城”,是壓在人們心上的呢!但那陰暗往往短暫,大雨如注,倒也有宣泄的快感。瞬間雨消云散,便立感舒暢了。最怕“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沒完沒了一張雨簾掛于窗前,屋子里濕漉漉的,墻上爬滿蝸牛的殼,水珠在霉苔間滴瀝著,瓦楞上草在瘋長,人也全身都散了架子,連一點點生機與活力都蜷縮盡了。
20世紀60年代初,我去曲阜孔子故里參加一個會議,在陰森森的孔府大院中住了一周,正是嚴冬,我住在一間狹長的屋里,屋角雖生著爐子,屋里仍是徹骨的寒。恰逢陰霾,陽光只偶爾從灰蒙蒙的云層中漏出一線蒼白的光,旋即被陰云吞沒了。于是我感受到一種孤寂與荒涼。偶然走到孔林邊那條古道上,一排古木,張牙舞爪地伸出腐朽的干枝,從那灰暗蒼穹飄下一點細碎的干雪花,我感到一種自歷史深處吹過來的凜冽寒氣,恍然得到一種領(lǐng)悟: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歲月陰云的積淀太久了。
“老陰天”,人們把自然氣候中的感受移向社會人際關(guān)系中的陰晴冷暖,將它作為嚴酷、冷峻、漠然之面孔的象征。我的不喜歡陰天,與此有著十分重要的聯(lián)系。封建禮儀影響下的舊式家庭,一個性格孤僻、不茍言笑的“嚴父”的管教,那一張總是陰沉沉的面孔幾乎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打一頓、罵一頓吧,那樣的發(fā)泄似乎還好忍受些,最可怕的是這莫測高深的一言不發(fā)、冷冰冰的眼神,罩一層嚴霜似的威嚴,將生活中的樂趣、暖融融的精神陽光徹底扼殺了。
終也盼到了云開日出,晴朗的日子畢竟回到了人間。那一種歡喜之情,禁不住奔涌而出。我曾以《放歌》為題,寫過四句歪詩:
自幼常在水邊吟,
難得江山處處晴。
放歌今日潮汛早,
百里輕帆無片云。
詩是拙劣的,情緒卻是真切的。我想,不喜歡陰天的人當不止我,或亦算得一種“人之常情”吧。隨著科學發(fā)展,人對氣候變化的預測能力增強了,欲控馭陰晴,怕還不易做到。但對于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對我們這個國家的政策氣候,卻是可預知的、可控馭的吧?!鞍倮镙p帆無片云”,陽光燦爛,季節(jié)溫暖,正是心情舒暢大干一番事業(yè)的好時光,人們所不喜歡的“連陰天”,但愿其一去不復返了吧。
幽默種種
幽默不僅要有點智慧,還要有點風度和情懷。奴隸的靈魂還在束縛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是難以言幽默的。性格拘謹、一本正經(jīng)的人也不行。超脫、冷雋、滿不在乎,旁觀者置身局外,或居高臨下,才會有幽默的情趣萌生。憤憤不平、憂心忡忡、滿腔怨氣噴薄而出,便覺沉重了些。淡而化之以后,反諷、調(diào)侃的氣氛才容易形成。
有一種說法是,西方人性格開朗、幽默;中國人拘謹刻板,幽默感少些。其實也不盡然。歷史上的優(yōu)孟、東方朔之流且不說他,“至圣先師”孔丘,也不是總那么道貌岸然的??鬃蛹艺Z中有說:“子貢問他‘死者有知乎?”夫子答道:“等你死了,便知”,這便有調(diào)侃意味在了。
金圣嘆是幽默大師,遭文字獄,據(jù)說在刑場上,他還津津樂道:“花生米與豆腐干共食,有火腿味”,云云。更有甚者為:“殺頭,至痛也,而圣嘆以無意得之,大奇!”這種面對虐殺而無懼色,不作“篩糠抖”,不發(fā)乞憐語,反還說出風涼話來,確也令人佩服。
張愛玲的摯友炎櫻小姐在一書攤上翻遍所有畫報,一本未買,攤主不悅,又不好發(fā)作,便說:“謝謝你!”這是幽默的諷刺吧。小姐并不尷尬,泰然答道:“不要客氣。”是“頑主”式的玩世不恭。
幽默常表現(xiàn)于言詞,卻又不僅限于言詞。睜開清醒、警覺的眼睛觀察世道人生,幽默素材比比皆是。有一次從電視新聞中見一鏡頭,某地衛(wèi)生檢查員到一肉食品商店檢查衛(wèi)生,身穿潔白工作服,一排蒼蠅飛落在他背上,黑壓壓一片,而他正在俯身簽寫“衛(wèi)生合格證”呢。這可算一種“黑色幽默”了吧。
詩有癮
喝酒有癮,抽煙有癮,寫詩,也有癮的。何以見得?不少詩人有“戒詩”之舉,若無癮,怎談得上戒呢?
龔自珍,是清代一位大詩人,在我看來,也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一位卓越的大詩人,我特別喜歡他恢宏奇崛、豪情滿懷的詩篇。這樣一位大詩人,卻多次戒詩,然而,“戒詩昔有詩,庚辰詩語繁”,戒詩復有詩,屢戒屢“犯”。原因何在呢?從他的詩中,或可尋得一點“信息”。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透露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对伿贰分姓f:“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講的就更清楚了?!暗谝挥哉?,古來難明言”,吞吞吐吐,畏首畏尾,詩人時時感到不能自由表達的苦惱,這恐是他“戒詩”的主要原因吧?然而為什么會“屢戒屢犯”呢,原因何在?
“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一個從少年時便“哀樂過于人”的詩人,一個“歌泣字字真”的詩人,怎么可能“戒”得了心中那一腔關(guān)注世態(tài)民生的悲憫情懷?“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边@詩是最好的證明。戒詩復有詩,且越戒詩越多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詩癮”,而在于詩人有一顆高貴的赤子之心。
詩有癮,在蘇軾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充分。“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間不可無我吟”,他走到哪里,都要吟上幾句。
在古代,因詩罹難的事司空見慣,似已成為詩人命中注定的厄運,他兩次入獄都是因筆禍而起。調(diào)任杭州時,有朋友告誡他:“西湖雖好莫題詩”,他怎么肯聽,在杭州,還是寫了不少好詩。
那一年,因詩獲罪的“案子”審結(jié)了,出獄那天恰逢除夕,他在監(jiān)獄門外稍停片刻,感到寒風吹面的清涼,又聽見喜鵲啼鳴,居然又引發(fā)了詩興?;丶冶阋髁藘墒自?,其中一首寫道:
平生文字為吾累,
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
城東不斗少年雞。
他自己可能也覺荒唐,寫完后擲筆而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的或許不只蘇軾自己,所有真正的詩人,恐怕都難免于這種“荒唐”,“詩有癮”,哪怕牢獄在前,也是難以戒絕的。
每個人的聲音
“每個人的聲音”,我欣賞這句話。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聲音,每個人的聲音各不相同。拿起聽話筒,電話里傳來熟人的聲音,即使短促的一聲“喂”,也可立即辨知他是誰。這很微妙、神奇,且令人想起一句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p>
造物者——大自然的手比發(fā)明“克隆”技術(shù)的科學家高明多了?!翱寺 保簭椭?、機械化、統(tǒng)一模樣、千篇一律,該多么單調(diào)、刻板、乏味!只會模仿、復制,遠不如創(chuàng)新和獨特之值得贊賞與尊重。
所謂“聲音”,不過是一個“代碼”,其衍生的意義在于個性化的特征。構(gòu)成每個人的獨特,除了面貌、體型、肉體的可視性存在之外,還有內(nèi)在精神上的隱性潛流的一面,只不過在“物化”被強調(diào)的地方,常常被忽視而趨于淡化,以共性取代個性是令人不安的時代隱憂。
應試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以分數(shù)為核心,成了一系列“標準答案”的俘虜,許多人從 童年起便被弱化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智能,一些只會“死背硬記”的人才相繼誕生。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要求是“因材施教”,根據(jù)“每個人”的不同素質(zhì),培養(yǎng)他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其結(jié)果便大不一樣了。
電視的普及是現(xiàn)代化的一大福音,它帶給人們文化上精神上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負面影響也應運而生。一個人如果一天在電視機前廝守10小時以上,他的腦細胞便會為“屏幕思維”所控制,哪里還有自我思考的空間?美國曾有人發(fā)出過“電視將培養(yǎng)一代白癡”的驚呼,或有一點夸張。不容置疑的是,當一個人的視覺為屏幕光影牽引吸附,其自我思維空間、獨立思考能力,久之必有鈍化和被壓縮的危險。只注目于“看”,被動地接受,獨立思考的主動活力自必會有所削弱。
文化藝術(shù)是最講個性化的了,應有最璀璨的豐富多彩。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歌舞、戲曲以至民風、民俗,包括服裝穿戴和村舍建筑等等,保留了較多特色,這恐是沾了發(fā)展滯后的光。但愿發(fā)展加快以后,民族的獨特性不要被清一色的現(xiàn)代化所淹沒。
每個人都珍視自己的獨特,保持并發(fā)展自己個性的“聲音”,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以至社會生活中,讓“每個人的聲音”都受到尊重,從而形成多聲部、多色彩、多元發(fā)展的局面多好!
烏鴉肯定還在飛
烏鴉是種玄鳥,它周身皆黑。正是這種黑,給它帶來了諸多譴責和詛咒。黑,是夜色玷污了它。烏夜啼:“月落烏啼霜滿天”,一派凄清的況味。黑烏鴉闖入黎明,仿佛是夜的一塊碎片,這個偷渡者去哪兒落腳呢?
在廢棄的、傾斜的塔上;在殘破的、古老的寺廟;在幽森的松柏和座座荒墳間,烏鴉棲息。這便具有了黑夜與死亡雙重象征的身份,被人們視為災難的信使。烏鴉在屋頂繞飛,在人的頭頂上盤旋,便屬厄運到來的信號,古往今來,人們莫不作如是觀。哀悼亡靈的黑紗,是從烏鴉的翅膀演化而來的,“嗚呼嗚呼”的叫,成為一切訃文與悼詞的首選用語,不就是“烏呼烏呼”的影射詞嗎?
美國作家愛倫·坡的《烏鴉》,是西方象征主義文章的經(jīng)典名篇。一只烏鴉在深夜時分敲叩詩人的窗子,往返復沓的旋律渲染著一種恐怖、夢魘般的沉重。然后它進入屋內(nèi),棲在雅典娜的雕像上再不離開?!澳氵@陰森森的古代烏鴉,來自夜的彼岸……”這首詩把烏鴉作為一個恐怖的載體、一種災難的符號,留在人類藝術(shù)的長廊中。波特萊爾說它是“一首奇詩”“像憂郁的喪鐘一樣響亮”。
在中國,賦予烏鴉以另類色彩之詩情的,是曹操的《短歌行》。南征東吳途中,83萬人馬陳兵江岸,這位躊躇滿志的梟雄在船上開懷暢飲,忽見幾只烏鴉在明月如晝的樹邊飛旋,啟動了詩興。他吟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一種凄涼而傷感的調(diào)子,對烏鴉,不僅沒有惡意,隱約間還懷有一點哀憐與同情。這與他政治謀略家的身份不太一致,卻符合于詩人的坦蕩胸懷。